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下育兒專家觀點太多 到底該聽哪個

一位母親來信表示:“做個好父母,養個好孩子壓力太大。那些專家的觀點經常相互矛盾,我不知道該怎麼遵從。”有這樣壓力的媽媽其實不少,不如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與其受困于各路專家的建議,不如從小事做起,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做了媽媽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為什麼總是跟書上講的不一樣:專家說晚上要早點睡,可是孩子卻遲遲不肯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娃出去遛,回來也會跟你報告一些負面消息,比如隔壁相差一周的寶寶已經能走了,

你的娃還不肯邁步,肯定是你的辦法出錯了;上了幼稚園,同學膽子很大,一兩天就不哭了,還會主動找小朋友玩,而自己的孩子卻每天早上抱著你不撒手,是不是別人的媽媽更會帶寶寶?總之,各路觀點和建議很容易讓媽媽們焦慮。

但是,沒有兩個寶寶是完全一樣的,相信那些生出雙胞胎的爸媽也會同意這個觀點。如果你覺得自己在各種建議和比較中感到壓力重重,

不如按照下面這些建議來養育自己的寶寶。

1.相信孩子,別拿孩子做比較

孩子有各種類型,當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起來有些不太一樣,顯得不夠那麼“拔尖”時,你可能會難過。

孩子成長非常迅速,有的時候某個方面會發展得更好一些。

”Harvey Karp博士是《The Happiest Toddler on the Block》這本書的作者,他說,在對孩子進行評估時,應該“用全面的視角來看待”。這種方法對於嬰兒也同樣適用:同樣是三歲的孩子,他們都具有良好的粗細運動能力,但一個能夠靈巧地握住蠟筆塗鴉,另一個則可能更擅長投擲皮球,而這都是正常表現。

全面地看待你的小傢伙還意味著要考慮到TA的氣質類型。“注意到你的孩子是怎樣的一個人,而不僅僅是所處的年齡,

這點非常重要。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比較安靜和內向,這可能意味著他不太願意說話——而不是他不會說話。”Karp博士說,“在他獨自玩耍時仔細聆聽。他可能會很高興地喃喃自語呢。”

Karp博士的建議是,重構你的表述,比如用“充滿活力”代替“野”,“生機”代替“亢奮”,以及“謹慎”代替“害羞”等。

2.瞭解行為背後的東西

有些時候,你的孩子會不願意遵守規定或者表現得不是那麼讓你開心,

你會難過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別人家的孩子乖,或者羞愧自己為什麼不能像育兒書上說的那樣成功。但是如果你對他每一次“違規”行為都大怒或者懲罰,他可能無法理解一開始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不願意遵守規定。

有些時候,這只是因為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身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會他們如何控制情緒。“他們抱怨,亂發脾氣,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得到你的關注,他們並不是故意要表現得糟糕,”美國暢銷育兒書《The No-Cry Discipline Solution》的作者Elizabeth?Pantley就呼籲,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年幼的嬰兒由情緒推動的爆發是“最為正常不過的”。所以,當你懲罰孩子的不當行為時,對他們進行一次冷靜而富有同情心的對話是非常重要的。向你的孩子提問題,並提供建議,比如進行這樣的對話 :“妹妹哭是因為你拿走了她的小熊。怎麼能夠讓她感覺更好一些呢?你可以抱抱她麼?”

3.相信你的直覺,別怕孩子掉隊

你想給孩子最好的,比如最佳的午睡時間安排,只讓孩子看適量的電視,努力實現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營養均衡。堅持做好每一件事情令人疲憊不堪。市面上有太多的專家,有太多的建議,它們甚至是相互衝突的。“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的孩子。”心理學家兼《Nurture the Nature》一書的作者Michael?Gurian說,他鼓勵父母們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你能拿回自己的決策權,你就可以憑藉你對孩子的瞭解,找到養育孩子最好的辦法。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相信自己,而不是讓自己埋沒在各種各樣的文章中。

4.做孩子的榜樣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優秀的?無論你的孩子多大,你都會面臨這樣的焦慮。今天,專家會告訴你,堅韌是很重要的品德;明天,有文章提醒你,領導力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後天,老師說培養好的閱讀能力日後才可能卓越……你緊跟著這些建議去要求孩子,可是總發現力不從心。事實上,專家們的建議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學會好的習慣,作為父母的我們只有身體力行,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前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奧巴馬說:“我們知道,孩子在注視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作為父母,是他們最重要的榜樣。”而她的丈夫也曾經這樣表示:“對我們中的很多人來說,我們的父輩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也因此成為他們所期待的人。……要知道,孩子們會注意到這一切。他們會看到你忽視或虐待你的妻子,會看到你在家裡不為別人著想的表現,會看到你的冷漠無情,會看到你只為一己之私著想。”

如果你希望孩子變得更堅韌,我們可以反觀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膽怯和退縮;如果你希望孩子更有領導力,我們可以反觀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不願意負起更大的責任;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多讀書,我們可以反觀自己的時間都去了哪裡。

5.好好地學會愛自己

臨床心理學家Stephan B.Poulter發現,在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和最初撫養他的這個人建立的情感紐帶,將會成為TA一生情緒發展、溝通模式、人格發展的基礎。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沒有任何一種關係,可以像我們和母親的關係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出我們的人格和溝通模式。所以,作為媽媽一定要懂得關愛自己,當自己陷入情緒的泥沼, 你需要朋友、家人,甚至專業人士伸出援手。在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中,孩子會走出自己的獨特之路。

得到你的關注,他們並不是故意要表現得糟糕,”美國暢銷育兒書《The No-Cry Discipline Solution》的作者Elizabeth?Pantley就呼籲,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年幼的嬰兒由情緒推動的爆發是“最為正常不過的”。所以,當你懲罰孩子的不當行為時,對他們進行一次冷靜而富有同情心的對話是非常重要的。向你的孩子提問題,並提供建議,比如進行這樣的對話 :“妹妹哭是因為你拿走了她的小熊。怎麼能夠讓她感覺更好一些呢?你可以抱抱她麼?”

3.相信你的直覺,別怕孩子掉隊

你想給孩子最好的,比如最佳的午睡時間安排,只讓孩子看適量的電視,努力實現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營養均衡。堅持做好每一件事情令人疲憊不堪。市面上有太多的專家,有太多的建議,它們甚至是相互衝突的。“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的孩子。”心理學家兼《Nurture the Nature》一書的作者Michael?Gurian說,他鼓勵父母們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你能拿回自己的決策權,你就可以憑藉你對孩子的瞭解,找到養育孩子最好的辦法。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相信自己,而不是讓自己埋沒在各種各樣的文章中。

4.做孩子的榜樣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優秀的?無論你的孩子多大,你都會面臨這樣的焦慮。今天,專家會告訴你,堅韌是很重要的品德;明天,有文章提醒你,領導力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後天,老師說培養好的閱讀能力日後才可能卓越……你緊跟著這些建議去要求孩子,可是總發現力不從心。事實上,專家們的建議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學會好的習慣,作為父母的我們只有身體力行,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前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奧巴馬說:“我們知道,孩子在注視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作為父母,是他們最重要的榜樣。”而她的丈夫也曾經這樣表示:“對我們中的很多人來說,我們的父輩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也因此成為他們所期待的人。……要知道,孩子們會注意到這一切。他們會看到你忽視或虐待你的妻子,會看到你在家裡不為別人著想的表現,會看到你的冷漠無情,會看到你只為一己之私著想。”

如果你希望孩子變得更堅韌,我們可以反觀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膽怯和退縮;如果你希望孩子更有領導力,我們可以反觀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不願意負起更大的責任;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多讀書,我們可以反觀自己的時間都去了哪裡。

5.好好地學會愛自己

臨床心理學家Stephan B.Poulter發現,在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和最初撫養他的這個人建立的情感紐帶,將會成為TA一生情緒發展、溝通模式、人格發展的基礎。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沒有任何一種關係,可以像我們和母親的關係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出我們的人格和溝通模式。所以,作為媽媽一定要懂得關愛自己,當自己陷入情緒的泥沼, 你需要朋友、家人,甚至專業人士伸出援手。在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中,孩子會走出自己的獨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