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水經注》:山水散文頂峰背後 藏著一個愛國主義的偉大靈魂

酈道元雕像

圖:@視覺中國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這段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文字是如此優美,以至於許多人時隔多年,

仍能背誦。它就是出自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四《江水》的《三峽》。類似這樣優美的文字,在《水經注》中比比皆是。明朝史學家、散文家張岱曾贊曰“古人記山水,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認為其作品是山水散文的極則。

不過如果我們透過這些華美的文字表面,仔細讀讀《水經注》全書,或許會發現,這本“散文集”不是那麼簡單。作者是在借山水的壯美,表達對祖國、對中華文明的無限熱愛。

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酈學”大家陳橋驛則稱頌“《水經注》是一部偉大的愛國主義著作, 而酈道元則是一位值得崇敬的愛國主義者。”

文、圖。可以說,今天的人,只知道《水經注》,而不會注意到《水經》了。所以說讀《水經注》這樣的作品,有時需要一些大尺度的空間想像,才能感受到其奔騰的氣勢,雄健的美感。

中心明確:

人間大戲 天下蒼生

晉人陸機在《文賦》裡說,寫文章貴在“立片言以居要,

為一篇之警策”。無論是怎樣繁縟的鋪設,精巧的謀篇,一篇文章都必須有個“核”。用每位學生都熟悉的話來說,就是要為“中心思想”服務。用這個觀點來觀察《水經注》就特別有意思。全書都是寫一條條的河、源頭、走向、內流等要素,寫完也就完了。還能說什麼呢?但如果只是這樣寫,那書也就寫成了辭典,除了供查找資料使用,基本沒什麼看頭了。其實《水經》原文就是這樣,
像“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東北過獲嘉縣北,又東過汲縣北,又東入於河(即黃河)”。一條挺重要的河,就寫這麼兩句。不是當地人,誰能看明白什麼呢?靠這種寫法還能成功,成為名著的,幾千年來也就只有一部《山海經》。但《山海經》有瑰麗的風景,詭奇的生物,神秘的異域,飄忽的神仙,這些都是《水經》所沒有的。

酈道元在《水經注》裡,給中國的這些大小河流們找了一個“核”。

顧名思義,《水經注》是為《水經》作注的“注書”。通常來說,作注是對原作沒講到的地方,講得不太準確的地方,進行一些補充修改、解釋。“注”相對于原文來說,屬於附屬性的文字。但酈道元一出手,就不一樣。他硬是把一本1萬多字的《水經》延展成了一部浩瀚的長篇,篇幅擴大了20多倍,把“配角”演成了“主角”。中華書局2008年的《水經注》版本,小字印刷,厚達984頁。補充的這些內容是什麼呢?是在這些大小河流周圍發生的戰爭、商貿、耕牧……是和河流有關的人和故事。當中有周穆王、曹孟德這樣的名人,也有許多不太那麼出名的人物;有現實中的人,也有神仙。他把這些人,這些故事,星星點點地灑在河邊,灑在大地上,讓我們在讀的時候,好像在聽一台戲,停不下來。

抱負宏大:

鞠躬盡瘁 祖國一統

酈道元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那是一個戰爭頻繁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中華民族大家庭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

陳橋驛先生曾指出,酈道元是個北方人,他一生足跡未涉南部,“當他出生之日,南北分裂,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但他卻要撰寫這樣一部地理書,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他的敘述範圍,局部甚至涉及域外”,而且“在《水經注》以前的一切地理著作中,描寫祖國各地自然風景的,實在是鳳毛麟角,而酈道元卻在這方面殫精竭慮,予以如此的重視,這只能說明他是如此地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一個出生以來從未見到過統一的中國的人,卻要以歷史上一個偉大王朝的疆域作為他的寫作範圍,這也只能說明他是如何地嚮往能夠看到一個統一的祖國”。

酈道元在北魏任過冀州鎮東府長史、魯陽郡守、河南尹。孝昌末年,他被封為關後大使, 前往解決雍州刺史蕭寶夤的反叛問題。蕭寶夤派遣行台郎中郭子恢率兵“圍酈道元于陰盤驛亭……既被圍,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逾牆而入”,酈道元“瞋目叱賊,厲聲而死”。一同遇難的,還有兩個兒子及弟弟酈道峻。蕭寶夤感于他的忠義剛烈,派人收殮他的遺體。他遇難的地點,大概在今天陝西西安臨潼區以東的師家村、馬家村一帶。這裡舊時的地形地貌,與歷史記載相當吻合。幸運的是,酈道元傾盡心力寫就的《水經注》終於流傳了下來。

《水經注》記載了1252條河流,描述了各個河流的發源地點、幹流大小、支流分佈、河谷寬度、河床深度以及水量的季節變化、含沙量、汛期等情況。其涉及地域東北至朝鮮的壩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頭河(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蘇聯鹹海),北到流沙(今蒙古沙漠)。可以說,《水經注》是北魏以前中國及其周圍地區的地理學的總結。

陶淵明詩曰:“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讀《水經注》要的就是這個調調。愛國,其實可以很輕鬆。

當中有周穆王、曹孟德這樣的名人,也有許多不太那麼出名的人物;有現實中的人,也有神仙。他把這些人,這些故事,星星點點地灑在河邊,灑在大地上,讓我們在讀的時候,好像在聽一台戲,停不下來。

抱負宏大:

鞠躬盡瘁 祖國一統

酈道元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那是一個戰爭頻繁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中華民族大家庭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

陳橋驛先生曾指出,酈道元是個北方人,他一生足跡未涉南部,“當他出生之日,南北分裂,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但他卻要撰寫這樣一部地理書,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他的敘述範圍,局部甚至涉及域外”,而且“在《水經注》以前的一切地理著作中,描寫祖國各地自然風景的,實在是鳳毛麟角,而酈道元卻在這方面殫精竭慮,予以如此的重視,這只能說明他是如此地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一個出生以來從未見到過統一的中國的人,卻要以歷史上一個偉大王朝的疆域作為他的寫作範圍,這也只能說明他是如何地嚮往能夠看到一個統一的祖國”。

酈道元在北魏任過冀州鎮東府長史、魯陽郡守、河南尹。孝昌末年,他被封為關後大使, 前往解決雍州刺史蕭寶夤的反叛問題。蕭寶夤派遣行台郎中郭子恢率兵“圍酈道元于陰盤驛亭……既被圍,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逾牆而入”,酈道元“瞋目叱賊,厲聲而死”。一同遇難的,還有兩個兒子及弟弟酈道峻。蕭寶夤感于他的忠義剛烈,派人收殮他的遺體。他遇難的地點,大概在今天陝西西安臨潼區以東的師家村、馬家村一帶。這裡舊時的地形地貌,與歷史記載相當吻合。幸運的是,酈道元傾盡心力寫就的《水經注》終於流傳了下來。

《水經注》記載了1252條河流,描述了各個河流的發源地點、幹流大小、支流分佈、河谷寬度、河床深度以及水量的季節變化、含沙量、汛期等情況。其涉及地域東北至朝鮮的壩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頭河(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蘇聯鹹海),北到流沙(今蒙古沙漠)。可以說,《水經注》是北魏以前中國及其周圍地區的地理學的總結。

陶淵明詩曰:“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讀《水經注》要的就是這個調調。愛國,其實可以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