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一性原理:戳中問題本質的人是怎麼思考的?

一些讀者問我,是否用的是“第一性原理”思考法。怎麼說呢,既是也不是。本文就以這個為主題,我分享下自己是怎麼思考問題,大夥兒可以理解為李少加版本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法。

相信你身邊一定有過那麼一兩個人(當然也可能是你自己):

當一大群人開會吵的不可開交時,這個人總是能夠提出讓所有人都服氣的觀點;又或許,這個人平時吊兒郎當,但你跟他聊天會發覺他對很多事情都入木三分;或者,當你遇到一直解決不了的難題,
這個人能跳出常規的方法漂亮的解決它……

這類人通常都是習慣於用“第一原理”思考事物。

很多人可能都體驗過一種詭異的狀態:明明意識到生活或工作中出了些問題,卻又怎麼掙扎都沒法消減其中的“不滿”。

這也通常是因為你的努力並沒有觸及到該問題的“第一原理”。

那麼,什麼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麼?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又稱“第一原理”)其實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一個哲學術語:

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

哲學不怎麼親民,我們打個比方就很容易理解了:

比如,幾何學中的“第一原理”(部分)有: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又或者,經濟學中的“第一原理”(部分)有:供求理論。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當供過於求時價格下降。

這個名詞被炒的很火主要得益于“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特斯拉汽車CEO)。

他曾在採訪中提到自己特別推崇“第一原理”思考法:“通過第一原理,我把事情昇華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後從最核心處開始推理……”

是不是覺得說了等於沒說?緊接著他舉了特斯拉汽車電池的例子,反正我覺得他那例子也不咋地就不複述了。

為了讓大夥兒對“第一原理”思考法有個更直觀的認識,我們換幾個真實的商業事例:

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誕生早期,多數互聯網企業都傾力於為線民提供各種網站內容,

80後應該有印象,我們一上網就登錄搜狐、新浪之類的門戶網站。

但遠比門戶時代更早的十多年前,就有兩個年輕人認為:

比起內容本身,如何讓使用者“便利的獲取內容”更重要,這將產生萬億美元級的市場潛力。

那個年代,線民總量少、互聯網上內容稀少、許多服務還是付費,如果這兩個年輕人對外宣揚這種想法,公眾只會嗤之以鼻,沒人會認為他們高瞻遠矚。

但歷史證明,少數人的觀點多半是對的。

這兩個年輕人是布林和佩奇,Google創始人。

他們對互聯網產業的核心洞察:“便利、免費”貫穿了Google從創立到強盛的整個歷程。

巧合的是,這種對新產業的“非主流深刻洞察”頻繁出現於那些偉大企業的核心創始人中:

1976年,商用電腦剛興起,家用電腦更是聞所未聞,但約伯斯卻預見了電腦終究會像水電一樣進入千家萬戶,於是創辦了蘋果公司研製個人電腦;

同年,比爾·蓋茨也看好了個人電腦的未來,他還意識到只需要搶佔使用者與電腦的聯結中樞——作業系統,就能壟斷整個產業;

1984年,互聯網尚未興起,思科CISCO創始人博薩卡和勒納(兩人是夫婦)就看好“多協議路由器”便義無反顧投入,最終成為了世界最大的通訊服務商;

……

是的,以上商業巨星們便是運用了“第一原理”思考法(雖然他們未必知道這個名詞)。它的效用驚人。

“第一原理”思考法並不是商界大亨的特權,這不連我都能運用麼(雖然略為淺薄)

說的俗氣點,無論你是想跟老闆叫板漲薪、還是成功創業、哪怕是提升生活品質,第一原理思考法都是一種必備思維。

下面,為確保實用性,李少加將按照自己的理解(也是我自身的思考方法)對“第一原理”進行解說,大家只需理解它的三個關鍵屬性即可:

屬性1:“第一原理”針對的是“具體情境的具體系統”,它不是孤立的事物,也不能拋開情境討論。

比如,我們可以說一個蜂群(系統)中蘊含著行為模式的“第一原理”,但你不能說可以從一隻小蜜蜂中找到“第一原理”(除非下降到細胞組織層次)。

屬性2:第一原理雖然具有穩定性,但不是“真理”。

其實“第一原理”這個譯法有點誤導性,雖然它聽著高大上、易於記憶、傳播,但那個“一”字卻極易使人產生誤解,仿佛它是真理,永遠不會改變。

但誠如我在《思維簡史》中所言,「真實的世界」是混沌、複雜、相互交織的,任何系統中的“第一原理”也不可能亙古不變。

尤其是重大事件,典型如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的突變、階級人口金字塔的改變、大規模人口遷徙等等……一旦發生,務必重新審視你的判斷。

屬性3:它無法通過運氣或者所謂天賦獲得,所有人都必須經歷“長期觀察、實踐、思考”才能洞察獲得。

這對多數人而言其實是個“利好”的屬性。

把多數人的成功歸結為“天賦”通常是寫書的人為了讓故事更具“戲劇色彩”杜撰出來的:

想像一下,令狐沖學了獨孤九劍跑出山洞卻還是被田伯光打的滿地找牙那得讓讀者多尷尬啊(參見金庸小說《笑傲江湖》)。

事實上,任何深刻的洞察都不可能一蹴而成。

比如,我在拙作《進化式運營》中提出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它是基於我多年互聯網運營實踐、猜想、試錯、驗證的總結,也許你看著清晰簡潔,但背後卻是無數日夜磨礪的心血。

如果你看了這3個屬性還不是特別理解也沒關係,畢竟這個思想略為複雜,大家也不用糾結,繼續往下看具體實踐時就會明白了。

我們簡單總結下:

“第一原理”是任何特定系統中存在的最底層“本質”,對任何系統的“第一原理”的改變都會「實質」改變該系統,反過來,任何沒有觸及“第一原理”的努力都是做無用功(或影響微弱)。

還是有點看不懂?沒關係,我舉個大家關心的“漲工資”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白:

談到“收入”,我們可以把“個人能力在社會的市場價”看作一個系統。

它的“第一原理”是:

產業市值及從業人數比例崗位對產業的貢獻度個人能力的不可取代性(相對競爭優勢)

所以,如果你想實質提升“工資”,根據上述“第一原理”,你可以:

換一個市值更大的行業,且從業人數較少(通常科技成分比較高)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用業績或其他形式證明(增加相對競爭優勢)換一個對產業貢獻更大的崗位(比如從行政換到銷售)

其他的理由,諸如:

“我像老黃牛一樣工作那麼多年了”“那誰誰誰都漲工資了為何我沒漲”“我天天加班女朋友都快把我甩了”“你不給我漲工資就離職”……

都是不成立的(沒有觸及“第一原理”)。當然,除非一開始給到你的工資遠低於市場價則是另一碼事了。

可見,掌握“第一原理”思考法是非常實用的,哪怕你沒有野心,但起碼也不能糊糊塗塗的活著任人宰割是吧?

那麼,下面迎來本劇的高☆禁☆潮了:

如何學習運用“第一原理”思考法?

我們學生時養成了以“記憶”為主導的學習思路,這其實並不科學,更萬萬不能套用在思維模式的“學習”中。

“第一原理”思考法最根本的獲得途徑應當是培養一種思維習慣,更確切的說,就是一種洞察抽象事物的“敏感度”……

其實很像武俠小說裡的“上乘內功心法”,一旦啟動,哪怕平日裡睡覺、呼吸休息時,都在不斷地自發修行內功。(這個角度講,小說杜撰也是有些符合腦科學的)

那麼,具體怎樣實操培養第一原理思考習慣呢?

有兩個方向:由內而外,自外而內。

由內而外:永遠不滿足於簡單解釋

由內而外,就像嬰兒探索世界一樣,無需任何外部激勵,以本能的好奇作為驅動力。

這種訓練方法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就是駕馭你的好奇心。

談到“好奇心”,很多人可能會浮現出“大街上不明群眾圍觀”、或者“娛樂明星的破家事”之類的“獵奇式”好奇……顯然,這是“好奇心”的錯誤示範。

眾所周知,許多頂級科學家都提到過好奇心的重要性。這裡說的“好奇心”正是指“科學素養”層面的好奇心。

換個更實操性的說法:永遠不要止步於簡單解釋。這個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它為我們探索任何系統的“第一原理”在思維深處開了一扇窗。

什麼是“不滿足於簡單解釋”呢?

舉個例子:

你對歷史興趣濃厚,然後問你爸,為什麼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國家統一了全國?

你爸說,當然是因為秦國兵強馬壯把其他國家PK掉啊。

這就是一種簡單解釋。看似合理,成王敗寇嘛。

如果這個答案滿足你,那麼,就離“統治歷史”的“第一原理”非常遠。

順帶一提,多數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簡單解釋,這也是多數人不具備“第一原理”思考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仔細一調查,會發覺不對啊,戰國初年魏國的軍事實力更強啊,為何沒統一?而且在近現代,無論是二戰、還是美蘇爭霸時,軍事實力強的一方最終不都失敗了。

於是你繼續問歷史老師。

歷史老師告訴你,是“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基礎,主要有:

土地家庭承包制(提升農民產糧積極性)、升官進爵與殺敵數直接掛鉤(KPI提升軍隊士氣)、連坐法(嚴厲的懲罰在制度上確保管理效率)……

歷史老師的解釋更進一步,這可以視為“一般專家”的看法,也是我們教科書的觀點。

但是它的解釋讓你滿足了麼?

如果你再進一步調查會發現,不對啊,商鞅的思想也是從其他各國學來的,難道其他各國都是一幫膿包不懂“困則思變”?

於是你進一步尋求更好的解釋……

直到,你找到李開元老師寫的《秦謎》,他補充提出以下觀點:

秦是戰國中唯一一個徹底將“貴族階級”連根拔起的國家。

看過《羋月傳》之類歷史劇的就知道,古代國君娶的都是各國的公主,這公主以後做了皇后,能不利用娘家關係(母國)培養自己的勢力麼?

這些“外戚”勢力平日裡恭恭敬敬,哪怕是針對母國的“征伐戰”也可以睜眼閉眼,但一旦到了“滅國”戰的時候,他們能不念舊情麼?我們想下建國初期大量留學的科學巨匠們寧願放棄大好前程回國就大概能夠明白。

再看看秦始皇,正史上從來沒提到他的皇后(史料推測是楚國公主)……在統一全國之前,秦老分別迅速的清理掉了韓國、趙國、楚國的外戚勢力(分別對應各大“內亂”)這些最終為掃平六國去除了“裙帶關係”的重大阻礙……(篇幅關係這裡的解釋簡化了,重在示例)

這個例子把“尋求好的解釋”闡述的較為詳細了,從中我們可以提煉“好解釋”的通性——

不僅是邏輯自洽、自圓其說,還必須能持續經得起事實證據的考驗,直到沒有任何論據能駁倒它,這個時候,暫時可以將之視為“第一原理”。(這其實是卡爾·波普爾的思想)

這種“不滿足於簡單解釋”的好奇心其實才是偉人們通常說的那種“好奇心”。

而這種思考習慣其實並沒有門檻,也不需要所謂的“天才天賦”,更多的不過是些許“尋根問底的好奇心”、些許“搜尋材料的汗水”。當下的網路、書籍的獲取非常便宜、便利,讓我們“尋找好解釋”比前互聯網時代的人簡單的多,遺憾的是,多數人並沒有這麼使用網路或智慧手機。

幸運的是,一旦你培養出了這種“不滿足於簡單解釋”的思考習慣,假以時日,必能讓你的“戳中問題本質”的能力成指數提升。

以“好奇心”為驅動力,由內而外的獲得“第一原理”的思考方法非常實用。但它存在一個缺陷——它會受你認知局限性的制約。

就好比初中時做幾何題,如果你不知道可以畫“輔助線”這回事,一些題目是永遠解不開的。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我們還需要第二類思考模式:自外而內。

自外而內:借鑒自然界的隱喻、外部學科的啟示

都說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但這個說法也“過於簡單”了,我認為它最大的弊端是,硬生生把“閱讀這麼有趣的事”變成了件特別功利的事情。

考試功利,常年灌輸下,學子們自然會歸納出一條:“讀書=考好試=功利”的恒等式。

以至於出了學校,多數人的閱讀品味竟還停留在看言情小說的階段。

一旦閱讀嚴肅的書,又回歸功利模式,跟工作有關就看,沒關就不看。

總之,功利性閱讀會讓我們永久錯失大千世界海量可供參考的隱喻、思維寶藏。而這些對於我們尋求系統的“第一原理”是不可多得的“輔助線”。

比如:

很多朋友業餘時間也大量閱讀學習,但時間一長,相信很多人都並沒有感知到實質的進步,為什麼呢?因為多數人的閱讀並沒有觸及學習的“第一原理”。

這時,一般人的習慣可能會去知乎搜“高效學習”或者付費聽一些專家們的“速成論”。請注意,無論是知乎高贊答案還是付費課程,他們都是撿大眾喜歡的答案(而不是有用)給到你(這樣才能賺錢)……很久之後,才會意識到然並卵。

但是,一旦你放棄“功利心態”,轉而去大千世界中尋找答案,會發覺無論是“自然界”還是“其他學科”反倒能給到你啟示。

比如:

我們觀察一下彈簧。把它用力下壓,壓的越厲害它是不是反彈的越高?那彈簧為什麼會彈起來?因為它要恢復原來的“平衡”對吧。

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否也存在類似彈簧的“反彈機制”?

你想要取得實質進步,就必須要施加一定的外部壓力,讓固化的思維失去平衡,從而獲得強勁的彈力。

但是,如果彈簧會說話,你用力壓它,它也肯定會喊痛的,思維施壓的過程也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這順帶解釋了為何我們直覺喜歡的閱讀跟學習內容(功利類居多)很難讓我們實質提升,因為“太舒服了”,讓你的思維一直處於“平衡”狀態。

而受“彈簧”的“壓力-彈力”的隱喻啟示,你可能會意識到了學習的“第一原理”是“讓思維失去平衡”(意即不會很舒服)。

順帶一提,最前沿的教育已經開始引入這些“平衡-再平衡”構建學習思想。

或許你會說,洞察“自然隱喻”對我們普通人有點難。

那麼,更簡單的方式就是學習其他學科,學生時代稱之為“雜科”的思想。

例如,還是剛才提到的學習的“第一原理”。

如果你看過“生命科學”的一些思想。比如,“對大多數細胞生命體而言,平衡等同於死亡”,或者你要是知道,“健康的人心臟跳動是非常不規律的,只有死之前幾個小時,心態才會驚人的有規律”,而我們腦細胞也符合細胞的基本規律……

看到這些,就會明白,舒服(平衡)的學習並沒有讓大腦神經產生多少變化。

如果你對兒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有所瞭解,那就會對人類學習能力的進步瞭解的更徹底。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對於“功利讀書”(挑自己喜歡的看)主導的人,又怎麼會去觀察思考“彈簧的啟示”、怎麼會吃飽了撐著去看“生命科學”、更不會沒事去啃“發生認識論”……這也就白白浪費了“外部現成”的漂亮答案。

現實中,透過大自然以及跨學科知識而在各行各業找到“第一原理”的例子非常多,簡略羅列下一些世界級的:

達爾文進化論的“第一原理”受“水滴石穿”(自然隱喻)、經濟學《國富論》的“自由競爭理論”(跨學科知識)影響;

豐田汽車著名的“精益生產”受“自組織理論”(跨學科知識)的啟示,順帶一提,咱老祖宗,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就蘊含了“自組織理論”的思想,值得驕傲。

一個優秀的理論框架,能夠為我們探尋任何系統的“第一原理”提供眾多的隱喻、啟示。

這正是人類思維有別於其他物種的絕對優勢:知識的遷移及創造性應用。

所以我經常強調“非功利閱讀”的巨大價值,憑著自身的興趣(好奇心)引導,能夠讓你永久掌握更多的優秀理論,而這些思維框架又反過來為你探尋工作、生活中的各種“第一原理”提供現成的工具,讓我們超越自身認知的局限性成為可能。

尾聲

相信很多人都曾受困於一種詭異的狀態:明明意識到生活或工作中出了點問題,卻又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法消減其中的“不滿”。

這種情況,幾乎可以肯定是因為你的努力並沒有真正觸及到“問題領域”的“第一原理”。

幸運的是,“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所有人都可以習得的。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由內而外:

凡事均不滿足於簡單的解釋,直到獲取一個邏輯自洽,經得起任何事實證據批判的解釋,而這個解釋通常就可以暫時認為是“第一原理”。(忘了可上拉查看例子)

方式二,自外而內:

放棄“功利閱讀”,回歸好奇的天性,持續吸納外部“多元化”的優秀理論(不求多但求質),進而輔助我們跳出認知局限洞察事物的“第一原理”。

這兩種方式並不是“二選一”的孤立方案,而是彼此交融,互相強化的聯結:

方式一是思維驅動力,是尋找、分析問題的思路;方式二為方式一提供更好的思考工具、啟示。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生物學的一個假說「幼態持續」。

簡單來說,就是人類成年後的樣子維持在古猿的幼年階段,見下圖,一隻幼年黑猩猩和成年黑猩猩,很明顯,人類與幼年的黑猩猩更相似。

圖片源自《人類的誤測:智商歧視的科學史》插圖

這個假說認為,人類智力之所以取得絕對優勢正是因為比其他物種保持更久時間的“好奇心”,其他物種的進步時間很短(僅限年幼時),而人類卻有望進步一輩子。

我想這是「幼態持續」一個最有趣的「隱喻」了:

衰老的起點不是在皮膚鬆弛之時,而是發生在思維停止探索之後。

我們既可以選擇“未老先衰”也可以選擇“永葆青春”,up to u.

#專欄作家#

李少加,微信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進化式運營》作者,“基於使用者視角的使用者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互聯網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同年,比爾·蓋茨也看好了個人電腦的未來,他還意識到只需要搶佔使用者與電腦的聯結中樞——作業系統,就能壟斷整個產業;

1984年,互聯網尚未興起,思科CISCO創始人博薩卡和勒納(兩人是夫婦)就看好“多協議路由器”便義無反顧投入,最終成為了世界最大的通訊服務商;

……

是的,以上商業巨星們便是運用了“第一原理”思考法(雖然他們未必知道這個名詞)。它的效用驚人。

“第一原理”思考法並不是商界大亨的特權,這不連我都能運用麼(雖然略為淺薄)

說的俗氣點,無論你是想跟老闆叫板漲薪、還是成功創業、哪怕是提升生活品質,第一原理思考法都是一種必備思維。

下面,為確保實用性,李少加將按照自己的理解(也是我自身的思考方法)對“第一原理”進行解說,大家只需理解它的三個關鍵屬性即可:

屬性1:“第一原理”針對的是“具體情境的具體系統”,它不是孤立的事物,也不能拋開情境討論。

比如,我們可以說一個蜂群(系統)中蘊含著行為模式的“第一原理”,但你不能說可以從一隻小蜜蜂中找到“第一原理”(除非下降到細胞組織層次)。

屬性2:第一原理雖然具有穩定性,但不是“真理”。

其實“第一原理”這個譯法有點誤導性,雖然它聽著高大上、易於記憶、傳播,但那個“一”字卻極易使人產生誤解,仿佛它是真理,永遠不會改變。

但誠如我在《思維簡史》中所言,「真實的世界」是混沌、複雜、相互交織的,任何系統中的“第一原理”也不可能亙古不變。

尤其是重大事件,典型如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的突變、階級人口金字塔的改變、大規模人口遷徙等等……一旦發生,務必重新審視你的判斷。

屬性3:它無法通過運氣或者所謂天賦獲得,所有人都必須經歷“長期觀察、實踐、思考”才能洞察獲得。

這對多數人而言其實是個“利好”的屬性。

把多數人的成功歸結為“天賦”通常是寫書的人為了讓故事更具“戲劇色彩”杜撰出來的:

想像一下,令狐沖學了獨孤九劍跑出山洞卻還是被田伯光打的滿地找牙那得讓讀者多尷尬啊(參見金庸小說《笑傲江湖》)。

事實上,任何深刻的洞察都不可能一蹴而成。

比如,我在拙作《進化式運營》中提出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它是基於我多年互聯網運營實踐、猜想、試錯、驗證的總結,也許你看著清晰簡潔,但背後卻是無數日夜磨礪的心血。

如果你看了這3個屬性還不是特別理解也沒關係,畢竟這個思想略為複雜,大家也不用糾結,繼續往下看具體實踐時就會明白了。

我們簡單總結下:

“第一原理”是任何特定系統中存在的最底層“本質”,對任何系統的“第一原理”的改變都會「實質」改變該系統,反過來,任何沒有觸及“第一原理”的努力都是做無用功(或影響微弱)。

還是有點看不懂?沒關係,我舉個大家關心的“漲工資”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白:

談到“收入”,我們可以把“個人能力在社會的市場價”看作一個系統。

它的“第一原理”是:

產業市值及從業人數比例崗位對產業的貢獻度個人能力的不可取代性(相對競爭優勢)

所以,如果你想實質提升“工資”,根據上述“第一原理”,你可以:

換一個市值更大的行業,且從業人數較少(通常科技成分比較高)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用業績或其他形式證明(增加相對競爭優勢)換一個對產業貢獻更大的崗位(比如從行政換到銷售)

其他的理由,諸如:

“我像老黃牛一樣工作那麼多年了”“那誰誰誰都漲工資了為何我沒漲”“我天天加班女朋友都快把我甩了”“你不給我漲工資就離職”……

都是不成立的(沒有觸及“第一原理”)。當然,除非一開始給到你的工資遠低於市場價則是另一碼事了。

可見,掌握“第一原理”思考法是非常實用的,哪怕你沒有野心,但起碼也不能糊糊塗塗的活著任人宰割是吧?

那麼,下面迎來本劇的高☆禁☆潮了:

如何學習運用“第一原理”思考法?

我們學生時養成了以“記憶”為主導的學習思路,這其實並不科學,更萬萬不能套用在思維模式的“學習”中。

“第一原理”思考法最根本的獲得途徑應當是培養一種思維習慣,更確切的說,就是一種洞察抽象事物的“敏感度”……

其實很像武俠小說裡的“上乘內功心法”,一旦啟動,哪怕平日裡睡覺、呼吸休息時,都在不斷地自發修行內功。(這個角度講,小說杜撰也是有些符合腦科學的)

那麼,具體怎樣實操培養第一原理思考習慣呢?

有兩個方向:由內而外,自外而內。

由內而外:永遠不滿足於簡單解釋

由內而外,就像嬰兒探索世界一樣,無需任何外部激勵,以本能的好奇作為驅動力。

這種訓練方法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就是駕馭你的好奇心。

談到“好奇心”,很多人可能會浮現出“大街上不明群眾圍觀”、或者“娛樂明星的破家事”之類的“獵奇式”好奇……顯然,這是“好奇心”的錯誤示範。

眾所周知,許多頂級科學家都提到過好奇心的重要性。這裡說的“好奇心”正是指“科學素養”層面的好奇心。

換個更實操性的說法:永遠不要止步於簡單解釋。這個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它為我們探索任何系統的“第一原理”在思維深處開了一扇窗。

什麼是“不滿足於簡單解釋”呢?

舉個例子:

你對歷史興趣濃厚,然後問你爸,為什麼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國家統一了全國?

你爸說,當然是因為秦國兵強馬壯把其他國家PK掉啊。

這就是一種簡單解釋。看似合理,成王敗寇嘛。

如果這個答案滿足你,那麼,就離“統治歷史”的“第一原理”非常遠。

順帶一提,多數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簡單解釋,這也是多數人不具備“第一原理”思考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仔細一調查,會發覺不對啊,戰國初年魏國的軍事實力更強啊,為何沒統一?而且在近現代,無論是二戰、還是美蘇爭霸時,軍事實力強的一方最終不都失敗了。

於是你繼續問歷史老師。

歷史老師告訴你,是“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基礎,主要有:

土地家庭承包制(提升農民產糧積極性)、升官進爵與殺敵數直接掛鉤(KPI提升軍隊士氣)、連坐法(嚴厲的懲罰在制度上確保管理效率)……

歷史老師的解釋更進一步,這可以視為“一般專家”的看法,也是我們教科書的觀點。

但是它的解釋讓你滿足了麼?

如果你再進一步調查會發現,不對啊,商鞅的思想也是從其他各國學來的,難道其他各國都是一幫膿包不懂“困則思變”?

於是你進一步尋求更好的解釋……

直到,你找到李開元老師寫的《秦謎》,他補充提出以下觀點:

秦是戰國中唯一一個徹底將“貴族階級”連根拔起的國家。

看過《羋月傳》之類歷史劇的就知道,古代國君娶的都是各國的公主,這公主以後做了皇后,能不利用娘家關係(母國)培養自己的勢力麼?

這些“外戚”勢力平日裡恭恭敬敬,哪怕是針對母國的“征伐戰”也可以睜眼閉眼,但一旦到了“滅國”戰的時候,他們能不念舊情麼?我們想下建國初期大量留學的科學巨匠們寧願放棄大好前程回國就大概能夠明白。

再看看秦始皇,正史上從來沒提到他的皇后(史料推測是楚國公主)……在統一全國之前,秦老分別迅速的清理掉了韓國、趙國、楚國的外戚勢力(分別對應各大“內亂”)這些最終為掃平六國去除了“裙帶關係”的重大阻礙……(篇幅關係這裡的解釋簡化了,重在示例)

這個例子把“尋求好的解釋”闡述的較為詳細了,從中我們可以提煉“好解釋”的通性——

不僅是邏輯自洽、自圓其說,還必須能持續經得起事實證據的考驗,直到沒有任何論據能駁倒它,這個時候,暫時可以將之視為“第一原理”。(這其實是卡爾·波普爾的思想)

這種“不滿足於簡單解釋”的好奇心其實才是偉人們通常說的那種“好奇心”。

而這種思考習慣其實並沒有門檻,也不需要所謂的“天才天賦”,更多的不過是些許“尋根問底的好奇心”、些許“搜尋材料的汗水”。當下的網路、書籍的獲取非常便宜、便利,讓我們“尋找好解釋”比前互聯網時代的人簡單的多,遺憾的是,多數人並沒有這麼使用網路或智慧手機。

幸運的是,一旦你培養出了這種“不滿足於簡單解釋”的思考習慣,假以時日,必能讓你的“戳中問題本質”的能力成指數提升。

以“好奇心”為驅動力,由內而外的獲得“第一原理”的思考方法非常實用。但它存在一個缺陷——它會受你認知局限性的制約。

就好比初中時做幾何題,如果你不知道可以畫“輔助線”這回事,一些題目是永遠解不開的。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我們還需要第二類思考模式:自外而內。

自外而內:借鑒自然界的隱喻、外部學科的啟示

都說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但這個說法也“過於簡單”了,我認為它最大的弊端是,硬生生把“閱讀這麼有趣的事”變成了件特別功利的事情。

考試功利,常年灌輸下,學子們自然會歸納出一條:“讀書=考好試=功利”的恒等式。

以至於出了學校,多數人的閱讀品味竟還停留在看言情小說的階段。

一旦閱讀嚴肅的書,又回歸功利模式,跟工作有關就看,沒關就不看。

總之,功利性閱讀會讓我們永久錯失大千世界海量可供參考的隱喻、思維寶藏。而這些對於我們尋求系統的“第一原理”是不可多得的“輔助線”。

比如:

很多朋友業餘時間也大量閱讀學習,但時間一長,相信很多人都並沒有感知到實質的進步,為什麼呢?因為多數人的閱讀並沒有觸及學習的“第一原理”。

這時,一般人的習慣可能會去知乎搜“高效學習”或者付費聽一些專家們的“速成論”。請注意,無論是知乎高贊答案還是付費課程,他們都是撿大眾喜歡的答案(而不是有用)給到你(這樣才能賺錢)……很久之後,才會意識到然並卵。

但是,一旦你放棄“功利心態”,轉而去大千世界中尋找答案,會發覺無論是“自然界”還是“其他學科”反倒能給到你啟示。

比如:

我們觀察一下彈簧。把它用力下壓,壓的越厲害它是不是反彈的越高?那彈簧為什麼會彈起來?因為它要恢復原來的“平衡”對吧。

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否也存在類似彈簧的“反彈機制”?

你想要取得實質進步,就必須要施加一定的外部壓力,讓固化的思維失去平衡,從而獲得強勁的彈力。

但是,如果彈簧會說話,你用力壓它,它也肯定會喊痛的,思維施壓的過程也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這順帶解釋了為何我們直覺喜歡的閱讀跟學習內容(功利類居多)很難讓我們實質提升,因為“太舒服了”,讓你的思維一直處於“平衡”狀態。

而受“彈簧”的“壓力-彈力”的隱喻啟示,你可能會意識到了學習的“第一原理”是“讓思維失去平衡”(意即不會很舒服)。

順帶一提,最前沿的教育已經開始引入這些“平衡-再平衡”構建學習思想。

或許你會說,洞察“自然隱喻”對我們普通人有點難。

那麼,更簡單的方式就是學習其他學科,學生時代稱之為“雜科”的思想。

例如,還是剛才提到的學習的“第一原理”。

如果你看過“生命科學”的一些思想。比如,“對大多數細胞生命體而言,平衡等同於死亡”,或者你要是知道,“健康的人心臟跳動是非常不規律的,只有死之前幾個小時,心態才會驚人的有規律”,而我們腦細胞也符合細胞的基本規律……

看到這些,就會明白,舒服(平衡)的學習並沒有讓大腦神經產生多少變化。

如果你對兒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有所瞭解,那就會對人類學習能力的進步瞭解的更徹底。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對於“功利讀書”(挑自己喜歡的看)主導的人,又怎麼會去觀察思考“彈簧的啟示”、怎麼會吃飽了撐著去看“生命科學”、更不會沒事去啃“發生認識論”……這也就白白浪費了“外部現成”的漂亮答案。

現實中,透過大自然以及跨學科知識而在各行各業找到“第一原理”的例子非常多,簡略羅列下一些世界級的:

達爾文進化論的“第一原理”受“水滴石穿”(自然隱喻)、經濟學《國富論》的“自由競爭理論”(跨學科知識)影響;

豐田汽車著名的“精益生產”受“自組織理論”(跨學科知識)的啟示,順帶一提,咱老祖宗,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就蘊含了“自組織理論”的思想,值得驕傲。

一個優秀的理論框架,能夠為我們探尋任何系統的“第一原理”提供眾多的隱喻、啟示。

這正是人類思維有別於其他物種的絕對優勢:知識的遷移及創造性應用。

所以我經常強調“非功利閱讀”的巨大價值,憑著自身的興趣(好奇心)引導,能夠讓你永久掌握更多的優秀理論,而這些思維框架又反過來為你探尋工作、生活中的各種“第一原理”提供現成的工具,讓我們超越自身認知的局限性成為可能。

尾聲

相信很多人都曾受困於一種詭異的狀態:明明意識到生活或工作中出了點問題,卻又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法消減其中的“不滿”。

這種情況,幾乎可以肯定是因為你的努力並沒有真正觸及到“問題領域”的“第一原理”。

幸運的是,“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所有人都可以習得的。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由內而外:

凡事均不滿足於簡單的解釋,直到獲取一個邏輯自洽,經得起任何事實證據批判的解釋,而這個解釋通常就可以暫時認為是“第一原理”。(忘了可上拉查看例子)

方式二,自外而內:

放棄“功利閱讀”,回歸好奇的天性,持續吸納外部“多元化”的優秀理論(不求多但求質),進而輔助我們跳出認知局限洞察事物的“第一原理”。

這兩種方式並不是“二選一”的孤立方案,而是彼此交融,互相強化的聯結:

方式一是思維驅動力,是尋找、分析問題的思路;方式二為方式一提供更好的思考工具、啟示。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生物學的一個假說「幼態持續」。

簡單來說,就是人類成年後的樣子維持在古猿的幼年階段,見下圖,一隻幼年黑猩猩和成年黑猩猩,很明顯,人類與幼年的黑猩猩更相似。

圖片源自《人類的誤測:智商歧視的科學史》插圖

這個假說認為,人類智力之所以取得絕對優勢正是因為比其他物種保持更久時間的“好奇心”,其他物種的進步時間很短(僅限年幼時),而人類卻有望進步一輩子。

我想這是「幼態持續」一個最有趣的「隱喻」了:

衰老的起點不是在皮膚鬆弛之時,而是發生在思維停止探索之後。

我們既可以選擇“未老先衰”也可以選擇“永葆青春”,up to u.

#專欄作家#

李少加,微信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進化式運營》作者,“基於使用者視角的使用者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互聯網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