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特產傳說③| 涪陵榨菜,菜中之帥

烏江榨菜是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旗下眾多榨菜品牌之一。

涪陵榨菜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位居世界三大名醃萊之首,歷來被列為素菜佳品其工藝獨特,鮮香脆嫩,回味悠長。

記得涪陵知名的故事家文德銘老先生講過:每當擺起有關涪陵榨菜的龍門陣時,就會使人們想到幾句耳熟能詳的民間諺語,這就是:“涪陵榨菜,菜中之帥”;“涪陵榨菜,人人喜愛”;“涪陵名吃三件寶,榨菜、潞酒、油醪糟”。這些脫口而出的諺語,對世界三大名醃菜之首的涪陵榨菜作了樸素而生動的讚美。

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涪陵榨菜讚不絕口,惟獨對涪陵榨菜的由來,知之甚少。有的人雖然略知一二。據傳,涪陵榨菜的由來主要四種說法:

傳說一:諸葛亮有關

有人說,涪陵榨菜是三國時候諸葛亮的重要發現。

蜀相諸葛亮,率軍征戰時,經過長途跋涉,駐守涪州,由於多日缺乏蔬菜,將士們患上了營養不良症,許多士兵面黃肌瘦,步履艱難。吃了涪州人的鹹菜,症狀明顯消除。諸葛亮發現了涪州鹹菜的奇特功效,然而,將士人多,鹹菜供不應求,諸葛亮就仿照涪陵人的做法,將青菜頭水分榨幹拌上作料給將士們吃,這種菜就是當今赫赫有名的涪陵榨菜的“前生”。為了感謝涪州人民的深情厚誼,
他就動員將士們在涪州江北的一座無名小山上,廣泛種植醃制鹹菜的青菜,獲得了大豐收。以後人們就將這座無名小山命名為“諸葛山”,將諸葛亮率領大家種的菜,命名為“諸葛菜”。

傳說二:唐朝高僧苦心經營

傳說,唐代貞觀年間,涪州古刹聚雲寺內,

有一位住持高僧,活了一百多歲,仍然耳聰目明,堅持坐禪,照常念佛。有天晚上,這位高僧正在靜心打坐,忽然遠遠看到了一個妙齡美麗的仙人,駕著祥雲,徐徐自天而降,著地以後,飛快來到聚雲寺禪堂。仙人彬彬有禮,不疾不徐,走到高僧面前,高興而又爽朗地對高僧說:“天子要見你。”高僧聞言,既驚又喜,隨口便問:“天子在哪裡?”仙人說:“你緊跟我走就知道了。”

高僧跟隨仙人,漫漫悠悠,

不知不覺地就進入了豁然開朗的天庭。只見天宮之中,金碧輝煌,空曠無比;奇花異卉,芳香撲鼻;仙樂仙舞,煞是迷人。高僧來到鑾殿,小心翼翼,屏住呼吸,畢恭畢敬,拜謁天子。施完法禮之後,天子見他年邁,招呼他一旁坐下,然後莊嚴降旨:

“念爾自幼學佛,一貫誠心誠意。今命神農與爾一同返寺,繼續修煉,偕眾僧躬耕學圃,御賜神農菜種,冀妥為珍藏,攜回精心播植,定獲碩果。法旨。”

高僧領旨之後,伴隨神農一道,順利回到聚雲寺菜園邊,只見神農揮手一指,原先種在地裡的大頭菜(蔓菁)統統都變了:莖部長出了許多青綠色的、肉頭肥厚的脆嫩苞塊,菜葉也變得更青、更肥、更大了。高僧滿懷喜悅,只顧看菜,不知神農什麼時候已經離開了聚雲寺。一陣涼風吹來,高僧被吹醒了,醒來之後,才知道上述情況,是自己做的一個美夢。

第二天清早,高僧健步來到寺旁的菜園一看,果然看到他原來種的大頭菜,全部變了樣。你說它是什麼菜,都不太像,因為每棵菜都長了一個青黝黝的菜腦殼,僧人們異口同聲地稱它為“青菜頭”。又因為它是神農來幫助栽培成功的,所以有人便稱它為“神農菜”。自從有了這種獨特的青菜頭種,涪陵人開始用它做原料做榨菜,慢慢地涪陵榨菜就出名了。

傳說三:晚清涪陵富商邱壽安雇人創制

有人說,涪陵榨菜固然發源於涪陵,但涪陵榨菜的正式產生,既不是在三國唐宋時代,也不是在商業尚不發達的元明時代,而是在民間手工作坊比較活躍的晚清時期。晚清涪陵的富商邱壽安,看准了涪陵青菜加工的商業價值,於是就雇用技術工人鄧炳成,採用醃制大頭菜的辦法,並加以改進,於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獲得成功。邱用它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為此菜奇特,鮮美可口,為其它醃菜所不及。

邱壽安是位富有商業經驗的商人,于當年趕回涪陵老家,精心策劃,投資建廠,安排家人大量製作。便拜鄧炳成掌脈師,研究改革加工工藝,用風晾脫水、初醃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鹽水,並將此方法製成的醃菜製品取名為“榨菜”。

從此以後,涪陵榨菜就大批量生產,進入了市場,銷路很廣。富商邱壽安和他的雇工鄧炳成被有些人認為是涪陵榨菜的創始人。

傳說四:清代中晚期 涪陵辦榨菜女能人所發明

據老一輩人回憶,聽說前清年間,涪州城西大河邊叫化岩那個地方,住得有兩家窮人。一家姓黃,一家姓邱。黃家有個獨女叫黃彩,邱家有個獨兒叫邱田。他們兩家都是靠做苦工、辦小菜維持生活。黃彩和邱田從小就聰明能幹,他們兩家關係很好,誰家有困難,就互相幫助,生活還勉強過得去。可是有一年遭遇天旱,又遭官兵侵擾,他們兩人的父母都先後死去,只剩下這一對孤苦的青年男女,由於生活失去了支撐,他們倆就結成了夫妻,組成了新的家庭。男的在外幫工,女的在家辦菜。黃彩辦的菜好得很,豐收時,鮮菜吃不完,她就把它醃起來,放些佐料,用罎子裝起,在缺菜的季節,仍然不缺菜,真是既方便又好吃。

有幾回,邱黃氏家來了客人,她沒有什麼好東西招待,就把醃制好了的鹹菜抓出來湊合。客人們聞到這菜的香味,都要問是啥子菜?邱黃氏說:“是青菜做的鹹菜。”“為啥格外香呢?”客人問。她說:“因為我加了些五香面。”客人們都異口同聲地稱讚“五香菜硬是香!”同時還誇她是辦菜能手。

黃彩會做五香菜的名聲很快就傳開了。離叫化岩不遠處,有一家富實郎,要辦生期酒,派人來“請”黃彩幫他家主人做120大碗五香菜招待賓客。黃彩問好久時間要?富實郎回話,要求十天之內就要。黃彩說:“時間這麼緊,肯定做不出來。”馬上就拒絕了富實郎的要求。哪知富實郎心太狠,達不到要求,就採取報復手段,逼著黃彩的丈夫邱田還債。邱田一時還不起,富實郎就派家丁把他抓走了。黃彩呼天搶地,跑到富實郎家去說情,並答應馬上想辦法還債,要求富實郎把丈夫放回來。富實郎扳起面孔,惡狠狠地說:“光還清債還不行,還要按時做出五香菜,才能把邱田放回去,不然就不放人!”

黃彩為了救丈夫,只好硬著頭皮答應。可是,困難又來了。做五香菜,要經過許多道工序,每道工序之間,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做成鹹菜,鹹菜做成之後,還要進行精加工,配好各種香料,才能做成可口的五香菜。十天時間無論如何也完不成。怎麼辦呢?黃彩想呀想呀,忽然想起過年推湯元的辦法:湯元一下子幹不了,就用布口袋裝起,用石磨榨,把水榨幹了,馬上就可以煮湯元來吃。黃彩想:鮮青菜頭的水份,一下子不得幹,可不可以像榨湯元那樣,很快把它榨幹,如果能快點榨去鮮菜水份,那就縮短了風脫水的時間……於是黃彩天不亮就起床,采來青菜頭,準備好口袋和磨子,抓緊進行試驗。哪知,頭一回榨輕了,水份不幹,不好;二一回榨重了,把菜頭榨壞了,也不行。又經過多次試驗,仍然效果不佳。黃彩翻來覆去地找失敗的原因,結果發現放鹽是個關鍵,在開榨以前適當放些鹽巴,鮮菜頭脫水就快多了。緊趕慢趕,黃彩終於提前把五香菜趕制出來了。那個富實郎莫内何,字型大小把邱田放回家了。

打這以後,“五香榨菜”的名字就由涪陵傳了出來,並傳遍全中國、全世界。官方修訂的《續修涪州志•風物志》中,還記載有:(涪州)青菜有苞有苔,鹽醃名五香榨菜。

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專業生產“烏江牌”榨菜,已形成禮品類、高檔類、中鹽類、低鹽類、出口類等榨菜系列產品,並向調味品、泡菜、方便食品等方面拓展,同時出口美國、日本、東南亞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烏江榨菜從1981年首獲國家品質銀獎以來,先後榮獲新加坡國際名優食品博覽會金獎、重慶市著名商標、全國首屆科技金獎等40項國際國內獎項,並於1997年通過美國FDA品質認證。2004年,烏江榨菜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

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歷史跌宕,烏江榨菜經百年歲月醞釀,早成中國醬醃菜行業當之無愧的領軍者。百年經典,生生不息,創新不輟,我們相信,奇跡因英雄而生,烏江榨菜,一百一十多多年歷久彌新,生有盡、業無涯。

(綜合自涪陵眼 零售私塾)

法旨。”

高僧領旨之後,伴隨神農一道,順利回到聚雲寺菜園邊,只見神農揮手一指,原先種在地裡的大頭菜(蔓菁)統統都變了:莖部長出了許多青綠色的、肉頭肥厚的脆嫩苞塊,菜葉也變得更青、更肥、更大了。高僧滿懷喜悅,只顧看菜,不知神農什麼時候已經離開了聚雲寺。一陣涼風吹來,高僧被吹醒了,醒來之後,才知道上述情況,是自己做的一個美夢。

第二天清早,高僧健步來到寺旁的菜園一看,果然看到他原來種的大頭菜,全部變了樣。你說它是什麼菜,都不太像,因為每棵菜都長了一個青黝黝的菜腦殼,僧人們異口同聲地稱它為“青菜頭”。又因為它是神農來幫助栽培成功的,所以有人便稱它為“神農菜”。自從有了這種獨特的青菜頭種,涪陵人開始用它做原料做榨菜,慢慢地涪陵榨菜就出名了。

傳說三:晚清涪陵富商邱壽安雇人創制

有人說,涪陵榨菜固然發源於涪陵,但涪陵榨菜的正式產生,既不是在三國唐宋時代,也不是在商業尚不發達的元明時代,而是在民間手工作坊比較活躍的晚清時期。晚清涪陵的富商邱壽安,看准了涪陵青菜加工的商業價值,於是就雇用技術工人鄧炳成,採用醃制大頭菜的辦法,並加以改進,於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獲得成功。邱用它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為此菜奇特,鮮美可口,為其它醃菜所不及。

邱壽安是位富有商業經驗的商人,于當年趕回涪陵老家,精心策劃,投資建廠,安排家人大量製作。便拜鄧炳成掌脈師,研究改革加工工藝,用風晾脫水、初醃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鹽水,並將此方法製成的醃菜製品取名為“榨菜”。

從此以後,涪陵榨菜就大批量生產,進入了市場,銷路很廣。富商邱壽安和他的雇工鄧炳成被有些人認為是涪陵榨菜的創始人。

傳說四:清代中晚期 涪陵辦榨菜女能人所發明

據老一輩人回憶,聽說前清年間,涪州城西大河邊叫化岩那個地方,住得有兩家窮人。一家姓黃,一家姓邱。黃家有個獨女叫黃彩,邱家有個獨兒叫邱田。他們兩家都是靠做苦工、辦小菜維持生活。黃彩和邱田從小就聰明能幹,他們兩家關係很好,誰家有困難,就互相幫助,生活還勉強過得去。可是有一年遭遇天旱,又遭官兵侵擾,他們兩人的父母都先後死去,只剩下這一對孤苦的青年男女,由於生活失去了支撐,他們倆就結成了夫妻,組成了新的家庭。男的在外幫工,女的在家辦菜。黃彩辦的菜好得很,豐收時,鮮菜吃不完,她就把它醃起來,放些佐料,用罎子裝起,在缺菜的季節,仍然不缺菜,真是既方便又好吃。

有幾回,邱黃氏家來了客人,她沒有什麼好東西招待,就把醃制好了的鹹菜抓出來湊合。客人們聞到這菜的香味,都要問是啥子菜?邱黃氏說:“是青菜做的鹹菜。”“為啥格外香呢?”客人問。她說:“因為我加了些五香面。”客人們都異口同聲地稱讚“五香菜硬是香!”同時還誇她是辦菜能手。

黃彩會做五香菜的名聲很快就傳開了。離叫化岩不遠處,有一家富實郎,要辦生期酒,派人來“請”黃彩幫他家主人做120大碗五香菜招待賓客。黃彩問好久時間要?富實郎回話,要求十天之內就要。黃彩說:“時間這麼緊,肯定做不出來。”馬上就拒絕了富實郎的要求。哪知富實郎心太狠,達不到要求,就採取報復手段,逼著黃彩的丈夫邱田還債。邱田一時還不起,富實郎就派家丁把他抓走了。黃彩呼天搶地,跑到富實郎家去說情,並答應馬上想辦法還債,要求富實郎把丈夫放回來。富實郎扳起面孔,惡狠狠地說:“光還清債還不行,還要按時做出五香菜,才能把邱田放回去,不然就不放人!”

黃彩為了救丈夫,只好硬著頭皮答應。可是,困難又來了。做五香菜,要經過許多道工序,每道工序之間,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做成鹹菜,鹹菜做成之後,還要進行精加工,配好各種香料,才能做成可口的五香菜。十天時間無論如何也完不成。怎麼辦呢?黃彩想呀想呀,忽然想起過年推湯元的辦法:湯元一下子幹不了,就用布口袋裝起,用石磨榨,把水榨幹了,馬上就可以煮湯元來吃。黃彩想:鮮青菜頭的水份,一下子不得幹,可不可以像榨湯元那樣,很快把它榨幹,如果能快點榨去鮮菜水份,那就縮短了風脫水的時間……於是黃彩天不亮就起床,采來青菜頭,準備好口袋和磨子,抓緊進行試驗。哪知,頭一回榨輕了,水份不幹,不好;二一回榨重了,把菜頭榨壞了,也不行。又經過多次試驗,仍然效果不佳。黃彩翻來覆去地找失敗的原因,結果發現放鹽是個關鍵,在開榨以前適當放些鹽巴,鮮菜頭脫水就快多了。緊趕慢趕,黃彩終於提前把五香菜趕制出來了。那個富實郎莫内何,字型大小把邱田放回家了。

打這以後,“五香榨菜”的名字就由涪陵傳了出來,並傳遍全中國、全世界。官方修訂的《續修涪州志•風物志》中,還記載有:(涪州)青菜有苞有苔,鹽醃名五香榨菜。

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專業生產“烏江牌”榨菜,已形成禮品類、高檔類、中鹽類、低鹽類、出口類等榨菜系列產品,並向調味品、泡菜、方便食品等方面拓展,同時出口美國、日本、東南亞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烏江榨菜從1981年首獲國家品質銀獎以來,先後榮獲新加坡國際名優食品博覽會金獎、重慶市著名商標、全國首屆科技金獎等40項國際國內獎項,並於1997年通過美國FDA品質認證。2004年,烏江榨菜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

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歷史跌宕,烏江榨菜經百年歲月醞釀,早成中國醬醃菜行業當之無愧的領軍者。百年經典,生生不息,創新不輟,我們相信,奇跡因英雄而生,烏江榨菜,一百一十多多年歷久彌新,生有盡、業無涯。

(綜合自涪陵眼 零售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