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烽火張垣」民國風雲——察哈爾都統譚慶林與譚軍兵變(上)

烽 火 張 垣

編者按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

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張垣方志按西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
以饗讀者。辛亥革命之後,張家口成為軍閥混戰之地,譚慶霖曾為口北鎮守使駐防宣化,並發動了兵變,古城宣化毀於一旦。今天張垣方志向大家介紹察哈爾都統譚慶林與譚軍兵變經過,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察哈爾都統譚慶林與譚軍兵變

譚慶霖,字英甫,清光緒二年(1876年)生於今山東省泰安縣。自幼家貧,後山東受災,民食維艱,譚外出謀生流落天津附近。時逢聶士成在蘆台駐防招收新兵,譚遂投軍與王懷慶為伍。清光緒二十六年夏(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聶士成率部阻擊而戰死陣前,王懷慶奮不顧身把聶士成的屍體搶出來並安葬。此事在軍中轟動一時,王懷慶由此得到袁世凱賞識而屢屢升遷,

王懷慶成了譚慶霖的上司。

王懷慶對行伍出身的士官非常重用,認為學生出身的軍官靠不住,乃培養營中老粗為副官,使之帶兵能獨當一面。譚慶霖就是被這樣提拔起來的行伍出身的軍官。

察哈爾都統譚慶林與譚軍兵變

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為袁世凱所篡奪,

軍閥混戰,社會秩序動盪不定,日、俄兩大強鄰虎視眈眈,尤其在沙俄策劃和援助下,以庫倫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外蒙部王公及上層喇嘛在庫倫宣佈外蒙獨立,進行分裂中國的活動。叛軍不斷南下騷擾,北京政府調動軍隊防堵。1913年6月28日,王懷慶出任多倫鎮守使,譚慶霖為步隊管帶隨之前往。從7月9日起,譚慶霖隨混合支隊征剿匿居正白、正藍兩旗的叛軍,大獲全勝,
沙俄妄圖控制整個蒙古的圖謀遭到失敗,迫使外蒙政權取消獨立改為自治。

8月12日,王懷慶給北京政府呈文為參戰有功人員請賞。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於8月24日命令:“該鎮守使調度有方,應給予二等文虎章;出力兵士賞銀1萬元;所有在事軍官除李際春授為陸軍中將,甄文齡、高青雲、鳳武、譚慶霖、趙海山、李錦芝授為陸軍步兵上校”。同年9月17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又頒命令:譚慶霖加陸軍少將銜。

1914年9月15日,北京政府免去王懷慶多倫鎮守使職,轉任直隸冀南鎮守使,譚慶霖隨王懷慶移防冀南地區。1920年5月21日,徐世昌委任王懷慶為步軍統領,譚慶霖隨王懷慶警衛京師。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直系戰勝皖系控制了北京政權。同年9月21日,吳佩孚委任譚慶霖為口北鎮守使,駐防宣化。

察哈爾都統譚慶林與譚軍兵變

宣化是明朝重鎮,也是一座古城,城內的四個牌樓是宣化的一大名勝古跡。牌樓,又名牌坊,是宣化建在鬧市街口的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建築物,舊時這種樣式的牌樓多建於衙署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揚封建禮教或標榜功德等。

清末民初,宣化城內最繁華的中心處有四條大街,即牌樓東,牌樓南,牌樓西,牌樓北,俗稱四牌樓大街。因每條大街的街口都建有牌樓,故街道由此得名,這幾個牌樓比起“古上穀郡”的牌坊來別具一格。

宣化四個牌樓(建築年代待考),均建于主要繁華路口,這裡從早到晚,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熱鬧非常,加之買賣鋪家集中,平時又有一些鄉民進城,多帶有捕獲的野雞、野鴨、野兔、狐狸等,掛在四牌樓的木樁上或石樁上叫賣。還有興華茶園、牌樓西的席片園子,火神廟坑的廟台戲班坤角傳出的唱腔聲,很是熱鬧。誰曾想到這些牌樓即將毀于譚慶林兵變之中。(待續)

(文章摘選自《宣化區志》《細說張家口》《張家口文史資料·譚軍兵變火燒四牌樓》原文作者:王鑒,《張家口文史資料·察哈爾都統譚慶林》《北洋軍閥史》《民國人物大辭典》等)

1914年9月15日,北京政府免去王懷慶多倫鎮守使職,轉任直隸冀南鎮守使,譚慶霖隨王懷慶移防冀南地區。1920年5月21日,徐世昌委任王懷慶為步軍統領,譚慶霖隨王懷慶警衛京師。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直系戰勝皖系控制了北京政權。同年9月21日,吳佩孚委任譚慶霖為口北鎮守使,駐防宣化。

察哈爾都統譚慶林與譚軍兵變

宣化是明朝重鎮,也是一座古城,城內的四個牌樓是宣化的一大名勝古跡。牌樓,又名牌坊,是宣化建在鬧市街口的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建築物,舊時這種樣式的牌樓多建於衙署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揚封建禮教或標榜功德等。

清末民初,宣化城內最繁華的中心處有四條大街,即牌樓東,牌樓南,牌樓西,牌樓北,俗稱四牌樓大街。因每條大街的街口都建有牌樓,故街道由此得名,這幾個牌樓比起“古上穀郡”的牌坊來別具一格。

宣化四個牌樓(建築年代待考),均建于主要繁華路口,這裡從早到晚,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熱鬧非常,加之買賣鋪家集中,平時又有一些鄉民進城,多帶有捕獲的野雞、野鴨、野兔、狐狸等,掛在四牌樓的木樁上或石樁上叫賣。還有興華茶園、牌樓西的席片園子,火神廟坑的廟台戲班坤角傳出的唱腔聲,很是熱鬧。誰曾想到這些牌樓即將毀于譚慶林兵變之中。(待續)

(文章摘選自《宣化區志》《細說張家口》《張家口文史資料·譚軍兵變火燒四牌樓》原文作者:王鑒,《張家口文史資料·察哈爾都統譚慶林》《北洋軍閥史》《民國人物大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