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江西出土人類最古陶瓷器鑒賞

天下瓷都

江西的陶瓷生產史,從上饒萬年仙人洞出土的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算起,已有兩萬多年的歲月。江西陶瓷的歷史性、傳承性、創新性和獨特性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

形成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陶瓷文化。

江西省古代名窯位置示意圖

自商周秦漢、兩晉以來,江西陶瓷經歷了從原始走向成熟的階段。豐城洪州窯、吉安吉州窯、南豐白舍窯、景德鎮湖田窯等都是古代中國著名的窯場。元代設立“浮梁瓷局”後,

景德鎮逐步成為古代中國的制瓷中心。明清時期,景德鎮禦窯將陶瓷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禦窯廠專門燒制皇宮用瓷,帶動了民窯的大發展,使景德鎮成為名聞天下的瓷都。

江西省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獨佔鰲頭,無與倫比。這幾塊陶片,器不成形,色不悅目,貌不驚人,它們出土於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遺址。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考古人員就對遺址有過大規模的發掘,

1993年、1995年和1999年由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安德沃考古基金會(AFAR)組成聯合考古隊先後進行了五次發掘,並對出土物取樣測年,確定出土陶器年代為距今2萬年。這一發現被美國《考古》雜誌在2013年第1期評為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陶片,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陶器的發明在人類文明和人類行為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新石器時代革命的一部分,帶動了農業、家畜馴養以及磨制石器的發展,使人類生存和社會行為發生了重大飛躍,其意義非凡!因此,它當之無愧是中國陶瓷科技史上的第一里程碑。

(陶片,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山背文化遺址的發現,有一段傳奇故事。上世紀50年代初期,居住在山背村跑馬嶺周邊的村民經常有人患上無名腫痛,有村民就到山上采草藥,敷在癰疽處。有一次,村民在山上發現泥巴地裡有許多三角形的大小石塊,形似箭頭,便拾了幾塊帶回村裡,稱其為“陰箭”。

(陶片,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1961年夏,一名稍有文物知識的村民專門到跑馬嶺山上拾來一塊三角形石塊,送給一名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辨認。這名工作人員看過之後也辨認不出,就送到當時的江西省文化管理委員會考古鑒定組鑒定。結果,專家們一致認定村民所說的“陰箭”,實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物!

(印紋環底紅陶罐,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山背文化遺址系西元前2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是長江中下游和鄱陽湖地區一種以段石錛和紅砂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

(印紋環底紅陶罐,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山背文化是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典型遺存之一,距今約4300年左右,因首次發現于江西修水山背而命名。陶器成形基本手制,少量經慢輪修整。陶器可以分為夾砂紅陶、加沙灰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和黑皮陶,其中以夾砂紅陶的數量最多。

陶器多為素面和磨光,部分飾弦紋或齒形弦紋,個別器物出現了拍印幾何紋飾,對我國東南地區印紋硬陶起源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凸弦紋高足陶杯,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江西省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第二大貢獻是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燒造,它們是我國從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的產物。

(陶片,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角山遺址位於江西鷹潭郊區的丘陵地帶,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燒造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窯場之一。此三足鼎是窯場出土的典型的印紋硬陶飲食器之一,其燒成溫度高於陶器,質地也比一般陶器細膩,表現出優於陶器的特點。

(硬陶三足鼎,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從1983年至2005年,考古學家先後對角山遺址進行了5次考古發掘,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時間最早的貿易性質的專業陶器生產基地,其窯址也是中國先秦時代延續時間最長的窯場,紅紅火火連續燒造時間達300年之久,是鷹潭人奉獻給人類的一份陶瓷文化厚禮。

(硬陶三足鼎,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角山窯場以器型規範,形式多樣,陶質堅硬,裝飾優美的中高檔陶製品源源不斷供應閩、浙、贛商品市場,成為當時中國陶業的龍頭制陶基地,為中國陶瓷業的發展作出過重要歷史貢獻。

(硬陶三足鼎,商代,1江西省博物館藏)

江西省樟樹市吳城商城遺址出土的原始青瓷,以高嶺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經過1200°C高溫燒成,火候高、質堅致,是陶器向瓷器過度的產物,開啟了燒制陶瓷之先聲。

(敞口刻字折肩原始瓷罐,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因其胎體不細膩,釉色不穩定,造型不規整,而稱為原始青瓷。

(敞口刻字折肩原始瓷罐,商代,1974年清江商代吳城遺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圈點紋假腹瓷豆為原始瓷質。

(圈點紋假腹原始瓷豆,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從外表看這件瓷豆好像腹很深,實為淺盤腹,因而稱作假腹豆。

(圈點紋假腹原始瓷豆,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盉本為商周青銅器中的酒器。此黑陶盉仿自外形相似的青銅盉。

(雲雷紋獸首提梁黑陶盉,東周,江西省博物館藏)

它的表面烏黑發亮,是陶仿銅器之珍品。

(雲雷紋獸首提梁黑陶盉,東周,江西省博物館藏)

像這樣腹部扁圓,帶有獸首提梁的青銅盉流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的中原和兩湖地區。

(雲雷紋獸首提梁黑陶盉,東周,江西省博物館藏)

注1:文中照片均為作者拍攝。

注2:文字內容參考展品說明。

(印紋環底紅陶罐,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山背文化遺址系西元前2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是長江中下游和鄱陽湖地區一種以段石錛和紅砂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

(印紋環底紅陶罐,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山背文化是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典型遺存之一,距今約4300年左右,因首次發現于江西修水山背而命名。陶器成形基本手制,少量經慢輪修整。陶器可以分為夾砂紅陶、加沙灰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和黑皮陶,其中以夾砂紅陶的數量最多。

陶器多為素面和磨光,部分飾弦紋或齒形弦紋,個別器物出現了拍印幾何紋飾,對我國東南地區印紋硬陶起源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凸弦紋高足陶杯,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江西省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第二大貢獻是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燒造,它們是我國從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的產物。

(陶片,新石器時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角山遺址位於江西鷹潭郊區的丘陵地帶,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燒造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窯場之一。此三足鼎是窯場出土的典型的印紋硬陶飲食器之一,其燒成溫度高於陶器,質地也比一般陶器細膩,表現出優於陶器的特點。

(硬陶三足鼎,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從1983年至2005年,考古學家先後對角山遺址進行了5次考古發掘,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時間最早的貿易性質的專業陶器生產基地,其窯址也是中國先秦時代延續時間最長的窯場,紅紅火火連續燒造時間達300年之久,是鷹潭人奉獻給人類的一份陶瓷文化厚禮。

(硬陶三足鼎,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角山窯場以器型規範,形式多樣,陶質堅硬,裝飾優美的中高檔陶製品源源不斷供應閩、浙、贛商品市場,成為當時中國陶業的龍頭制陶基地,為中國陶瓷業的發展作出過重要歷史貢獻。

(硬陶三足鼎,商代,1江西省博物館藏)

江西省樟樹市吳城商城遺址出土的原始青瓷,以高嶺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經過1200°C高溫燒成,火候高、質堅致,是陶器向瓷器過度的產物,開啟了燒制陶瓷之先聲。

(敞口刻字折肩原始瓷罐,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因其胎體不細膩,釉色不穩定,造型不規整,而稱為原始青瓷。

(敞口刻字折肩原始瓷罐,商代,1974年清江商代吳城遺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圈點紋假腹瓷豆為原始瓷質。

(圈點紋假腹原始瓷豆,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從外表看這件瓷豆好像腹很深,實為淺盤腹,因而稱作假腹豆。

(圈點紋假腹原始瓷豆,商代,江西省博物館藏)

盉本為商周青銅器中的酒器。此黑陶盉仿自外形相似的青銅盉。

(雲雷紋獸首提梁黑陶盉,東周,江西省博物館藏)

它的表面烏黑發亮,是陶仿銅器之珍品。

(雲雷紋獸首提梁黑陶盉,東周,江西省博物館藏)

像這樣腹部扁圓,帶有獸首提梁的青銅盉流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的中原和兩湖地區。

(雲雷紋獸首提梁黑陶盉,東周,江西省博物館藏)

注1:文中照片均為作者拍攝。

注2:文字內容參考展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