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把握我們的新時代|人民日報系列評論合集

黨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全黨來一個大學習。

如何學懂弄通十九大這篇“政治宣言”?如何做好做實十九大這份“行動綱領”?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員觀察“把握住我們的新時代”,一起通過學習來領會、通過思考來理解,把力量凝聚到實現十九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

——編者

銘記2017年秋天的思想光芒

薑贇

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真本領從何而來?正是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來

世界社會主義浪潮,起伏奔湧500年,在2017年的秋天綻放新的光芒。10月24日,在黨的十九大閉幕會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式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人民大會堂裡的掌聲,經久不息。這意味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擁有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世界上高高擎起。

任何理論都屬於它的時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真理之光”,穿越革命歲月的浩蕩洪流,歷經建設年代的火熱浪潮,激蕩改革開放的時代風雲,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洞穿歷史迷霧,破除發展障礙,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人類文明發展的潮流。

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成就,發生了深層次的、根本性的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理論催生的實踐,這是思想展現的偉力。判斷新的歷史方位、回答新的時代之問、明確新的使命擔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是歷史規律、客觀必然,是中國共產黨創造力的充分體現。

有人說,

如果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比作一座智慧宮殿的話,那麼,“八個明確”就是房梁,清晰闡明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四條堅持”就是柱子,具體謀劃了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評價,“這一思想似乎涵蓋了中國繼續發展面臨的所有決策和涉及的所有挑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實踐和時代提出的重要課題,
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廣闊的人類視野、超凡的政治智慧、卓越的戰略眼光,也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治國理政新境界、管黨治黨新境界。

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真本領從何而來?正是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來。江西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曾這樣總結井岡山市率先脫貧摘帽的經驗:沒有我們党創新理論的指引,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頑強拼搏,就沒有井岡山脫貧摘帽的偉大勝利。誠如斯言,過去5年的“極不平凡”,昭示新思想的磅礴偉力;未來征程的開拓進取,更需將新思想落實到新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這一科學理論的歷史地位和實踐意義必將更加充分地彰顯。

党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黨的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毛澤東曾經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鬥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們將會面對許多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1500多項改革舉措挺進“深水區”,可“硬骨頭”仍有很多待啃;美麗中國的畫卷不斷鋪展開來,生態短板依舊顯著……面對追求更高品質發展的種種難題,我們正需擼起袖子時刻準備搬石清障。只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凝聚力量,才能找尋到爬坡過坎的智慧、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力量,不斷打開事業發展新局面,以新作為讓新時代呈現新氣象。

科學的理論只要同實踐結合、被人民掌握,就會散發出真理的光芒,產生無窮的力量。我們堅信,有新思想的引領,“中國號”航船即便遭遇亂雲飛渡、激流險灘,也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航下,駛向潮平岸闊的水域。

讀懂中國航船的歷史方位

周人傑

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要努力“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看清發展中的矛盾轉化、問題更迭,使各項工作與新時代的特點相符合

十九大報告描繪的宏偉藍圖,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英國《衛報》指出,中國的新時代是志向遠大的時代;德國學者感歎“世界上其他大國都沒有這麼長遠清晰的規劃,這讓許多人感到震撼”。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要讀懂中國航船的歷史方位,可以從讀懂中國發展遇到的新矛盾、新挑戰入手。因為,所有航船,無不是在劈波斬浪中行進的。

回望歷史的航跡,從1956年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到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的延續,再到今天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深層次上是61年來經濟建設與綜合國力的逐步躍升,是人均名義GDP從1955年的150元、1980年的463元提高到2016年的53974元,是恩格爾係數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貧困”、改革開放初期的“溫飽”,降低到距離“富足”標準僅一步之遙的30.1%。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得失、知進退,首先要搞清種種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變”的一面主要指生產力水準質的飛躍。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最近五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已經實現總體躍升。當下的中國不僅能解決好13億人的衣食住用行,還見證了天宮、蛟龍、大飛機等的相繼問世,下一步面對的將是“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需要,如醫療、教育、居住、養老、文化等的消費升級。而對“落後生產”的告別包括“生產力”也包括“生產關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從探索、建立走向完善、成熟,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從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推動人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不變”的一面指的是歷史階段、基本國情與國際地位仍然沒有根本改變。比如,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和人類發展指數仍排名90位左右,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此外人口、資源、環境的硬約束仍然存在。同時,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風險依舊,自主創新與實體經濟的短板尚未補全,一些重大改革部署“最後一公里”還沒走完。時至今日,發展仍是硬道理,仍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仍是我們幹事創業的主戰場。

讀懂中國航船所處方位元,需要辯證地認識、實事求是地把握。應看到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增長”,城鄉、區域、收入“三大差距”亟待彌補,品質、效率、動力“三大變革”亟待實現,綠色科技、人工智慧、生態保護等新藍海亟待開拓,認識、適應新常態進入“主動引領、把握”的下半場,“三去一降一補”調控步入攻堅期又面臨新情況……概而論之,不再唯GDP論英雄,不再突出翻番類目標,不是不要增長速度了,而是要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

“他們的思想離開了社會的實踐,他們不能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充任嚮導的工作”,當年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形象批評思想跟不上實際的人。如今我們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努力“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看清發展航程中的矛盾轉化、問題更迭,厘清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面臨的新的機遇與挑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主動作為,改進各項工作使其與新時代特點相符合。當前發展的一道“關口”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未來中國經濟的總綱領,新發展理念貫徹得到不到位,就看這一關口能不能勇敢跨過。

“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歇一歇、喘口氣要不得,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也要不得。思想、認識與行動跟上中國航船的新方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聚焦到“新時代”“新矛盾”等重大論斷上,把決策、改革、調控的科學性、前瞻性、預見性與十九大精神對表、調整、優化,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我們定能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落到實處,堅忍不拔、鍥而不捨地推動中國發展行穩致遠。

永葆一顆人民政黨的初心

呂曉勳

沒有什麼比實現13億多人民的共同夢想更偉大;初心和使命,把黨和人民在新征程上緊緊聯結在一起

許多外國政黨都搞不清楚,為何中國共產黨的決定總能夠獲得人民的廣泛支持?為何中國共產黨總能夠在新的時代迅速校準前進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產床”,重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第一次集體出行,讓人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

“中共不僅僅是一個執政黨,更是一個使命黨”,十九大期間,有外媒發出這樣的感歎。十九大報告吹響了在新時代奪取偉大勝利的號角,更堅定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鏗鏘有力的承諾,說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讓這個凝聚了8900多萬黨員的大党臨近百年依然風華正茂,今日執政黨煥發出的勃勃生機,今日中國日漸成熟的制度體系,盡源於此。

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在馬克思看來,人民群眾是否得到真正解放,“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西方經濟學把人抽象成“理性人”,而我們是把人還原成一個個具體的“人”,關注滿足人的各種現實需求,關注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人民立場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論斷,用人民視角發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點,向人民承諾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為人民擔當提出党的建設的新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的重大成果,莫不蘊含著“深深紮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的實踐底蘊。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一部中共“創業史”動畫這樣描述:幾十人的團隊,資本金接近於0,卻因為不斷進行“自主創新”,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始終站在時代的“風口”,一直走到了無比接近偉大復興的時代前沿。“當年的那艘小船,一不小心開成航母了”——十九大期間,網友自豪的話語,道出了人民對黨的情誼,也道出了對復興偉業的期盼與自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已經寫入了黨章,下一個勝利正等待我們去奪取。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曾說,中國執政者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為人民提出一種能夠看到實現更好生活的願景,他將此看作是國家凝聚共識、推動發展的希望所在。5年來,各項事業迎風破浪、大刀闊斧、上下聯動、蹄疾步穩,而達到更美好的願景,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只有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排除一切困難阻礙;深入推進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強化政治保證;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彰顯時代風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才能漸行漸近。“四個偉大”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而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則是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強大的黨是中國國家治理的政治主體,為解決中國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提供了好的平臺”,恰如國外政治學者的觀察,只要共產黨更加堅強有力,中國人民的生活必將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新近數萬條留言中,頻率最高的是“不忘初心”。沒有什麼,比實現13億多人民的共同夢想更偉大。初心和使命,把黨和人民在新征程上緊緊聯結在一起。困難挑戰不容回避,歷史機遇不容錯過,保持不忘初心的歷史定力,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以更強烈的進取精神破局開路,我們方能不負人民重托,創造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中國正在贏得更遠大的未來

李洪興

展望2050,不知多少奮進者、搏擊者、弄潮兒會為之鼓與呼、思與行

第一個百年目標是什麼?第二個百年目標幹什麼?最近,一段習近平總書記“原音重現”的視頻,講述了“你我的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作出新的戰略安排;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外記者時,標定了未來幾年工作座標。推開新時代的大門,新征程在前方展開,正需要我們攜手同行,向著這些時間節點和奮鬥目標前進。

“世界上其他大國都沒有這麼長遠清晰的規劃,這讓許多人感到震撼。”一位德國學者所感慨的規劃,是十九大報告對中國建成全面小康之後30年現代化之路作出的“兩步走”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再奮鬥十五年”,第一個階段將從經濟科技、法治建設、文化文明、生活水準、治理格局、生態環境等方面接近目標;第二個階段則意味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人生需要做遠景規劃,國家同樣需要目視遠方,不斷調整航向去往初心所系的目標。作為有遠大理想和政治追求的党,必須樹立國家建設的明確目標,不僅要符合國情,而且應與時俱進。歷史地看,96年來,我們黨幹了三件大事:救國,已經完成;興國,基礎扎實;強國,還在路上。變革地看,改革開放近40年,從“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再到“兩個階段”,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推動著我們去爭取更高遠的新目標。高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風帆,沿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航向,朝著21世紀中葉前行的中國巨輪一旦駛入新的水域,必將進一步豐富現代化本身的內涵。

當然,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實現宏偉藍圖,需要時刻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加艱苦的努力。現代化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極不平凡的過去五年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成就,為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奠基;當前直至2020年,“五位一體”“七大戰略”“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築礎。有外媒認為中國在贏得未來,“做第一,而不是零”,世界也正在習慣“中國領先”,但我們決不能夠有喘口氣、歇歇腳的念頭。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只有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

“實現這些具體目標沒有大的懸念。”專家們深信中國有足夠能力走好自己的路。中國已經具備了實現目標的天時、地利,5年來更凝聚起萬眾一心的“人和”。美國探索頻道的紀錄片《中國:習近平時代》中講述了不少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種獼猴桃的農民、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心懷足球夢想的小女孩、被科技改變了生活的小鎮商店店主……每個人都是發展的一個縮影,也都代表著一股向前向上的力量。從讓鄉親們吃上肉到讓中國人過上美好生活,共產黨人剪不斷“心系人民”的紐帶,這讓任何新目標都在人民獲得感中產生,讓所有新征程都有磅礴的人民偉力護航。

鄧小平曾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信仰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它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歸根結底就是在攻克難關中走向成熟、在創造奇跡中凝聚人心。展望2050,不知多少奮進者、搏擊者、弄潮兒會為之鼓與呼、思與行。歷史從來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唯有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我們才能在新時代的長征中不斷跨越“雪山”和“草地”,征服新的“婁山關”和“臘子口”。

共產黨人永遠是年輕

石羚

跨越發展中的“卡夫丁峽谷”、跳出一治一亂“歷史週期率”,共產黨人的“趕考”遠未結束

有位常駐中國多年的外國大使這樣評價:“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創造性,創造新的思想、新的政策、新的戰略。”仔細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充滿時代氣息的新論斷、新特點、新目標、新要求層出不窮,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文化創新的最新成果集於一身。外界越來越著迷:這樣一個成立迄今已96年的世界第一大黨,為何總是能勇立潮頭,趕上新時代?

一部黨史,就是一部在自我革命中不斷超越的奮鬥史。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就將建設一個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稱之為“偉大的工程”。高舉抗戰旗幟成為中流砥柱,提振“延安作風”戰勝“西安作風”,牢記“兩個務必”進京趕考,堅持“實事求是”啟動一個時代……96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就在於我們不斷推動著等同於自我革命的偉大工程。

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給党建工作打上的“決定性”印記,可以看作是“打鐵必須自身硬”的根本意義所在。行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如果不能衝破舊思維的禁錮,怎能找到繼續發展的動力?如果不踐行新發展理念,如何實現平衡與充分的發展?如果不能增強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中國巨輪又怎能在劈波斬浪中前行?

十九大報告首次把政治建設作為統領納入黨建總體佈局,可謂切中肯綮。從周永康到孫政才,5年來被查處的高級領導幹部,絕大多數經濟腐敗都和政治問題相互交織。思想上一旦“缺鈣”,組織渙散、紀律鬆弛、作風不正的現象就會無孔不入,歸根結底都是政治意識不強。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越是黨和國家面臨工作重大調整的時刻,越是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全黨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既是党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緊跟時代的必然選擇。

敢於講政治,也要善於講政治。十九大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來一個大學習”,將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就是要解決“政治過硬”和“本領高強”兩個相輔相成的問題。在“四大考驗”面前缺乏信心,歸根結底是執政能力不足。用新思想武裝全黨、用新精神選拔幹部、用新要求鍛造組織,我們才能築牢思想基座、夯實基層支撐、廣攬天下英才,把我們党鍛造成堅強的領導核心,以黨的強大正能量在全社會凝聚起實現夢想的磅礴力量。

“全面從嚴治党永遠在路上”,一個嚴字,既涵蓋5年,也開闢新局。曾幾何時,有些失去群眾信任的幹部,連吃飯都會被群眾“圍攻”,而今我們党重新得到群眾擁護,就是依靠“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的擔當。“八項規定”之下,上百個紅頭文件都沒管住的嘴管住了;推進制度建設,制度籬笆變得緊實嚴密;反腐敗鬥爭從“膠著狀態”,到“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走上新征程,全面從嚴治黨仍然要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警覺,抓住“關鍵少數”,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有人發現,十九大報告中,僅第十三部分就占到全文1/8,我們党加強自身建設的堅定決心和莊嚴承諾盡在其中。“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跨越發展中的“卡夫丁峽谷”、跳出一治一亂“歷史週期率”,共產黨人的“趕考”遠未結束。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作為進行偉大鬥爭的領航者,推進偉大事業的發動機,實現偉大夢想的築夢人,必須深入推進偉大工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奮鬥,共產黨人永遠是年輕。

江西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曾這樣總結井岡山市率先脫貧摘帽的經驗:沒有我們党創新理論的指引,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頑強拼搏,就沒有井岡山脫貧摘帽的偉大勝利。誠如斯言,過去5年的“極不平凡”,昭示新思想的磅礴偉力;未來征程的開拓進取,更需將新思想落實到新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這一科學理論的歷史地位和實踐意義必將更加充分地彰顯。

党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黨的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毛澤東曾經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鬥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們將會面對許多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1500多項改革舉措挺進“深水區”,可“硬骨頭”仍有很多待啃;美麗中國的畫卷不斷鋪展開來,生態短板依舊顯著……面對追求更高品質發展的種種難題,我們正需擼起袖子時刻準備搬石清障。只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凝聚力量,才能找尋到爬坡過坎的智慧、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力量,不斷打開事業發展新局面,以新作為讓新時代呈現新氣象。

科學的理論只要同實踐結合、被人民掌握,就會散發出真理的光芒,產生無窮的力量。我們堅信,有新思想的引領,“中國號”航船即便遭遇亂雲飛渡、激流險灘,也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航下,駛向潮平岸闊的水域。

讀懂中國航船的歷史方位

周人傑

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要努力“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看清發展中的矛盾轉化、問題更迭,使各項工作與新時代的特點相符合

十九大報告描繪的宏偉藍圖,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英國《衛報》指出,中國的新時代是志向遠大的時代;德國學者感歎“世界上其他大國都沒有這麼長遠清晰的規劃,這讓許多人感到震撼”。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要讀懂中國航船的歷史方位,可以從讀懂中國發展遇到的新矛盾、新挑戰入手。因為,所有航船,無不是在劈波斬浪中行進的。

回望歷史的航跡,從1956年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到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的延續,再到今天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深層次上是61年來經濟建設與綜合國力的逐步躍升,是人均名義GDP從1955年的150元、1980年的463元提高到2016年的53974元,是恩格爾係數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貧困”、改革開放初期的“溫飽”,降低到距離“富足”標準僅一步之遙的30.1%。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得失、知進退,首先要搞清種種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變”的一面主要指生產力水準質的飛躍。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最近五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已經實現總體躍升。當下的中國不僅能解決好13億人的衣食住用行,還見證了天宮、蛟龍、大飛機等的相繼問世,下一步面對的將是“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需要,如醫療、教育、居住、養老、文化等的消費升級。而對“落後生產”的告別包括“生產力”也包括“生產關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從探索、建立走向完善、成熟,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從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推動人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不變”的一面指的是歷史階段、基本國情與國際地位仍然沒有根本改變。比如,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和人類發展指數仍排名90位左右,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此外人口、資源、環境的硬約束仍然存在。同時,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風險依舊,自主創新與實體經濟的短板尚未補全,一些重大改革部署“最後一公里”還沒走完。時至今日,發展仍是硬道理,仍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仍是我們幹事創業的主戰場。

讀懂中國航船所處方位元,需要辯證地認識、實事求是地把握。應看到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增長”,城鄉、區域、收入“三大差距”亟待彌補,品質、效率、動力“三大變革”亟待實現,綠色科技、人工智慧、生態保護等新藍海亟待開拓,認識、適應新常態進入“主動引領、把握”的下半場,“三去一降一補”調控步入攻堅期又面臨新情況……概而論之,不再唯GDP論英雄,不再突出翻番類目標,不是不要增長速度了,而是要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

“他們的思想離開了社會的實踐,他們不能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充任嚮導的工作”,當年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形象批評思想跟不上實際的人。如今我們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努力“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看清發展航程中的矛盾轉化、問題更迭,厘清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面臨的新的機遇與挑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主動作為,改進各項工作使其與新時代特點相符合。當前發展的一道“關口”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未來中國經濟的總綱領,新發展理念貫徹得到不到位,就看這一關口能不能勇敢跨過。

“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歇一歇、喘口氣要不得,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也要不得。思想、認識與行動跟上中國航船的新方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聚焦到“新時代”“新矛盾”等重大論斷上,把決策、改革、調控的科學性、前瞻性、預見性與十九大精神對表、調整、優化,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我們定能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落到實處,堅忍不拔、鍥而不捨地推動中國發展行穩致遠。

永葆一顆人民政黨的初心

呂曉勳

沒有什麼比實現13億多人民的共同夢想更偉大;初心和使命,把黨和人民在新征程上緊緊聯結在一起

許多外國政黨都搞不清楚,為何中國共產黨的決定總能夠獲得人民的廣泛支持?為何中國共產黨總能夠在新的時代迅速校準前進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產床”,重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第一次集體出行,讓人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

“中共不僅僅是一個執政黨,更是一個使命黨”,十九大期間,有外媒發出這樣的感歎。十九大報告吹響了在新時代奪取偉大勝利的號角,更堅定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鏗鏘有力的承諾,說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讓這個凝聚了8900多萬黨員的大党臨近百年依然風華正茂,今日執政黨煥發出的勃勃生機,今日中國日漸成熟的制度體系,盡源於此。

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在馬克思看來,人民群眾是否得到真正解放,“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西方經濟學把人抽象成“理性人”,而我們是把人還原成一個個具體的“人”,關注滿足人的各種現實需求,關注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人民立場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論斷,用人民視角發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點,向人民承諾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為人民擔當提出党的建設的新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的重大成果,莫不蘊含著“深深紮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的實踐底蘊。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一部中共“創業史”動畫這樣描述:幾十人的團隊,資本金接近於0,卻因為不斷進行“自主創新”,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始終站在時代的“風口”,一直走到了無比接近偉大復興的時代前沿。“當年的那艘小船,一不小心開成航母了”——十九大期間,網友自豪的話語,道出了人民對黨的情誼,也道出了對復興偉業的期盼與自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已經寫入了黨章,下一個勝利正等待我們去奪取。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曾說,中國執政者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為人民提出一種能夠看到實現更好生活的願景,他將此看作是國家凝聚共識、推動發展的希望所在。5年來,各項事業迎風破浪、大刀闊斧、上下聯動、蹄疾步穩,而達到更美好的願景,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只有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排除一切困難阻礙;深入推進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強化政治保證;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彰顯時代風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才能漸行漸近。“四個偉大”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而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則是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強大的黨是中國國家治理的政治主體,為解決中國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提供了好的平臺”,恰如國外政治學者的觀察,只要共產黨更加堅強有力,中國人民的生活必將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新近數萬條留言中,頻率最高的是“不忘初心”。沒有什麼,比實現13億多人民的共同夢想更偉大。初心和使命,把黨和人民在新征程上緊緊聯結在一起。困難挑戰不容回避,歷史機遇不容錯過,保持不忘初心的歷史定力,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以更強烈的進取精神破局開路,我們方能不負人民重托,創造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中國正在贏得更遠大的未來

李洪興

展望2050,不知多少奮進者、搏擊者、弄潮兒會為之鼓與呼、思與行

第一個百年目標是什麼?第二個百年目標幹什麼?最近,一段習近平總書記“原音重現”的視頻,講述了“你我的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作出新的戰略安排;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外記者時,標定了未來幾年工作座標。推開新時代的大門,新征程在前方展開,正需要我們攜手同行,向著這些時間節點和奮鬥目標前進。

“世界上其他大國都沒有這麼長遠清晰的規劃,這讓許多人感到震撼。”一位德國學者所感慨的規劃,是十九大報告對中國建成全面小康之後30年現代化之路作出的“兩步走”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再奮鬥十五年”,第一個階段將從經濟科技、法治建設、文化文明、生活水準、治理格局、生態環境等方面接近目標;第二個階段則意味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人生需要做遠景規劃,國家同樣需要目視遠方,不斷調整航向去往初心所系的目標。作為有遠大理想和政治追求的党,必須樹立國家建設的明確目標,不僅要符合國情,而且應與時俱進。歷史地看,96年來,我們黨幹了三件大事:救國,已經完成;興國,基礎扎實;強國,還在路上。變革地看,改革開放近40年,從“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再到“兩個階段”,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推動著我們去爭取更高遠的新目標。高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風帆,沿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航向,朝著21世紀中葉前行的中國巨輪一旦駛入新的水域,必將進一步豐富現代化本身的內涵。

當然,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實現宏偉藍圖,需要時刻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加艱苦的努力。現代化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極不平凡的過去五年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成就,為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奠基;當前直至2020年,“五位一體”“七大戰略”“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築礎。有外媒認為中國在贏得未來,“做第一,而不是零”,世界也正在習慣“中國領先”,但我們決不能夠有喘口氣、歇歇腳的念頭。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只有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

“實現這些具體目標沒有大的懸念。”專家們深信中國有足夠能力走好自己的路。中國已經具備了實現目標的天時、地利,5年來更凝聚起萬眾一心的“人和”。美國探索頻道的紀錄片《中國:習近平時代》中講述了不少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種獼猴桃的農民、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心懷足球夢想的小女孩、被科技改變了生活的小鎮商店店主……每個人都是發展的一個縮影,也都代表著一股向前向上的力量。從讓鄉親們吃上肉到讓中國人過上美好生活,共產黨人剪不斷“心系人民”的紐帶,這讓任何新目標都在人民獲得感中產生,讓所有新征程都有磅礴的人民偉力護航。

鄧小平曾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信仰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它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歸根結底就是在攻克難關中走向成熟、在創造奇跡中凝聚人心。展望2050,不知多少奮進者、搏擊者、弄潮兒會為之鼓與呼、思與行。歷史從來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唯有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我們才能在新時代的長征中不斷跨越“雪山”和“草地”,征服新的“婁山關”和“臘子口”。

共產黨人永遠是年輕

石羚

跨越發展中的“卡夫丁峽谷”、跳出一治一亂“歷史週期率”,共產黨人的“趕考”遠未結束

有位常駐中國多年的外國大使這樣評價:“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創造性,創造新的思想、新的政策、新的戰略。”仔細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充滿時代氣息的新論斷、新特點、新目標、新要求層出不窮,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文化創新的最新成果集於一身。外界越來越著迷:這樣一個成立迄今已96年的世界第一大黨,為何總是能勇立潮頭,趕上新時代?

一部黨史,就是一部在自我革命中不斷超越的奮鬥史。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就將建設一個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稱之為“偉大的工程”。高舉抗戰旗幟成為中流砥柱,提振“延安作風”戰勝“西安作風”,牢記“兩個務必”進京趕考,堅持“實事求是”啟動一個時代……96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就在於我們不斷推動著等同於自我革命的偉大工程。

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給党建工作打上的“決定性”印記,可以看作是“打鐵必須自身硬”的根本意義所在。行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如果不能衝破舊思維的禁錮,怎能找到繼續發展的動力?如果不踐行新發展理念,如何實現平衡與充分的發展?如果不能增強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中國巨輪又怎能在劈波斬浪中前行?

十九大報告首次把政治建設作為統領納入黨建總體佈局,可謂切中肯綮。從周永康到孫政才,5年來被查處的高級領導幹部,絕大多數經濟腐敗都和政治問題相互交織。思想上一旦“缺鈣”,組織渙散、紀律鬆弛、作風不正的現象就會無孔不入,歸根結底都是政治意識不強。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越是黨和國家面臨工作重大調整的時刻,越是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全黨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既是党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緊跟時代的必然選擇。

敢於講政治,也要善於講政治。十九大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來一個大學習”,將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就是要解決“政治過硬”和“本領高強”兩個相輔相成的問題。在“四大考驗”面前缺乏信心,歸根結底是執政能力不足。用新思想武裝全黨、用新精神選拔幹部、用新要求鍛造組織,我們才能築牢思想基座、夯實基層支撐、廣攬天下英才,把我們党鍛造成堅強的領導核心,以黨的強大正能量在全社會凝聚起實現夢想的磅礴力量。

“全面從嚴治党永遠在路上”,一個嚴字,既涵蓋5年,也開闢新局。曾幾何時,有些失去群眾信任的幹部,連吃飯都會被群眾“圍攻”,而今我們党重新得到群眾擁護,就是依靠“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的擔當。“八項規定”之下,上百個紅頭文件都沒管住的嘴管住了;推進制度建設,制度籬笆變得緊實嚴密;反腐敗鬥爭從“膠著狀態”,到“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走上新征程,全面從嚴治黨仍然要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警覺,抓住“關鍵少數”,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有人發現,十九大報告中,僅第十三部分就占到全文1/8,我們党加強自身建設的堅定決心和莊嚴承諾盡在其中。“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跨越發展中的“卡夫丁峽谷”、跳出一治一亂“歷史週期率”,共產黨人的“趕考”遠未結束。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作為進行偉大鬥爭的領航者,推進偉大事業的發動機,實現偉大夢想的築夢人,必須深入推進偉大工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奮鬥,共產黨人永遠是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