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整修防洪管道

口述:張敬曜

記錄:本報記者 徐瑞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從西寧市市政公司調到西寧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後不久,便被領導委派去負責西寧幾條主要道路的排水管道的養護工作。

解放前,西寧市的排水設施主要是居民沿街挖的陽溝,上世紀50年代,西寧市的主要街道修建了一些磚拱式的排水管道,在《青海省志·城鄉建設志》中也記載著類似樣式的管道,

它修建於西寧北門東側,也是兩條磚拱式的排水管道,穿城而過,將澇池積水排至北門外的人民渠,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西寧最早的一批地下排水管道。當年我所整修的管道在南大街一帶,下雨天時南關街和南大街的積水會滲到這條排水管道中,然後引到水渠裡,最後流進湟水河。上世紀50年代初,西寧市開始建設城市排水設施,
雖說這種磚拱式的排水管比較簡陋,但是已經有了現代排水管的雛形和功能了,管道的兩端都有檢查井,井蓋也都是鑄鐵製造的。

後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土路被柏油馬路所取代,這種磚拱式排水管已經無法承載過多的積水了,所以需要再埋一條排水管道來分流積水。在埋新管道前,我曾見過雨天後的南大街的這一路段的景象,下過大雨後,

由於原先的磚拱式排水管道無法處理大量的積水,所以馬路中間的這一段排水管道的檢查井的鑄鐵井蓋都被衝開了,雨水從檢查井裡湧了出來,像噴泉一樣,水柱頂著井蓋。

我調入西寧市市政工程管理處不久,就接到全城排水系統改造的工作。當時積水嚴重的路段主要有七一路的武警賓館一帶、五一路的交叉路口、人民公園前門的三岔路口、小橋地區以及南大街與南關街的交會處。

從3月15日開始,我帶著工人便開始第一輪清理西寧市各地區雨水井、檢查井的工作,這項工作很辛苦,工人們清理雨水井時要把方形的井蓋打開,用手撿出裡面的垃圾,工人們甚至要下到檢查井裡把垃圾、淤泥等物清理掉,遇到管道堵塞的問題還要疏通管道。之後我們便要趕在雨季之前把容易積水的路段挖開,埋一條新的排水管道。我所維護的路段只有南大街和南關街交會的路段有這種老式的磚拱式排水管道,
為了在這兒埋一條水泥排水管,我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

記得我們是在夏初雨季來臨前施工的,我們先是檢查了那條磚拱式排水管道,看看有沒有堵塞。然後三四十人用鐵鍁把一側的人行道挖開,由於當年的南大街沒有現在這麼寬,所以我們很快就找到了這條磚拱式的排水管道。這條管道的一端在今天老五中前的十字路口,另一端在大十字的十字路口。長300米左右,管道下面鋪有一層混凝土的地基。沿著地基兩邊搭出了一條磚拱式的管壁,磚的縫隙處用水泥築牢。記得當時一位懂技術的老工人說,雖然上世紀50年代時還沒有製造水泥排水管的技術,但是這種磚拱式的排水管造起來十分費錢,過長的管壁容易斷裂,需要過硬的技術,可見當時的施工水準還是很不錯的。而當年這條排水管道是如何修建起來的,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開始施工時,我們小心翼翼地把一節節四五米長的水泥排水管放在深溝內,按照一定的坡度要求拼接好,保證水能朝著大十字的方向流。然後用水泥砂漿將每節水泥管的介面處封好,最後檢查沒問題了再將管子埋好,管子的末端接到東大街的排水管道處。確認無誤後可以恢復路面了。

這條新埋的水泥排水管很快便顯出成效,我聽不少老居民說以前南大街兩邊的小商鋪在店門前要用木板和沙袋圍起來防止水倒灌進入店裡,過條馬路經常要蹚著沒過膝蓋的積水,管道維修後這種情況再也沒有了。

另一端在大十字的十字路口。長300米左右,管道下面鋪有一層混凝土的地基。沿著地基兩邊搭出了一條磚拱式的管壁,磚的縫隙處用水泥築牢。記得當時一位懂技術的老工人說,雖然上世紀50年代時還沒有製造水泥排水管的技術,但是這種磚拱式的排水管造起來十分費錢,過長的管壁容易斷裂,需要過硬的技術,可見當時的施工水準還是很不錯的。而當年這條排水管道是如何修建起來的,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開始施工時,我們小心翼翼地把一節節四五米長的水泥排水管放在深溝內,按照一定的坡度要求拼接好,保證水能朝著大十字的方向流。然後用水泥砂漿將每節水泥管的介面處封好,最後檢查沒問題了再將管子埋好,管子的末端接到東大街的排水管道處。確認無誤後可以恢復路面了。

這條新埋的水泥排水管很快便顯出成效,我聽不少老居民說以前南大街兩邊的小商鋪在店門前要用木板和沙袋圍起來防止水倒灌進入店裡,過條馬路經常要蹚著沒過膝蓋的積水,管道維修後這種情況再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