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日立冬|這裡有一份立冬養生說明書等你簽收

今天下午1時38分

迎來了立冬節氣

冬天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立冬,冬三月之始。《孝經緯》曰:“鬥指乾,為立冬,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此時,草木凋零、動物蟄伏,

萬物都趨於休止,開始養精蓄銳,為春季的勃發做儲備。

立冬三候

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與凍的結合,

冬寒水結,是為伏陰。孟冬始冰,仲冬冰壯,季冬冰盛。

地始凍:立冬後五日“地始凍”,冰壯曰“凍”,地凍為凝結,“藹藹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雉入大水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為蜃”,與“雀入大水為蛤”對應,蜃是大蛤,古人認為,海市蜃樓便是蜃吐氣而成。

立冬習俗

天子迎冬

立冬日,古時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裡處迎冬,回來後向群臣賜冬衣、慰問表彰軍烈屬。

民間賀冬

亦稱“拜冬”,民間有祭祖、飲宴、蔔歲等習俗,大家也會更換新衣慶賀往來。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

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冬泳

在黑龍江、河南、江西等地,立冬之日,

人們有時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立冬飲食

北吃餃子

南吃蔥

北方:餃子

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這天應吃“倭瓜”餡的餃子。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北京:涮羊肉

民間還熱衷於吃涮羊肉。老北京的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薑片、蔥段等。炭火燒得鍋裡清湯滾熱,拿著筷子夾著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裡這麼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醬料裡那麼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為一。

臺灣:羊肉爐、薑母鴨

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南京: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以抵抗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福建、潮汕:吃甘蔗、炒香飯

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

身體養護

寒冷的冬天,對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驗,有些器官特別怕冷,甚至因此患病。氣溫降低,你的身體真的準備好了嗎?戳圖,立冬養生說明書幫你給器官做好“禦寒”↓

(向右滑動)

還有更多驚喜

長按下方二維碼瞭解詳情喲~

最後

小新祝大家立冬快樂!

快快把立冬小貼士

分享給家人吧!

責編:新都區網信辦新媒體運營小組

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北京:涮羊肉

民間還熱衷於吃涮羊肉。老北京的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薑片、蔥段等。炭火燒得鍋裡清湯滾熱,拿著筷子夾著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裡這麼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醬料裡那麼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為一。

臺灣:羊肉爐、薑母鴨

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南京: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以抵抗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福建、潮汕:吃甘蔗、炒香飯

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

身體養護

寒冷的冬天,對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驗,有些器官特別怕冷,甚至因此患病。氣溫降低,你的身體真的準備好了嗎?戳圖,立冬養生說明書幫你給器官做好“禦寒”↓

(向右滑動)

還有更多驚喜

長按下方二維碼瞭解詳情喲~

最後

小新祝大家立冬快樂!

快快把立冬小貼士

分享給家人吧!

責編:新都區網信辦新媒體運營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