華文網

國學故事之恕:孔子不怨恨晏嬰

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

他一生提倡盅恕之道,用這個道德標準,對學生諄諄教導。他不但在周遊列國之時,勸告各國諸侯實行恕道,

而且自己也在實踐中身體力行。

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三家最有勢力的貴族,把國君趕跑了。魯國沒有了君主,國內一片混亂。孔子看到這裡的局勢不安定,書也難教下去,就決定到齊國去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齊景公早就聽說孔子是個大學問家。

所以,孔子一到齊國,齊景公就接見了他,向他請教治國之道。

孔子說:“要治理好國家,重要的是推行恕道,君王要像個君王的樣子,臣子要像個臣子的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個兒子的樣子。果然能如此,社會自然會安定,國家上下一心,堅如磐石了。現在天下無道,臣弑君,子弑父,這都是道德衰敗的表現啊。”

齊景公聽得津津有味,就又問:“先生,你看齊國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孔子毫不客氣地說:“貴國當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官員、富戶奢侈成風,鋪張浪費。他們居華屋,享美味。您知道挨餓受凍的滋味不好受,就要想法讓百姓吃得飽、穿得暖。‘富與貴,這是人人都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手段取得,君子是不會接受的。

貧與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手段拋棄它,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拋棄了仁,如何能成就聲名呢?君子沒有吃完一頓飯的時間就離開仁,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同在。”接著他又詳細講述了各種具體的禮節,齊景公對孔子的觀點非常欣賞,準備重用他,還打算把尼谿之地封給他。

齊國的相國晏嬰聽說了這件事,急忙勸阻齊景公說:“孔丘這幫讀書人,

到處誇誇其談。他的那套主張,根本不切實際。尤其是那些繁文縟節,很難貫徹執行。他的話您聽聽也就罷了。”

齊景公覺得晏嬰聽說了這件事,急忙勸阻齊景公說:“孔丘這幫讀書人,到處誇誇其談。他的那套主張,根本不切實際。尤其是那些繁文縟節,

很難貫徹執行。他的話您聽聽也就罷了。”

齊景公覺得晏嬰的話有道理,就放棄了重用孔子的想法。這時有人告訴孔子說:“我們國君本來想重用您,可他又是個極沒主見的人。他聽了晏嬰說你的壞話,就打消了用你的念頭。你說這人……”

孔子沒等他說完,就調轉話鋒,說:“雖然晏嬰和我的主張不同,但是我認為他是個好人。你們齊國奢侈成風,可他身為相國,一件皮袍穿了三十年,還坐著那輛老馬車。國君要給他換一輛華貴的馬車,他堅決拒絕了。我聽說,他很愛結交朋友,並且對朋友很有禮貌。這些正是幹大事業的人的風度啊!儘管晏嬰背後說我的話,我不贊同,但是我並不因此怨恨他。”

對說過自己壞話的人,不但不嫉恨,反而能實事求是的評價,孔子的這種精神使人們更加敬重他了。孔子在齊國閒居了兩年多,就又回到擼國去了。

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魯定公聘請,現實擔任中都宰(都城行政長官),後又擔任司空,不久改任司寇。

孔子從政以後,和同僚、鄉鄰百姓都和睦相處。他對上司,恭敬有禮,他對部下,說話溫和,自己能做的事,從不讓屬下代勞。

在路上遇見百姓辦喪事,他總要停車行禮,表示哀悼;宴席結束時,總是讓老年人先走。朋友去世了,家裡沒有子嗣,他就主動地幫助辦喪禮,安葬亡者。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臺。

還坐著那輛老馬車。國君要給他換一輛華貴的馬車,他堅決拒絕了。我聽說,他很愛結交朋友,並且對朋友很有禮貌。這些正是幹大事業的人的風度啊!儘管晏嬰背後說我的話,我不贊同,但是我並不因此怨恨他。”

對說過自己壞話的人,不但不嫉恨,反而能實事求是的評價,孔子的這種精神使人們更加敬重他了。孔子在齊國閒居了兩年多,就又回到擼國去了。

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魯定公聘請,現實擔任中都宰(都城行政長官),後又擔任司空,不久改任司寇。

孔子從政以後,和同僚、鄉鄰百姓都和睦相處。他對上司,恭敬有禮,他對部下,說話溫和,自己能做的事,從不讓屬下代勞。

在路上遇見百姓辦喪事,他總要停車行禮,表示哀悼;宴席結束時,總是讓老年人先走。朋友去世了,家裡沒有子嗣,他就主動地幫助辦喪禮,安葬亡者。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