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瀘縣中學生死亡案,當地政府在緊張什麼?

來源: 法制日報

他剛剛步入人生的花季,本應該如驕陽初升,如乳燕出穀。然而在4月1日,他卻變作一具冰冷的屍體,渾身青紫。這樣的圖片視頻,伴隨著他母親淒厲的嚎哭,瞬間傳遍了網路。

四川瀘縣校園死亡事件,打破了瀘縣這個四川邊遠小縣的寂靜,一下子把它推到了全國輿論的風口浪尖。

記者抵達瀘縣調查,

發現這起原本可以正常進入司法管道的個案,逐漸演變為當前的群體聚集、警力封路、輿情洶湧。謠言四起,而當地卻沒拿出澄清謠言的事實。這讓記者深深憂慮,老百姓對未知的恐懼要持續多久?這一案件又有什麼難以公佈的苦衷?這些問題需要當地有關部門做出明確回答。

一問:孩子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

4月1日,瀘縣宣傳部公號“瀘縣發佈”稱:“當日上午6時左右,

瀘縣太伏中學一學生(趙某,男,14歲,初二學生)在住宿樓外死亡。”

花季年齡,何以凋零?瀘縣百姓對此議論紛紛。

4月2日,“瀘縣發佈”公佈:“經公安機關現場勘驗、屍表核對總和調查走訪,趙某損傷符合高墜傷特徵,現有證據排除他人加害死亡,具體死亡原因需依法按程式待家屬同意後屍體檢驗確認。縣教育局已牽頭對學校常規管理情況開展調查。”

僅一天就排除他殺?一石激起千層浪。

記者獲得的信源視頻證實,孩子母親沖進殯儀館,剪開孩子衣衫,孩子後背有大面積青紫,手部肘部有傷痕。旁人一邊搖頭歎息,一邊拍照上傳。

4月3日,“瀘縣發佈”再次公告:“個別線民編造發佈‘五名學生打死同學,其中一人已自殺’、‘孩子已經離開,全身被打得淤青死血,手腳被打斷’等不實資訊,造謠生事,煽動群眾聚集滋事,查實唐某、李某、姚某、鄭某網上造謠傳謠的違法事實。

”“目前,無證據證明死者系他殺,其損傷符合高墜傷特徵。目前,公安機關正積極與家屬溝通,爭取家屬同意並啟動屍檢程式。屍檢工作將嚴格按程式展開,檢察機關全程監督,儘快查明死亡原因。”

記者瞭解最新情況是家長正尋找協力廠商法醫參加屍檢,還未達成一致。

線民“要改名了呵呵”質疑:“高空墜亡只是死亡原因,什麼時候可以作為證據排除他殺了?難道沒有因人為外力導致墜亡的可能性?死者如果自殺請問遺書在哪?如果有校園暴力請問那幾個校霸審問了嗎?警方如此敷衍判案能平民憤?”

理由從最初“有證據排除他人加害死亡”,變為“無證據證明死者系他殺”。記者感覺,從“有”變“無”,一字之差,當地的責任就輕了很多。

二問:究竟有沒有霸淩現象?

據公告來看,孩子自殺還是他殺,在屍檢結果出來之前,已然被官方確定。那這樣的屍檢,有何意義?

死者趙某的班主任張丹老師說:“趙某是個好孩子,偶爾調皮,因父母離異,我只見過他的爺爺奶奶,沒去過他家裡。出事之後,我壓力很大。”張丹還說:“趙某與同班同學處得很好,網上之說不可信。”

透過現象看本質,然而從當地群眾對霸淩問題反應如此之大,或許對瀘縣教育存在的問題能有一絲領悟。那麼究竟存不存在霸淩現象呢?

縣教育局長朱大清、太伏中學校長陳良向記者表示,此事由警方接手,是否有霸淩現象由警方處理。記者表示警方沒有立案時,他們堅持,還是得由警方處理。

陳良說:“我只能說,發生這樣的事,說明學校管理還不到位,缺少對學生的人文關心,今後將加大力度,嚴格管理。”

三問:當地到底在緊張什麼?

前方記者4月3日趕到當地展開調查。在距離太伏鎮數公里外,車就被攔下,兩輛警車攔住路口,禁止一切車輛進入。記者迂回步行數公里才進鎮,在太伏中學門口看見街上站滿了人,一排戴著頭盔的員警將人隔開,學校大門兩邊有上百名員警將人隔開。

瀘縣政法委書記李盛春對此解釋,說是怕趕集出現意外而採取的應急措施,旁邊另一名幹部則改口說是演練。

這樣的不能自圓其說,讓當地警力的使用變得尷尬。難怪當地居民會憤怒:“宿舍監控錄影調出來看了嗎?屍體你們說是從高樓墜落身體的位置與傷口是否吻合?這些你們不去做,警力全用去封路了?”

嚴密防範讓記者感覺到無形壓力,所到之處都有人“陪同”。當記者提出採訪死者母親時,縣政法委書記李盛春表示找不到人,問手機說沒有死者母親電話,問位址說不清楚地址。

4月4日,記者好不容易突破制約跑了20多公里村道前去採訪死者的爺爺奶奶和同學時,被跟隨的“尾巴”招來一批鎮村幹部,實施各種暗示威脅干擾,迫使採訪物件不敢說真話。而記者被當地的種種電話騷擾則更是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記者從側面瞭解到,警方正在積極做死者母親工作。不給記者提供方便,或許另有隱情。

警力的高度防範,讓當地群眾覺得很不理解:“造謠傳謠的你們不是抓了很多嗎?現在究竟是什麼情況?你們在害怕什麼?”

記者向縣委宣傳部部長陳佳、縣政法委書記李盛春提問,問及線民關心的案發前是否有報案行為、證明不是他殺的證據是什麼、是否存在霸淩現象等問題時,兩位地方領導一致表示,這是網上謠言,根據法律,當地有理由不予回應。

網上謠言不予回應,那麼,不予回應的,是不是都是謠言呢?這需要進一步調查。

習總書記“2·19”講話言猶在耳,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這首先就是要讓事實說話,讓細節說話,讓群眾信任。而在該案中這統統被無視了。是不是當地官員認為,“2·19”講話是說給媒體人聽的,和自己無關?期待當地儘快端正認識,主動配合記者瞭解真實情況。唯有讓事實說話,才能讓洶湧的輿情平息。

最新通報

人民日報評論

瀘縣中學生死亡案:權威聲音如何才能擲地有聲

及時準確的資訊公開、權威可信的屍檢結果,有助於厘清事實,擠壓謠言生長、傳播的空間。

面對一起突發的死亡事件,分析與評論的基點只能是客觀事實。在弄清事實之前,“被毆打致死”“黑社會參與”“政府包庇”等諸多傳聞,都可能包含捕風捉影甚至惡意造謠的成分。在這個時候,及時準確的資訊公開、權威可信的屍檢結果,有助於厘清事實,擠壓謠言生長、傳播的空間。

對事實的調查有一個過程,還原真相需要遵守程式、嚴謹細緻。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值得人們思考:為什麼這一原本可能並不複雜的突發事件,會逐漸發酵升溫、引發輿情,最終演變成公共事件?對於當地政府部門發佈的權威資訊,為什麼不少人並不信服,反而各種傳言亂飛?

這幾年,地方政府回應公共事件的能力大有提升,無論是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還是搭建“兩微一端”,資訊公開的力度日益增大,貼近群眾的努力顯而易見。但在一些地方的實踐中,新平臺背後的舊思維恐怕並未完全轉變。面對突發問題,管制大於引導、被動多於主動、對立多於對話、回避多於回應的情況還所在多有。一封堵,將良性溝通的管道先堵上了,再張口,信的人就少了,以致最終出現四個蓋子蓋五個水壺的手忙腳亂,演變成“千斤撬四兩”的大動干戈。

從輿情紓解看,針對各種謠言,自然需要加強內容管理。從過往的案例看,確實存在不少因造謠傳謠、最終導致輿論反轉的情況。作為“吃瓜群眾”,一定要冷靜客觀,越是對那些匪夷所思、令人激憤的傳聞,越要多長幾個心眼,不要輕易著了謠言的道。而從管理部門來說,及時滿足公眾正常的資訊需求,有說服力、有針對性地開展輿情引導至為關鍵。

進一步說,如何與公眾互動,事關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前些天,某官微因發佈一張“毛驢懟大巴”的圖片,不僅沒為事態減震,反而刺激公眾視點脫離問題本身朝負面發酵。這樣的反例,需要反思的怕不止是新媒體運營的方式方法。

瀘縣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旁觀者做出任何具體的結論都為時尚早。透過一系列類似的事件我們當前可以得出的認識是:在化解輿情危機中,管理部門既不能陷入清者自清式的沉默是金,更不能滑向先消極怠惰、後大動干戈的被動境地。掌握好時、度、效的統一,公斷才能服眾,權威聲音才能擲地有聲。

死者趙某的班主任張丹老師說:“趙某是個好孩子,偶爾調皮,因父母離異,我只見過他的爺爺奶奶,沒去過他家裡。出事之後,我壓力很大。”張丹還說:“趙某與同班同學處得很好,網上之說不可信。”

透過現象看本質,然而從當地群眾對霸淩問題反應如此之大,或許對瀘縣教育存在的問題能有一絲領悟。那麼究竟存不存在霸淩現象呢?

縣教育局長朱大清、太伏中學校長陳良向記者表示,此事由警方接手,是否有霸淩現象由警方處理。記者表示警方沒有立案時,他們堅持,還是得由警方處理。

陳良說:“我只能說,發生這樣的事,說明學校管理還不到位,缺少對學生的人文關心,今後將加大力度,嚴格管理。”

三問:當地到底在緊張什麼?

前方記者4月3日趕到當地展開調查。在距離太伏鎮數公里外,車就被攔下,兩輛警車攔住路口,禁止一切車輛進入。記者迂回步行數公里才進鎮,在太伏中學門口看見街上站滿了人,一排戴著頭盔的員警將人隔開,學校大門兩邊有上百名員警將人隔開。

瀘縣政法委書記李盛春對此解釋,說是怕趕集出現意外而採取的應急措施,旁邊另一名幹部則改口說是演練。

這樣的不能自圓其說,讓當地警力的使用變得尷尬。難怪當地居民會憤怒:“宿舍監控錄影調出來看了嗎?屍體你們說是從高樓墜落身體的位置與傷口是否吻合?這些你們不去做,警力全用去封路了?”

嚴密防範讓記者感覺到無形壓力,所到之處都有人“陪同”。當記者提出採訪死者母親時,縣政法委書記李盛春表示找不到人,問手機說沒有死者母親電話,問位址說不清楚地址。

4月4日,記者好不容易突破制約跑了20多公里村道前去採訪死者的爺爺奶奶和同學時,被跟隨的“尾巴”招來一批鎮村幹部,實施各種暗示威脅干擾,迫使採訪物件不敢說真話。而記者被當地的種種電話騷擾則更是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記者從側面瞭解到,警方正在積極做死者母親工作。不給記者提供方便,或許另有隱情。

警力的高度防範,讓當地群眾覺得很不理解:“造謠傳謠的你們不是抓了很多嗎?現在究竟是什麼情況?你們在害怕什麼?”

記者向縣委宣傳部部長陳佳、縣政法委書記李盛春提問,問及線民關心的案發前是否有報案行為、證明不是他殺的證據是什麼、是否存在霸淩現象等問題時,兩位地方領導一致表示,這是網上謠言,根據法律,當地有理由不予回應。

網上謠言不予回應,那麼,不予回應的,是不是都是謠言呢?這需要進一步調查。

習總書記“2·19”講話言猶在耳,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這首先就是要讓事實說話,讓細節說話,讓群眾信任。而在該案中這統統被無視了。是不是當地官員認為,“2·19”講話是說給媒體人聽的,和自己無關?期待當地儘快端正認識,主動配合記者瞭解真實情況。唯有讓事實說話,才能讓洶湧的輿情平息。

最新通報

人民日報評論

瀘縣中學生死亡案:權威聲音如何才能擲地有聲

及時準確的資訊公開、權威可信的屍檢結果,有助於厘清事實,擠壓謠言生長、傳播的空間。

面對一起突發的死亡事件,分析與評論的基點只能是客觀事實。在弄清事實之前,“被毆打致死”“黑社會參與”“政府包庇”等諸多傳聞,都可能包含捕風捉影甚至惡意造謠的成分。在這個時候,及時準確的資訊公開、權威可信的屍檢結果,有助於厘清事實,擠壓謠言生長、傳播的空間。

對事實的調查有一個過程,還原真相需要遵守程式、嚴謹細緻。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值得人們思考:為什麼這一原本可能並不複雜的突發事件,會逐漸發酵升溫、引發輿情,最終演變成公共事件?對於當地政府部門發佈的權威資訊,為什麼不少人並不信服,反而各種傳言亂飛?

這幾年,地方政府回應公共事件的能力大有提升,無論是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還是搭建“兩微一端”,資訊公開的力度日益增大,貼近群眾的努力顯而易見。但在一些地方的實踐中,新平臺背後的舊思維恐怕並未完全轉變。面對突發問題,管制大於引導、被動多於主動、對立多於對話、回避多於回應的情況還所在多有。一封堵,將良性溝通的管道先堵上了,再張口,信的人就少了,以致最終出現四個蓋子蓋五個水壺的手忙腳亂,演變成“千斤撬四兩”的大動干戈。

從輿情紓解看,針對各種謠言,自然需要加強內容管理。從過往的案例看,確實存在不少因造謠傳謠、最終導致輿論反轉的情況。作為“吃瓜群眾”,一定要冷靜客觀,越是對那些匪夷所思、令人激憤的傳聞,越要多長幾個心眼,不要輕易著了謠言的道。而從管理部門來說,及時滿足公眾正常的資訊需求,有說服力、有針對性地開展輿情引導至為關鍵。

進一步說,如何與公眾互動,事關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前些天,某官微因發佈一張“毛驢懟大巴”的圖片,不僅沒為事態減震,反而刺激公眾視點脫離問題本身朝負面發酵。這樣的反例,需要反思的怕不止是新媒體運營的方式方法。

瀘縣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旁觀者做出任何具體的結論都為時尚早。透過一系列類似的事件我們當前可以得出的認識是:在化解輿情危機中,管理部門既不能陷入清者自清式的沉默是金,更不能滑向先消極怠惰、後大動干戈的被動境地。掌握好時、度、效的統一,公斷才能服眾,權威聲音才能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