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蘇北人”現象的歷史根源

在近現代的上海,為什麼蘇北籍移民會遭到江南等地移民的集體歧視?首先,

蘇北移民多是由於天災人禍逃離家鄉的農民,一無文化二無技術,大多只能從事下層工作,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比較低。其次,大量蘇北移民的湧入,使得已經擁有一定社會資源和經濟地位的江南移民感到了威脅,他們通過同鄉互助機制不斷鞏固自身族群的經濟地位,同時對蘇北籍移民施以各種壓力,使他們始終處於較為卑微的經濟層次上,
甚至形同賤民,這成為了一百多年來各種蘇北歧視的根源。

一、“蘇北”和“蘇北人”詞義的形成

蘇北作為一個地理名詞,今天仍在使用,它出現的時間並不久遠,在19世紀中後期才隨著早期近代報紙出版發行逐漸傳播開來。由於蘇北的定義難以統一,精確劃定蘇北的邊界並無可能,它既不是省份也不是某些城市或地區,而是一個並不存在清晰界定的地方,即便是在當代,

這個詞的指代範圍也仍時常變動。

而所謂的蘇北人,則是近代以來從長江以北到黃淮一帶南下的移民統稱。這些人南遷之後,在上海等江南地區形成了一個下層階級,彼此之間除了認同各自的具體籍貫,少有對所謂蘇北人族群的集體認同,蘇北人的整體性標籤是江南人貼給他們的。

二、蘇北人移民上海等江南地區的歷史過程和被汙名化的原因

蘇北南下移民的產生,

源于自然、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

西元1128年,南宋為了防禦金兵南下,人為地掘開了黃河大堤,導致黃河改道,搶了原先淮河的河道入海,還帶來了大量泥沙,淤塞了河道,也敗壞了淮河原本良好的水系,淮北地區從此洪災氾濫,成了盛產流民的黃泛區。1855年,黃河改道,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遭到廢棄,漕運從此主要改用海路運輸,運河兩岸的揚州、淮安等城市相繼衰落,南北發展差距日漸擴大。

鴉☆禁☆片戰爭後的上海開埠通商,進一步激化了長江兩岸經濟發展的這種不平衡現象。在上海的帶動下,江南地區加速步入了近代化進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較江北地區都有了巨大的優勢。京杭大運河廢棄不久,淮南地區的水利事業也逐漸敗壞,水災頻繁爆發,大量農民南下逃荒,湧入上海等江南新興近代化城市,蘇北人成為了繼江南人之後的第二大移民集團。

江南人作為近代上海開埠以來的第一批移民,在上海率先取得了較為優越的經濟地位。當數量龐大的蘇北移民群體湧入之後,必將爭奪相對有限的工作機會,挑戰江南人的既得利益,生存競爭壓力加劇。在當時,同鄉關係對提升個人經濟地位極為重要,諸如員工招聘、經商結社等社會活動,基本都圍繞同鄉、同籍貫的人展開。為維護本族群的經濟地位,江南人通過同鄉互助機制不斷鞏固自身族群的經濟地位,同時對蘇北籍移民施以各種壓力,使他們始終處於較為卑微的經濟層次。長期操持下等職業,更加深了蘇北人貧窮、愚昧、粗俗的刻板形象,蘇北移民群體在上海遭到長期的汙名化與歧視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上海蘇北人群體的被邊緣化及應對策略

蘇北人在上海被邊緣化首先體現在就業上,除了長期操持所謂的下等職業,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蘇北籍產業工人雖然也逐漸出現在上海早期的近現代工廠,但幾乎在所有行業門類中,江南人或廣東人都牢牢佔據著報酬優厚、講技術、有發展的崗位,艱苦繁重的崗位才交給蘇北人,一旦爆發工人運動,哪怕組織者實際上大都是江南人,工廠主還是傾向于首先解雇蘇北人。

在社會生活中,與蘇北地域文化相關的一切元素都會被江南人把持的所謂上海主流文化排斥。在近代上海的滑稽戲中,嘲諷蘇北人風俗習慣、誇張模仿江北話的段子常演不衰,蘇北服飾和衣著風格也常常受到嘲弄。流行於江北地區的淮揚菜系雖然名氣不小,但也不被上海主流廚藝界所認可,遠不及上海本地菜、廣式菜以及寧波菜流行。蘇北地區流行的淮劇、揚劇等地方劇種,也很少有機會能夠在上海的正規大劇院裡演出,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在路邊勉強搭個草台班子。總之,江南籍上海人幾乎獨佔了對上海文化的詮釋權,賦予自身一派文明開化的洋氣形象,蘇北籍上海人作為事實上的二等公民,缺席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建構。

蘇北籍上海人作為第二公民的身份,在49年建國後雖有所改善,但歧視仍長期存在,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針對蘇北籍上海人的婚姻歧視還是極為普遍。面對漫長而根深蒂固的歧視境遇,蘇北籍上海人並未選擇激烈對抗,反而選擇積極融入上海主流社會,並淡忘自己的根。

近代上海不同族群之間的對立、衝突和歧視現象,與歐美一些移民國家中的種族歧視有某種相似之處。地域歧視現象,作為中國社會長期的一大痛點,隨著近幾十年來全國範圍內人口的密集流動,又頻繁出現於公眾視線。

同時對蘇北籍移民施以各種壓力,使他們始終處於較為卑微的經濟層次。長期操持下等職業,更加深了蘇北人貧窮、愚昧、粗俗的刻板形象,蘇北移民群體在上海遭到長期的汙名化與歧視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上海蘇北人群體的被邊緣化及應對策略

蘇北人在上海被邊緣化首先體現在就業上,除了長期操持所謂的下等職業,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蘇北籍產業工人雖然也逐漸出現在上海早期的近現代工廠,但幾乎在所有行業門類中,江南人或廣東人都牢牢佔據著報酬優厚、講技術、有發展的崗位,艱苦繁重的崗位才交給蘇北人,一旦爆發工人運動,哪怕組織者實際上大都是江南人,工廠主還是傾向于首先解雇蘇北人。

在社會生活中,與蘇北地域文化相關的一切元素都會被江南人把持的所謂上海主流文化排斥。在近代上海的滑稽戲中,嘲諷蘇北人風俗習慣、誇張模仿江北話的段子常演不衰,蘇北服飾和衣著風格也常常受到嘲弄。流行於江北地區的淮揚菜系雖然名氣不小,但也不被上海主流廚藝界所認可,遠不及上海本地菜、廣式菜以及寧波菜流行。蘇北地區流行的淮劇、揚劇等地方劇種,也很少有機會能夠在上海的正規大劇院裡演出,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在路邊勉強搭個草台班子。總之,江南籍上海人幾乎獨佔了對上海文化的詮釋權,賦予自身一派文明開化的洋氣形象,蘇北籍上海人作為事實上的二等公民,缺席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建構。

蘇北籍上海人作為第二公民的身份,在49年建國後雖有所改善,但歧視仍長期存在,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針對蘇北籍上海人的婚姻歧視還是極為普遍。面對漫長而根深蒂固的歧視境遇,蘇北籍上海人並未選擇激烈對抗,反而選擇積極融入上海主流社會,並淡忘自己的根。

近代上海不同族群之間的對立、衝突和歧視現象,與歐美一些移民國家中的種族歧視有某種相似之處。地域歧視現象,作為中國社會長期的一大痛點,隨著近幾十年來全國範圍內人口的密集流動,又頻繁出現於公眾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