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梁鴻首部長篇小說《梁光正的光》出版 在生活的暗處生出光來

近日,著名作家、學者梁鴻的首部長篇小說——《梁光正的光》,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作者繼《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等影響巨大的非虛構作品之後,挑戰自我完成的首部“梁莊”系列長篇虛構小說。

首次嘗試虛構類作品創作

談到梁鴻,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出梁莊記》《中國在梁莊》,它們因其紀實性、文學性和社會關懷的出色結合,

成為國內非虛構文學的代表作,而梁鴻也在一系列“梁莊”非虛構文學的寫作中,被冠以“當代中國非虛構寫作領軍人物”的頭銜。但這只是她的一個側面,梁鴻也同時在寫作虛構類作品。

《梁光正的光》是在“梁莊三部曲”等影響極大的非虛構作品之後,梁鴻首部挑戰自我完成的長篇虛構力作。新書《梁光正的光》就是一部虛構長篇小說,在本書中,

梁鴻努力擺脫“非虛構”的光環,在小說敘事中回顧“父親”梁光正悲情荒誕的一生。這部作品不僅保留了作者對於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程的關注與熱情,而且因是虛構類作品,想像力和文學性更顯飛揚。

梁鴻曾說,自己並不執著於是非虛構還是虛構,她更關注的是自己的直覺。寫作兩本“梁莊”之初,她就確定不是要寫小說,是要寫一個真實的當代村莊,所以《中國在梁莊》和《出梁莊記》的主體是農民自述,

而非知識份子的直接代言。而《梁光正的光》的寫作動因,則出於完全不同的起源與思考。

梁鴻說:“因為寫梁莊,父親陪著我,拜訪梁莊的每一戶人家,又沿著梁莊人打工的足跡,去往二十幾個城市,行走於中國最偏僻、最荒涼的土地上。沒有任何誇張地說,沒有父親,就沒有《中國在梁莊》和《出梁莊記》這兩本書。對於我而言,因為父親,梁莊才得以如此鮮活而廣闊地存在。

”前年父親的去世給她帶來巨大打擊。但現在追憶父親時,她已非一味悲傷,而是時常發出沉浸在往事中的微笑。父親的樂觀自嘲、誇張煽情和孩童般的無畏形象時時浮現在她兒的心中,她開始被一種強烈的衝動所驅使,心裡慢慢生長出一個叫做“梁光正”的老年男性形象。

“梁光正”代表了真實的農村、真實的父輩

《梁光正的光》以梁光正老年執意尋親報恩為起點,

隨著梁光正報恩行為的一再重複和失敗,幾個子女被迫隨之回顧父親如西西弗般屢戰屢敗、永不言棄的奮鬥史和愛情史。隨著情節的推進,一件塵封多年的可怕往事浮出水面,子女們不得不重新面對自己的良心和對父親愛恨難明的情感糾葛。

這是一個發生在農村的故事,但梁鴻的創作實績卻突破了我們頭腦中對鄉土文學的固有想像。這個故事裡有一位農民精彩曲折的奮鬥史和情感史,令人時而莞爾,時而動容;有一些農村家庭父母子女間的愛恨恩怨,令人感慨或者糾結,而種種矛盾背後折射出的典型中國式家庭情感勾連方式,也引人深思。

梁光正是在充滿饑餓、批鬥和動亂的年代裡,一個除了癱瘓在床的妻子、年幼的四子、一兩個情人、四五個繼子和無盡熱情之外一無所有的普通農民。他一廂情願地將這些毫無血緣關係的“家人們”捏合在一起,竭盡所能地養家糊口,即使矛盾重重也絕不回頭、周而復始。

梁光正一生從不害怕。他相信世間一切事必得遵循內心的“道理”發生,否則難逃審判。面對諸多荒誕悲涼的現實,他總有獨到的處理方式,儘管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他多管閒事、不識時務、不見棺材不掉淚,拖累家人。這一切的一切都令兒女們煩不勝煩,但他從不迷茫,即使撒潑打滾、做小伏低也要貫徹“道理”。

梁光正也有自己的優點。他樂觀,開朗,再大的失敗或苦難,在他的幽默嘲弄之下,三下五除二地化為烏有,把痛苦轉為諷刺甚至歡笑的源頭。他特別擅長煽情,卻更勇於自嘲,即使瀕臨死亡,也抵擋不住他對生命歡樂極大的熱愛和憧憬。

故事最後以梁光正的葬禮結束。為照應梁光正折騰到死的一生,作者讓他的棺木遲遲不能入坑,這樣梁光正完成了自己的一生。也許每個中國家庭中都有這樣一個梁光正,正直到近乎偏執、多管閒事到令子女厭煩、不識時務而屢屢碰壁,卻不見棺材不掉淚;時刻用毫無必要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更困擾家人;然而卻是我們無法與之徹底斷絕關係、更無法不被他的“道理”打動與蠻暴熱情裹挾的家庭成員,永遠難以割捨的骨肉至親。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唯有不斷往更深和更遠處看,才能看到一點點真相。”梁光正,也許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中國人心底隱藏最深的,那個永遠自以為是的親人和“中國好人”。

“寫梁莊的時候一秒鐘都沒有想過用小說寫,因為我更願意將當年梁莊真實的狀況呈現出來。但是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從沒有想過用非虛構寫這個人,因為這個人太戲劇化,他在我心中活了很久很久。”梁鴻坦言。她認為,梁光正身上的複雜性、戲劇性和矛盾性只適合虛構寫作,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展現“他”身上那種捉摸不定卻又極為可貴的“在生活的暗處生出光來”的特質。

梁光正:想要拔著頭髮離開地球的人

也許每個讀完《梁光正的光》的讀者都會關心和思考一個問題——梁光正的“光”究竟是什麼?

梁光正雖然只是個窮愁潦倒一生的農民,但他竟然活得堂堂正正,敢愛敢恨。梁鴻形容他是一個想要拔著頭髮離開地球的人,即使困於日常匱乏,即使長期被各種力量屈抑,他仍然對生活有著超出基本生存的要求,就像後記裡那件父親的白襯衫,他一生追求人之為人的“體面”。這種自尊本身具備一種魅力,足以讓城市讀者意識到,農民並不是一個可以被單獨摘出來,而是和城裡人一樣擁有個性和自己的愛憎。梁光正並非特例。他就如同真實生活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的,一個充滿缺點卻又重情重義的好人。

就是這樣一個並不討喜的角色,梁鴻卻愛之彌深。她覺得任何時代的任何人都需要向光而生,哪怕像堂吉訶德一樣自不量力地向著風車作戰,也應該抗爭到底。她慷慨賦予了梁光正很多不合時宜的品質,這種品質既有中國傳統所謂的古道熱腸,奉獻精神,同時,也有現代社會最需要和最匱乏的公共意識。梁光正的“道理”雖然看上去纏夾,但這樣一個當代的“堂吉訶德”,對於缺乏信仰的當代社會來說,卻彌足珍貴。

梁光正身上散發出一種光。那光的質感並不純粹,光圈的形狀也不壯美,相反,它充滿滑稽的傷感、人性的幽暗和某種經歷了萬千時間錘打的傷痛。但是,你走近之後,難免被那道光深深吸引,它好像在昭示著某種東西,一種遙遠卻又歷久彌新、值得反復思量的東西,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欠缺抗爭精神、安於卑瑣庸凡的時代。

梁鴻在書中對人物情感矛盾的刻畫可謂見骨,對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表達和接受方式做了堪稱自然主義的敘述。他們雖是一家人,卻總在互相傷害,互相攻擊,抓住對方的痛腳毫不留情,但彼此又深愛著對方,在危難時,願意委屈自己甚至犧牲自己。這就是中國家庭成員間溝通情感的最常見形式。

梁鴻對“中國人的情感交流”問題長期關注,早在《中國在梁莊》中就說,“在中國文化的深層,有一種本質性的匱乏,即個人的喪失。由於秩序、經濟和道德的壓力,每個人都處於一種高度壓抑之中,不能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個人願望。每個人都在一種扭曲中試圖犧牲自己,成全家人,並且依靠這種犧牲生成一種深刻的情感。每當這種犧牲不徹底,或中途改變,衝突與裂痕就會產生。在日常狀態中,家庭成員彼此之間沉默、孤獨,好似處於一種愚昧的原始狀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這種痛苦沒有體會,只是,每個人都被看不見的繩索捆綁著,無法敘說。一旦矛盾爆發,往往極具傷害性。”

作者簡介:

梁鴻,學者、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出版非虛構文學著作《出梁莊記》和《中國在梁莊》,學術著作《黃花苔與皂角樹》《新啟蒙話語建構》《外省筆記》《“靈光”的消逝》等,學術隨筆集《歷史與我的瞬間》,文學著作《神聖家族》。

曾獲“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第七屆文津圖書獎”“2013年度中國好書”等多個獎項。

令人時而莞爾,時而動容;有一些農村家庭父母子女間的愛恨恩怨,令人感慨或者糾結,而種種矛盾背後折射出的典型中國式家庭情感勾連方式,也引人深思。

梁光正是在充滿饑餓、批鬥和動亂的年代裡,一個除了癱瘓在床的妻子、年幼的四子、一兩個情人、四五個繼子和無盡熱情之外一無所有的普通農民。他一廂情願地將這些毫無血緣關係的“家人們”捏合在一起,竭盡所能地養家糊口,即使矛盾重重也絕不回頭、周而復始。

梁光正一生從不害怕。他相信世間一切事必得遵循內心的“道理”發生,否則難逃審判。面對諸多荒誕悲涼的現實,他總有獨到的處理方式,儘管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他多管閒事、不識時務、不見棺材不掉淚,拖累家人。這一切的一切都令兒女們煩不勝煩,但他從不迷茫,即使撒潑打滾、做小伏低也要貫徹“道理”。

梁光正也有自己的優點。他樂觀,開朗,再大的失敗或苦難,在他的幽默嘲弄之下,三下五除二地化為烏有,把痛苦轉為諷刺甚至歡笑的源頭。他特別擅長煽情,卻更勇於自嘲,即使瀕臨死亡,也抵擋不住他對生命歡樂極大的熱愛和憧憬。

故事最後以梁光正的葬禮結束。為照應梁光正折騰到死的一生,作者讓他的棺木遲遲不能入坑,這樣梁光正完成了自己的一生。也許每個中國家庭中都有這樣一個梁光正,正直到近乎偏執、多管閒事到令子女厭煩、不識時務而屢屢碰壁,卻不見棺材不掉淚;時刻用毫無必要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更困擾家人;然而卻是我們無法與之徹底斷絕關係、更無法不被他的“道理”打動與蠻暴熱情裹挾的家庭成員,永遠難以割捨的骨肉至親。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唯有不斷往更深和更遠處看,才能看到一點點真相。”梁光正,也許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中國人心底隱藏最深的,那個永遠自以為是的親人和“中國好人”。

“寫梁莊的時候一秒鐘都沒有想過用小說寫,因為我更願意將當年梁莊真實的狀況呈現出來。但是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從沒有想過用非虛構寫這個人,因為這個人太戲劇化,他在我心中活了很久很久。”梁鴻坦言。她認為,梁光正身上的複雜性、戲劇性和矛盾性只適合虛構寫作,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展現“他”身上那種捉摸不定卻又極為可貴的“在生活的暗處生出光來”的特質。

梁光正:想要拔著頭髮離開地球的人

也許每個讀完《梁光正的光》的讀者都會關心和思考一個問題——梁光正的“光”究竟是什麼?

梁光正雖然只是個窮愁潦倒一生的農民,但他竟然活得堂堂正正,敢愛敢恨。梁鴻形容他是一個想要拔著頭髮離開地球的人,即使困於日常匱乏,即使長期被各種力量屈抑,他仍然對生活有著超出基本生存的要求,就像後記裡那件父親的白襯衫,他一生追求人之為人的“體面”。這種自尊本身具備一種魅力,足以讓城市讀者意識到,農民並不是一個可以被單獨摘出來,而是和城裡人一樣擁有個性和自己的愛憎。梁光正並非特例。他就如同真實生活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的,一個充滿缺點卻又重情重義的好人。

就是這樣一個並不討喜的角色,梁鴻卻愛之彌深。她覺得任何時代的任何人都需要向光而生,哪怕像堂吉訶德一樣自不量力地向著風車作戰,也應該抗爭到底。她慷慨賦予了梁光正很多不合時宜的品質,這種品質既有中國傳統所謂的古道熱腸,奉獻精神,同時,也有現代社會最需要和最匱乏的公共意識。梁光正的“道理”雖然看上去纏夾,但這樣一個當代的“堂吉訶德”,對於缺乏信仰的當代社會來說,卻彌足珍貴。

梁光正身上散發出一種光。那光的質感並不純粹,光圈的形狀也不壯美,相反,它充滿滑稽的傷感、人性的幽暗和某種經歷了萬千時間錘打的傷痛。但是,你走近之後,難免被那道光深深吸引,它好像在昭示著某種東西,一種遙遠卻又歷久彌新、值得反復思量的東西,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欠缺抗爭精神、安於卑瑣庸凡的時代。

梁鴻在書中對人物情感矛盾的刻畫可謂見骨,對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表達和接受方式做了堪稱自然主義的敘述。他們雖是一家人,卻總在互相傷害,互相攻擊,抓住對方的痛腳毫不留情,但彼此又深愛著對方,在危難時,願意委屈自己甚至犧牲自己。這就是中國家庭成員間溝通情感的最常見形式。

梁鴻對“中國人的情感交流”問題長期關注,早在《中國在梁莊》中就說,“在中國文化的深層,有一種本質性的匱乏,即個人的喪失。由於秩序、經濟和道德的壓力,每個人都處於一種高度壓抑之中,不能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個人願望。每個人都在一種扭曲中試圖犧牲自己,成全家人,並且依靠這種犧牲生成一種深刻的情感。每當這種犧牲不徹底,或中途改變,衝突與裂痕就會產生。在日常狀態中,家庭成員彼此之間沉默、孤獨,好似處於一種愚昧的原始狀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這種痛苦沒有體會,只是,每個人都被看不見的繩索捆綁著,無法敘說。一旦矛盾爆發,往往極具傷害性。”

作者簡介:

梁鴻,學者、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出版非虛構文學著作《出梁莊記》和《中國在梁莊》,學術著作《黃花苔與皂角樹》《新啟蒙話語建構》《外省筆記》《“靈光”的消逝》等,學術隨筆集《歷史與我的瞬間》,文學著作《神聖家族》。

曾獲“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第七屆文津圖書獎”“2013年度中國好書”等多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