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化筆談 ∣ 山水長憶酈道元:一部《水經注》與華夏山水共存

——聽文化的呐喊,發文化的聲音!

如果您喜歡此文,那麼請點擊“關注”,一起來聽文化發聲音吧!謝謝!

作者:徐連合(河北靈壽)

題記:一部《水經注》,以水的激越,水的靈動,水的通津,水的澄明滋養著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一、中國人的自然之愛

“中國人的自然之愛”(The Chinese Love of Nature),美國學者亨利·G.施瓦茨在其所寫《徐霞客與他的早年旅行》一文中,用這句簡練而又高度概括的話來描述中國古代熱愛大自然的一些文人雅士,包括謝靈運﹑陶潛、酈道元、柳宗元、李白等文學家和詩人,

真是深得要領。

明末清初學者張岱在其《跋寓山注二則》一文中曾說過 “古人記山水,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則袁中郎。”唐朝的柳宗元所寫的山水文章主要是《永州八記》,文章短小簡練,文筆清新,歷來名重一時。袁宏道是明朝後期的一位文壇名流,也是一位旅遊家,他寫的不少遊記很受歡迎。為張岱最為推崇的被稱為“太上”的卻是以一部《水經注》流傳於世的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州人,是我國歷史上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愛國主義者。酈道元生活在南北朝這個干戈擾攘的時代裡為官終身,畢生戎馬,所以他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專門做學問的人。他的著作最著名的是流傳於世的《水經注》。《水經注》當然不是一部能夠一氣呵成的著作,它是酈道元日積月累,窮其 畢生精力和心血的著述成果。

酈道元把他的全部感情傾注在《水經注》的撰寫之中,

凡是他的足跡所到之處,都進行悉心的考察和熱情觀賞,因此他的描述不僅如清初酈學家劉廷獻所說的“毫髮不失”,更是活龍活現,栩栩如生。

酈道元的家鄉在范陽郡,涿縣的酈亭。從他的一生經歷來看,他在家鄉的時間是很短促的,但是他對家鄉的風景充滿了熱愛,《水經注》卷十二《巨馬水》一篇中是這樣描寫他的家鄉的:

余六世祖樂浪府君,

自涿之先賢鄉爰宅其陰,西帶巨川,東翼茲水,枝流津通,纏絡墟圃,匪直田園之瞻可懷,信為神遊之勝處也。

酈道元的父親酈范曾長期服官於北魏政權,酈道元童年就隨著他的父親奔走四方,所到之處他以後都能回憶起當地的美好自然環境,並寫在他的注文裡。卷二十六《巨洋水》就記下了他隨父親到青州臨朐所見到的美好風光:

巨洋水自朱虛北入臨朐縣,熏冶泉水注之。

水出西溪,飛泉側瀨於窮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祠,目為冶泉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異,淵無潛石,淺鏤沙文,中有古壇,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飾,以為嬉遊之處,南北邃岸淩空,疏木交☆禁☆合。先公乙太和中作鎮海岱,餘總角之年,侍節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閒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日,桂筍尋波,輕林委浪,琴歌既洽,歡情亦暢,是焉棲寄,實可憑衿。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匪直芳齊芍藥,實亦潔並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之熏冶泉。

熏冶泉一帶是他"總角之年"舊游,當年恐怕還寫不出這樣的文章,這是他幾十年後的回憶。但令人十分吃驚的是,他對這一帶的山川風物,記憶得何等清楚,描寫得何等細膩。不是一個充滿了自然之愛的人,是不可能寫出如此生動美好的篇章來的。

一部《水經注》,描寫山水的錦繡文章俯拾即是,但歷來為人們傳誦的千古之作,主要有兩篇,一篇是描寫黃河壺口瀑布的,另一篇是記述長江三峽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酈道元關於壺口瀑布的描寫,簡直就是“壺口的一幅素描”: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厄,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複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濬波頹迭,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奔騰激蕩的黃河水以其磅礴之勢,構成了一幅雄闊壯麗的山水圖卷,孕育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水經注》中描寫長江的篇幅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文章,是卷三十四《江水》中關於三峽的描寫: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所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段文章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李白的著名七絕《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實際上就是這段文章的縮寫。其實酈道元並沒有到過三峽,因為三峽位於當時南朝的荊州境內,而北魏的勢力只及於今秦嶺淮河一線。酈道元沒有親履啟其地,何以寫出如此逼真生動的文字?因為當時處於地理大交流時代,出現了許多地理學家和地理著作,給酈道元著作《水經注》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正如後人所說“酈注精博,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對於酈道元來說,儘管他沒有目睹三峽勝景,但他的描述卻超過了那些親履其地的作者的水準,這除了文字技巧以外,主要源于他對祖國山河的真摯感情。

山水朋友,性命文章,是為名士本色。酈道元等一些古代名士的自然之愛,構成了我們華夏文明的美麗圖章。

二、水德含和,變通在我

酈道元在《水經注序》中說:“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這恐怕是酈道元寫《水經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古代農業社會,水對於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在酈注全書中,處處體現了人與水的關係,充滿了人類利用水的篇章。

陂湖是古代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內容,也是《水經注》描述人與水關係的重要部分。一般的陂湖,全書中比比皆是,而且位置清楚,面積詳悉。最發人深思的是卷十二《滱水注》中面積只有幾方裡的陽城澱,酈道元卻為它寫下了一段優美的文字:

(博水)又東逕陽城縣,散為澤渚。渚水瀦漲,方廣數裡,匪直蒲筍是豐,實亦偏饒菱藕,至若孌婉卯童,及弱年崽子,或單舟采菱,或迭舸折芰,長歌陽春,愛深綠水,掇拾者不言疲,謠詠者自流響,於是行旅過矚,亦有慰於羈望矣,世謂之為陽城澱也。

這一段描寫一個小小陂湖中的人與水之間的關係,是何等的密切,何等的和諧!

當然,“萬物無所不潤”的水體,在某種情況下也能使人望而生畏,這就是水災。《水經注》中記錄的有年代和災情可查的重大水災,從周定王五年(前602)到北魏太和四年(480),一共記載了十九次。為了解決水災問題,我國古代興建了許多農田水利工程,《水經注》對水利工程記載的非常仔細完備,並對主持興建水利工程、造福人們的歷史人物進行了稱讚。

卷十六《沮水注》記載的鄭渠,是關中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為戰國時期工程師鄭國主持興建:

沮水東注鄭渠,昔韓欲令秦無東伐,使水工鄭國間秦鑿涇引水,謂之鄭渠。……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裡,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皆畝一鐘,關中沃野,無複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命曰鄭渠。

卷三十三《江水》注,寫的是四川的都江堰工程:

李冰作大堰於此,雍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江入郫江,撿江以行舟。《益州記》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撿其左,其正流遂東,郫江之右也,因山頹水,坐致竹木,以溉諸郡。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是以蜀人旱則藉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

古代也有人利用河湖水體的變化無常和人們的愚昧而詐騙百姓、斂財害人的,這當然是酈道元所深惡痛絕的,也為正直官員所不能容忍,所以酈道元在他的注文中也記下了這類故事。西門豹治鄴即是其中眾所周知的一個,卷十《濁漳水》注中就記載了西門豹初為鄴令時懲治那些借為河伯娶妻之名賦斂百姓、殘害民女的三老、廷掾、巫嫗,並興修水利,造福當地人們的故事。其中注曰:

昔魏文侯以西門豹為鄴令也,引漳以溉鄴,民賴其用。其後至魏襄王,以史起為鄴令,又堰漳水以溉鄴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

在酈道元的心目中,像鄭國、李冰、西門豹、吳起等人物都是值得尊重的,因為他們正確處理了人與水的關係,把水之害變成了水之利。另一方面這些注解也體現了酈道元對於人與自然界關係的正確認識。卷十二《巨馬水》注中正是關於人與水關係的總結:

(巨馬水)又東,督亢溝水注之,水上承淶水于淶穀,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則微川輟流。水德含和,變通在我。

三、紛擾亂世思統一

在我國歷史上,自秦始皇終結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局面以來,兩漢是一個國勢鼎盛的時代。但後來社會出現動亂,一至於國家南北分裂,人們流離失所。在戰火連綿、兵荒馬亂的日子裡,有識之士當然嚮往那種版圖廣袤、國勢強盛、人民安居樂業的狀況,並且希望有朝一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再度出現像兩漢那樣的大一統局面。

酈道元出生之時,國家分裂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除了干戈擾攘外,他畢生沒有看到過國家的統一,但是他著述《水經注》卻以兩漢王朝的版圖為基礎,這就是他心目中的大一統,體現了他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朱崖、儋耳二郡(今海南島),因與《水經》所述河流無涉,並不載入《水經》,但酈道元卻並不輕易放過,以之附於《溫水注》的記載中:

朱崖、儋耳二郡,與交州俱開,皆漢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極之外,對合浦徐聞縣,清朗無風之日,遙望朱崖州,如囷廩大,從徐聞對渡,北風舉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餘裡,徑度八百里,人民可十萬餘家,皆殊種異類,被髮雕身,而女多姣好,白皙、長髮、美鬢、犬羊相聚,不服德教。

一個足跡絕未南下的北人,對於這兩個在遙遠的南方大海中的、建制短暫的西漢屬郡,敘述的如此詳細,這只能說明他是如何地嚮往歷史上出現過的那繁榮昌盛的大一統局面,並廣羅材料,進行認真考證。

“文字獄”是我國歷史上一些統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鉗制人們思想的一種做法,清朝的“文字獄”猶為慘烈。清朝康熙年間,浙江湖州人莊廷鑨因撰寫《明書》,在裡面使用了“隆武”,“萬曆”等南明年號,竟至於合族受戮,牽連無計,對當時的文人震驚很大。

清朝初年的酈學家全祖望在閱讀《水經注》時,對其中的一些寫法感到非常吃驚,例如卷三十五《江水》中出現:

南對龍穴洲,沙陽洲之下尾也。洲裡有駕部口,宋景平二年迎文帝於江陵,法駕頓此,因以為名。

這裡的“景平”是南朝宋少帝的年號。全祖望看到此處時,曾加注說:”愚謂非也,善長豈用南朝之年號乎?”他以為是酈道元寫錯了,估計他是被莊廷鑨的案子嚇破了膽,做夢也不會想到身為北朝命官的酈道元當真在他的著作中使用南朝年號。當然酈道元並沒有寫錯,《水經注》中使用南朝年號的地方共有十五處。酈氏世居北方,歷代服官於北魏,與南朝絕無瓜葛,酈道元本人也深受北魏王朝倚重,他忠於北朝的耿耿之心是決無可疑的。而南北兩朝年號的並存,體現了他對未能親履其地的南方半壁江山的懷想,對一個一統的大帝國的嚮往。

孝昌元年(525)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反叛朝廷,朝廷先遣中書舍人張文伯至彭城,元法僧威逼張文伯歸附自己,但是痛遭責駡,未能如願,於是一怒之下將張文伯殺死。並狂掠財物,塗炭生靈,欲投奔南朝蕭梁政權。此時的酈道元以一名文職官員受朝廷緊急任命,他節度諸軍,運籌帷幄,並親臨戰場,率隊衝殺,終於擊潰元法僧和南梁的援軍,斬獲不少,立下較大的戰功。

一個學者,一名文職官員,在國家危難之際,能臨危不懼,馳騁疆場,體現了酈道元熱愛這個國家和人民的拳拳之心。

四、魯陽勸學與陰盤遇難

酈道元在北魏,承其先人餘蔭和自己的能力,擔任過不少官職。由於身處一個干戈擾攘的亂世之中,他的為政之道,大致就是《魏書·酈道元傳》中所說的“威猛為治”。“治亂世用重典”這或許就是他的吏治思想。但他治亂的目的,乃是為了社會的安定,造福于百姓。

酈道元在永平年間(508--512)出任魯陽太守,魯陽(今河南魯陽縣一帶)地區,多為山區丘陵,當時這一帶經濟文化非常落後,土著人居多,連一所學校也沒有,常有山寇作亂,搶掠姦☆禁☆淫,殘害百姓。酈道元任魯陽太守後首先剿滅山寇,鎮壓不法之徒,穩定人心。後又興修水利,發展經濟,這一地區才稍獲安寧。據《北史》記載“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其實酈道元的“威猛”也只是當時社會條件下一種不得已的手段。酈道元以學者為政,從他的家庭出身和文化素養來說,他也非常希望讓魯陽這個貧困偏僻、文化落後地方的人們得到教育和富裕起來。為此酈道元上書朝廷,希望在此地區建立學校,予以教化。由於各種原因,朝廷沒有下撥建校經費。酈道元就克勤克儉,多方籌措,設立學校。政務之餘,他還親自到學校講學。對於貧困而好學的學生,他拿出家私給予資助。酈道元還帶領學生到野外考察,一方面使自己和學生瞭解當地的實際情況,以便因地實政,另一方面為撰寫《水經注》搜集第一手材料。他的為政舉措,深得當地人們的贊許,為後世所紀念。

荒原莽莽,清風蕩蕩,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酈道元為政的“嚴猛”之稱,也很可能是從一些為非作歹的皇親國戚的口中傳出來的。酈道元為官後期出任禦史中尉,由於他素有威嚴苛刻的名聲,因此那些權豪對他頗為忌憚。當時的司州太守,汝南王元悅是孝文帝元宏的兒子,也就是當時在北魏當政的胡太后的兒子。元悅是一個心理變態的王室紈絝,他當時嬖幸一名親隨名叫丘念,丘念依仗著與元悅有親密的床第關係,賣官鬻爵,欺壓善良,劣跡甚多。酈道元不管他有親王的庇護,斷然逮捕了他。汝南王知道丘念可能被酈道元處以極刑,因此他立即向當時專擅朝政的胡太后說情,懇求她出面干預,胡太后也有意赦免丘念,豈料酈道元偏不屈服,乘著聖旨下達之前了處死了丘念。

從上面一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出酈道元為政雖以“威猛為治”,但確實是位秉法清廉,勤政為民的好官,他的威猛主要是針對那些不法之徒。然而在二十五史中的《魏書》裡面,酈道元卻被收入《酷吏傳》,成為一名酷吏,關於這種看法,歷史上有許多學者進行了探討,成為一樁歷史公案。

《魏書》修成了于北齊天保五年(554 年),撰者魏收,他是與酈道元同時代人。《魏書·酷吏傳》共收入酷吏九人,這中間,大部分確實是酷吏,譬如于洛侯:“百姓王隴客刺殺民王羌奴、王愈二人,依律,罪死而已。洛侯生撥隴客舌,刺其本,並刺胸腹二十餘瘡,隴客不堪苦痛,隨刀戰動,乃立四柱,磔其手足,命將絕,始斬其首,支解四體,分懸道路,見之者無不傷楚,闔州震驚,人懷怨憤。” 又如張赦提:“斬人首,射其口,刺入臍,引腸繞樹而共射之,以為戲笑,其為酷暴如此。”

《酷吏傳》中列名的人,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貪贓受賄,如胡泥,“受納貨賄”,李洪之“受贓狼藉”,高遵“爭求貨利”,崔暹“盜用官瓦,贓汙狼藉。”殘酷與貪婪,歷來就是一對孿生弟兄,例子甚多,不勝枚舉。而酈道元雖為政嚴猛,卻並無殘暴之舉,《魏書》也承認酈道元“秉法清勤,絕無貪贓受賄之事”。如此清正之人,魏收為何要把他收入《酷吏傳》呢?並且一百多年後唐代的李延壽撰寫《北史》,也利用了《魏書》的不少資料。《北史》對酈道元的記敘中,還有李延壽自己搜集的資料,主要有酈道元為冀州鎮東府長史時鎮壓奸盜,任魯陽太守時勸建學校等史實,有了這些事例,《北史》當然不能把酈道元列入《酷吏傳》。

清朝的酈學家趙一清在其《水經注釋》所附《北史》本傳中,曾有一段案語:“道元立身行己,自有本末,不幸生於亂世,而大節無虧,即其持法嚴峻,亦由拓跋朝淫汙闒冗,救敝扶衰使然,何至列之《酷吏傳》耶,恐素與魏收嫌怨,才名相軋故耶?”從上面的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魏收把酈道元列入《酷吏傳》,一方面他們是同時代人,在為政的觀點上可能存在分歧,另一方面就是魏收嫉妒酈道元的才華。

然而,酈道元剛正不阿的倔強脾氣,也間接地導致他被害于陰盤。

南齊政權末年的君主明帝蕭鸞之子蕭寶寅,在蕭齊敗亡以後,便投奔了元魏,旨在借助北軍“複國興邦”,然而,多年來屢屢敗績,始終未能如願。北魏有些朝臣對他頗有微辭。蕭寶寅內心也惶恐不安,害怕朝廷對他起疑,正在考慮退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汝南王元悅出面保奏酈道元為關右大使,讓他去處理蕭寶寅這一棘手的問題,顯然並非出於善意。

蕭寶寅果然大起恐慌,斷定酈道元是來收拾自己的,而左右親信又頻相攛掇,聲稱“天意”已經表明蕭寶寅將要成為關中之主,不如先發制人。於是蕭寶寅就派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率軍將酈道元圍困于陰盤驛亭(現在陝西臨潼縣東)。驛亭位於一座山崗之上,而飲水則來自崗下的井中。酈道元既被圍困,無法取得井水,便在崗上臨時掘井,然而深挖十餘丈,仍然未見滴水,此時已人困馬乏,叛軍乘機逾牆而入,酈道元與兩個侄兒一起被害,時在孝昌三年(527)十月。

酈道元做為一名清廉勤政,造福百姓的官員,做為一名博學多才,治學嚴謹的學者,在為政之餘,把他的才華和心血用在了《水經注》的寫作上,再加上後世歷代學者對《水經注》的不斷研究,形成了一門包羅宏富的學問—“酈學”。酈道元究其一生都在研究《水經》,而在人生的最後卻因無法取得井水,被害于陰盤驛亭。但這並非道遠之過,他只是帶著衛隊前去解決問題,是不可能與叛軍抗衡的。

酈道元雖壯烈殉國,一部《水經注》卻與華夏山水共存。黃河濤咽,三峽猿啼,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

實亦潔並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之熏冶泉。

熏冶泉一帶是他"總角之年"舊游,當年恐怕還寫不出這樣的文章,這是他幾十年後的回憶。但令人十分吃驚的是,他對這一帶的山川風物,記憶得何等清楚,描寫得何等細膩。不是一個充滿了自然之愛的人,是不可能寫出如此生動美好的篇章來的。

一部《水經注》,描寫山水的錦繡文章俯拾即是,但歷來為人們傳誦的千古之作,主要有兩篇,一篇是描寫黃河壺口瀑布的,另一篇是記述長江三峽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酈道元關於壺口瀑布的描寫,簡直就是“壺口的一幅素描”: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厄,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複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濬波頹迭,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奔騰激蕩的黃河水以其磅礴之勢,構成了一幅雄闊壯麗的山水圖卷,孕育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水經注》中描寫長江的篇幅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文章,是卷三十四《江水》中關於三峽的描寫: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所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段文章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李白的著名七絕《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實際上就是這段文章的縮寫。其實酈道元並沒有到過三峽,因為三峽位於當時南朝的荊州境內,而北魏的勢力只及於今秦嶺淮河一線。酈道元沒有親履啟其地,何以寫出如此逼真生動的文字?因為當時處於地理大交流時代,出現了許多地理學家和地理著作,給酈道元著作《水經注》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正如後人所說“酈注精博,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對於酈道元來說,儘管他沒有目睹三峽勝景,但他的描述卻超過了那些親履其地的作者的水準,這除了文字技巧以外,主要源于他對祖國山河的真摯感情。

山水朋友,性命文章,是為名士本色。酈道元等一些古代名士的自然之愛,構成了我們華夏文明的美麗圖章。

二、水德含和,變通在我

酈道元在《水經注序》中說:“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這恐怕是酈道元寫《水經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古代農業社會,水對於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在酈注全書中,處處體現了人與水的關係,充滿了人類利用水的篇章。

陂湖是古代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內容,也是《水經注》描述人與水關係的重要部分。一般的陂湖,全書中比比皆是,而且位置清楚,面積詳悉。最發人深思的是卷十二《滱水注》中面積只有幾方裡的陽城澱,酈道元卻為它寫下了一段優美的文字:

(博水)又東逕陽城縣,散為澤渚。渚水瀦漲,方廣數裡,匪直蒲筍是豐,實亦偏饒菱藕,至若孌婉卯童,及弱年崽子,或單舟采菱,或迭舸折芰,長歌陽春,愛深綠水,掇拾者不言疲,謠詠者自流響,於是行旅過矚,亦有慰於羈望矣,世謂之為陽城澱也。

這一段描寫一個小小陂湖中的人與水之間的關係,是何等的密切,何等的和諧!

當然,“萬物無所不潤”的水體,在某種情況下也能使人望而生畏,這就是水災。《水經注》中記錄的有年代和災情可查的重大水災,從周定王五年(前602)到北魏太和四年(480),一共記載了十九次。為了解決水災問題,我國古代興建了許多農田水利工程,《水經注》對水利工程記載的非常仔細完備,並對主持興建水利工程、造福人們的歷史人物進行了稱讚。

卷十六《沮水注》記載的鄭渠,是關中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為戰國時期工程師鄭國主持興建:

沮水東注鄭渠,昔韓欲令秦無東伐,使水工鄭國間秦鑿涇引水,謂之鄭渠。……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裡,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皆畝一鐘,關中沃野,無複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命曰鄭渠。

卷三十三《江水》注,寫的是四川的都江堰工程:

李冰作大堰於此,雍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江入郫江,撿江以行舟。《益州記》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撿其左,其正流遂東,郫江之右也,因山頹水,坐致竹木,以溉諸郡。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是以蜀人旱則藉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

古代也有人利用河湖水體的變化無常和人們的愚昧而詐騙百姓、斂財害人的,這當然是酈道元所深惡痛絕的,也為正直官員所不能容忍,所以酈道元在他的注文中也記下了這類故事。西門豹治鄴即是其中眾所周知的一個,卷十《濁漳水》注中就記載了西門豹初為鄴令時懲治那些借為河伯娶妻之名賦斂百姓、殘害民女的三老、廷掾、巫嫗,並興修水利,造福當地人們的故事。其中注曰:

昔魏文侯以西門豹為鄴令也,引漳以溉鄴,民賴其用。其後至魏襄王,以史起為鄴令,又堰漳水以溉鄴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

在酈道元的心目中,像鄭國、李冰、西門豹、吳起等人物都是值得尊重的,因為他們正確處理了人與水的關係,把水之害變成了水之利。另一方面這些注解也體現了酈道元對於人與自然界關係的正確認識。卷十二《巨馬水》注中正是關於人與水關係的總結:

(巨馬水)又東,督亢溝水注之,水上承淶水于淶穀,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則微川輟流。水德含和,變通在我。

三、紛擾亂世思統一

在我國歷史上,自秦始皇終結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局面以來,兩漢是一個國勢鼎盛的時代。但後來社會出現動亂,一至於國家南北分裂,人們流離失所。在戰火連綿、兵荒馬亂的日子裡,有識之士當然嚮往那種版圖廣袤、國勢強盛、人民安居樂業的狀況,並且希望有朝一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再度出現像兩漢那樣的大一統局面。

酈道元出生之時,國家分裂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除了干戈擾攘外,他畢生沒有看到過國家的統一,但是他著述《水經注》卻以兩漢王朝的版圖為基礎,這就是他心目中的大一統,體現了他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朱崖、儋耳二郡(今海南島),因與《水經》所述河流無涉,並不載入《水經》,但酈道元卻並不輕易放過,以之附於《溫水注》的記載中:

朱崖、儋耳二郡,與交州俱開,皆漢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極之外,對合浦徐聞縣,清朗無風之日,遙望朱崖州,如囷廩大,從徐聞對渡,北風舉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餘裡,徑度八百里,人民可十萬餘家,皆殊種異類,被髮雕身,而女多姣好,白皙、長髮、美鬢、犬羊相聚,不服德教。

一個足跡絕未南下的北人,對於這兩個在遙遠的南方大海中的、建制短暫的西漢屬郡,敘述的如此詳細,這只能說明他是如何地嚮往歷史上出現過的那繁榮昌盛的大一統局面,並廣羅材料,進行認真考證。

“文字獄”是我國歷史上一些統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鉗制人們思想的一種做法,清朝的“文字獄”猶為慘烈。清朝康熙年間,浙江湖州人莊廷鑨因撰寫《明書》,在裡面使用了“隆武”,“萬曆”等南明年號,竟至於合族受戮,牽連無計,對當時的文人震驚很大。

清朝初年的酈學家全祖望在閱讀《水經注》時,對其中的一些寫法感到非常吃驚,例如卷三十五《江水》中出現:

南對龍穴洲,沙陽洲之下尾也。洲裡有駕部口,宋景平二年迎文帝於江陵,法駕頓此,因以為名。

這裡的“景平”是南朝宋少帝的年號。全祖望看到此處時,曾加注說:”愚謂非也,善長豈用南朝之年號乎?”他以為是酈道元寫錯了,估計他是被莊廷鑨的案子嚇破了膽,做夢也不會想到身為北朝命官的酈道元當真在他的著作中使用南朝年號。當然酈道元並沒有寫錯,《水經注》中使用南朝年號的地方共有十五處。酈氏世居北方,歷代服官於北魏,與南朝絕無瓜葛,酈道元本人也深受北魏王朝倚重,他忠於北朝的耿耿之心是決無可疑的。而南北兩朝年號的並存,體現了他對未能親履其地的南方半壁江山的懷想,對一個一統的大帝國的嚮往。

孝昌元年(525)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反叛朝廷,朝廷先遣中書舍人張文伯至彭城,元法僧威逼張文伯歸附自己,但是痛遭責駡,未能如願,於是一怒之下將張文伯殺死。並狂掠財物,塗炭生靈,欲投奔南朝蕭梁政權。此時的酈道元以一名文職官員受朝廷緊急任命,他節度諸軍,運籌帷幄,並親臨戰場,率隊衝殺,終於擊潰元法僧和南梁的援軍,斬獲不少,立下較大的戰功。

一個學者,一名文職官員,在國家危難之際,能臨危不懼,馳騁疆場,體現了酈道元熱愛這個國家和人民的拳拳之心。

四、魯陽勸學與陰盤遇難

酈道元在北魏,承其先人餘蔭和自己的能力,擔任過不少官職。由於身處一個干戈擾攘的亂世之中,他的為政之道,大致就是《魏書·酈道元傳》中所說的“威猛為治”。“治亂世用重典”這或許就是他的吏治思想。但他治亂的目的,乃是為了社會的安定,造福于百姓。

酈道元在永平年間(508--512)出任魯陽太守,魯陽(今河南魯陽縣一帶)地區,多為山區丘陵,當時這一帶經濟文化非常落後,土著人居多,連一所學校也沒有,常有山寇作亂,搶掠姦☆禁☆淫,殘害百姓。酈道元任魯陽太守後首先剿滅山寇,鎮壓不法之徒,穩定人心。後又興修水利,發展經濟,這一地區才稍獲安寧。據《北史》記載“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其實酈道元的“威猛”也只是當時社會條件下一種不得已的手段。酈道元以學者為政,從他的家庭出身和文化素養來說,他也非常希望讓魯陽這個貧困偏僻、文化落後地方的人們得到教育和富裕起來。為此酈道元上書朝廷,希望在此地區建立學校,予以教化。由於各種原因,朝廷沒有下撥建校經費。酈道元就克勤克儉,多方籌措,設立學校。政務之餘,他還親自到學校講學。對於貧困而好學的學生,他拿出家私給予資助。酈道元還帶領學生到野外考察,一方面使自己和學生瞭解當地的實際情況,以便因地實政,另一方面為撰寫《水經注》搜集第一手材料。他的為政舉措,深得當地人們的贊許,為後世所紀念。

荒原莽莽,清風蕩蕩,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酈道元為政的“嚴猛”之稱,也很可能是從一些為非作歹的皇親國戚的口中傳出來的。酈道元為官後期出任禦史中尉,由於他素有威嚴苛刻的名聲,因此那些權豪對他頗為忌憚。當時的司州太守,汝南王元悅是孝文帝元宏的兒子,也就是當時在北魏當政的胡太后的兒子。元悅是一個心理變態的王室紈絝,他當時嬖幸一名親隨名叫丘念,丘念依仗著與元悅有親密的床第關係,賣官鬻爵,欺壓善良,劣跡甚多。酈道元不管他有親王的庇護,斷然逮捕了他。汝南王知道丘念可能被酈道元處以極刑,因此他立即向當時專擅朝政的胡太后說情,懇求她出面干預,胡太后也有意赦免丘念,豈料酈道元偏不屈服,乘著聖旨下達之前了處死了丘念。

從上面一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出酈道元為政雖以“威猛為治”,但確實是位秉法清廉,勤政為民的好官,他的威猛主要是針對那些不法之徒。然而在二十五史中的《魏書》裡面,酈道元卻被收入《酷吏傳》,成為一名酷吏,關於這種看法,歷史上有許多學者進行了探討,成為一樁歷史公案。

《魏書》修成了于北齊天保五年(554 年),撰者魏收,他是與酈道元同時代人。《魏書·酷吏傳》共收入酷吏九人,這中間,大部分確實是酷吏,譬如于洛侯:“百姓王隴客刺殺民王羌奴、王愈二人,依律,罪死而已。洛侯生撥隴客舌,刺其本,並刺胸腹二十餘瘡,隴客不堪苦痛,隨刀戰動,乃立四柱,磔其手足,命將絕,始斬其首,支解四體,分懸道路,見之者無不傷楚,闔州震驚,人懷怨憤。” 又如張赦提:“斬人首,射其口,刺入臍,引腸繞樹而共射之,以為戲笑,其為酷暴如此。”

《酷吏傳》中列名的人,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貪贓受賄,如胡泥,“受納貨賄”,李洪之“受贓狼藉”,高遵“爭求貨利”,崔暹“盜用官瓦,贓汙狼藉。”殘酷與貪婪,歷來就是一對孿生弟兄,例子甚多,不勝枚舉。而酈道元雖為政嚴猛,卻並無殘暴之舉,《魏書》也承認酈道元“秉法清勤,絕無貪贓受賄之事”。如此清正之人,魏收為何要把他收入《酷吏傳》呢?並且一百多年後唐代的李延壽撰寫《北史》,也利用了《魏書》的不少資料。《北史》對酈道元的記敘中,還有李延壽自己搜集的資料,主要有酈道元為冀州鎮東府長史時鎮壓奸盜,任魯陽太守時勸建學校等史實,有了這些事例,《北史》當然不能把酈道元列入《酷吏傳》。

清朝的酈學家趙一清在其《水經注釋》所附《北史》本傳中,曾有一段案語:“道元立身行己,自有本末,不幸生於亂世,而大節無虧,即其持法嚴峻,亦由拓跋朝淫汙闒冗,救敝扶衰使然,何至列之《酷吏傳》耶,恐素與魏收嫌怨,才名相軋故耶?”從上面的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魏收把酈道元列入《酷吏傳》,一方面他們是同時代人,在為政的觀點上可能存在分歧,另一方面就是魏收嫉妒酈道元的才華。

然而,酈道元剛正不阿的倔強脾氣,也間接地導致他被害于陰盤。

南齊政權末年的君主明帝蕭鸞之子蕭寶寅,在蕭齊敗亡以後,便投奔了元魏,旨在借助北軍“複國興邦”,然而,多年來屢屢敗績,始終未能如願。北魏有些朝臣對他頗有微辭。蕭寶寅內心也惶恐不安,害怕朝廷對他起疑,正在考慮退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汝南王元悅出面保奏酈道元為關右大使,讓他去處理蕭寶寅這一棘手的問題,顯然並非出於善意。

蕭寶寅果然大起恐慌,斷定酈道元是來收拾自己的,而左右親信又頻相攛掇,聲稱“天意”已經表明蕭寶寅將要成為關中之主,不如先發制人。於是蕭寶寅就派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率軍將酈道元圍困于陰盤驛亭(現在陝西臨潼縣東)。驛亭位於一座山崗之上,而飲水則來自崗下的井中。酈道元既被圍困,無法取得井水,便在崗上臨時掘井,然而深挖十餘丈,仍然未見滴水,此時已人困馬乏,叛軍乘機逾牆而入,酈道元與兩個侄兒一起被害,時在孝昌三年(527)十月。

酈道元做為一名清廉勤政,造福百姓的官員,做為一名博學多才,治學嚴謹的學者,在為政之餘,把他的才華和心血用在了《水經注》的寫作上,再加上後世歷代學者對《水經注》的不斷研究,形成了一門包羅宏富的學問—“酈學”。酈道元究其一生都在研究《水經》,而在人生的最後卻因無法取得井水,被害于陰盤驛亭。但這並非道遠之過,他只是帶著衛隊前去解決問題,是不可能與叛軍抗衡的。

酈道元雖壯烈殉國,一部《水經注》卻與華夏山水共存。黃河濤咽,三峽猿啼,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