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烽火張垣」民國風雲——辛亥革命中的張家口(下)

烽 火 張 垣

編者按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

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張垣方志按西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
以饗讀者。張家口屬京畿重地,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很快張家口人民就參與到了辛亥革命的洪流中。今天張垣方志向大家介紹辛亥革命中的張家口,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辛亥革命中的張家口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的炮聲一響,各革命黨人紛紛響應,清王朝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直隸省的革命同志也磨拳擦掌,躍躍欲試,群計要襲擊北京,一舉推翻清王朝。這時同盟會在天津建立領導北方工作的機構,但領導權被汪精衛所掌握,他已和袁克定結為好友,暗中為袁世凱效勞,不同意直隸起義。直隸同志憤憤不平,仍按原定計劃行事,因勢單力薄,京東起義失敗了,任丘起義也失敗了,
就把希望寄託在張家口方面。張家口工作雖已展開,但缺少軍事人才,決定由保定全力支援,派王葆真同志在天津籌辦軍火。

10月24日,張雨琴、段炳中、李銳夫、南琴軒等由保定潛奔張家口,與李飛仙、秦宗周、馬德山、高志清等共同密議起義事宜。11月2日,同盟會大同支部傳來消息:大同支部的閻錫山、趙戴文已在太原起義,雲嘉會已在綏遠起義,續桐溪已經在晉北起義,對張家口起義可大力聲援。

辛亥革命中的張家口

鄰省捷報頻傳,人心大為振奮。他們一面催促關內同志急速前來,一面組成起義總指揮部,由張雨琴、南琴軒負責,馬德山為行動總指揮,組成以築路工人為基礎的敢死隊,襲擊車站及都統衙門,時張家口駐軍已由何宗蓮統領西去鎮壓晉綏起義。

秦宗周負責軍需財務。高志清負責軍火器械。李飛仙負責標幟、文告、聯絡。段炳中協理軍務,提調監督。

段炳中遂赴天津與王葆真辦理轉運軍火事務,每次由四五名同志扮作旅客攜帶十余支手槍搭車來張,由鐵路上工作的同志沿途關照。11月27日,高志清帶領前來參加起義的同志十余人,暗藏大批炸彈來張,車在山路行馳,震盪較大,有些同志擔心可能失事,面顯驚慌之色,被車上官方的暗探察覺,車離開下花園站不久,突有許多軍警將高志清包圍搜查,將軍火搜出,高等人立即被捕。到達張家口站時,都統衙門的隊伍已等候多時,立即將被捕同志押解而去。

辛亥革命中的張家口

察哈爾都統黃懋澄一聽說犯人已押到,馬上嚴刑拷問,從意志薄弱者口中得知是革命黨人密謀起義時,黃懋澄喜懼交集,捕獲黨人,破壞起義雖然有功,但在自己臥床之下競出現革命黨人,在上司面前也不好交代,便動用酷刑,步步究索,至使起義內情,全盤暴露。

11月28日黎明,都統衙門的兵丁已經封鎖街巷路口,按所獲線索,逐一搜查,搗毀了革命機關,除南琴軒公出未歸外,其餘負責人全部被捕。11月29日正午,同盟會革命志士高志清、張雨琴、秦宗周、李飛仙、李銳夫、段炳中、馬德山等七人,在西太平山麓黃土坑被黃懋澄斬首示眾,暴屍荒野。一場革命起義未及行動,就被絞殺了!南琴軒雖未遭毒手,轉移天津後不久也病故了!

同盟烈士淋淋血,妝點山城勢更雄!黃懋澄扼殺張家口起義之後,並沒有飛黃騰達,袁世凱給予其“怠忽職守,疏於防範,幾成大禍,應予撤職,以做昏怠”的處分。

(文章摘選自《細說張家口》《張家口文史資料·張家口辛亥起義失敗記》原文作者:焦月岩)

面顯驚慌之色,被車上官方的暗探察覺,車離開下花園站不久,突有許多軍警將高志清包圍搜查,將軍火搜出,高等人立即被捕。到達張家口站時,都統衙門的隊伍已等候多時,立即將被捕同志押解而去。

辛亥革命中的張家口

察哈爾都統黃懋澄一聽說犯人已押到,馬上嚴刑拷問,從意志薄弱者口中得知是革命黨人密謀起義時,黃懋澄喜懼交集,捕獲黨人,破壞起義雖然有功,但在自己臥床之下競出現革命黨人,在上司面前也不好交代,便動用酷刑,步步究索,至使起義內情,全盤暴露。

11月28日黎明,都統衙門的兵丁已經封鎖街巷路口,按所獲線索,逐一搜查,搗毀了革命機關,除南琴軒公出未歸外,其餘負責人全部被捕。11月29日正午,同盟會革命志士高志清、張雨琴、秦宗周、李飛仙、李銳夫、段炳中、馬德山等七人,在西太平山麓黃土坑被黃懋澄斬首示眾,暴屍荒野。一場革命起義未及行動,就被絞殺了!南琴軒雖未遭毒手,轉移天津後不久也病故了!

同盟烈士淋淋血,妝點山城勢更雄!黃懋澄扼殺張家口起義之後,並沒有飛黃騰達,袁世凱給予其“怠忽職守,疏於防範,幾成大禍,應予撤職,以做昏怠”的處分。

(文章摘選自《細說張家口》《張家口文史資料·張家口辛亥起義失敗記》原文作者:焦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