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的沂蒙情緣

提起沂蒙,大多人能夠想起的吃食——煎餅卷蔥一定赫然在列。而煎餅作為沂蒙山區傳統的民間家常主食也有一段奇緣傳說。相傳古時蒙山望海樓下住著一對夫妻,巧珍聰慧賢淑,

田壯勤學上進,男耕女織恩愛無比。可惜好景不長,田壯因幫助村民訴狀遭惡霸嫉恨,含冤被打入地四十九天,惡霸勒令獄卒不准送飯食,只允許送筆墨紙張。巧珍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幸運的是,善良的巧珍在真心祈禱下受到夢中蒙山娘娘的指點。巧珍一覺醒來,便以小麥磨成的糊子攤成餅為紙,以醬作墨,以蔥作筆,成功瞞過獄卒救下田壯。巧珍心懷蒙山娘娘的恩德,
從此也將這攤煎餅的手藝傳授給沂蒙地區的人們,也許抗日時期陳毅將軍與煎餅的一段傳奇也在那時就結下了前緣。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沂蒙人,我在外出求學之際,遠去的沂蒙的青山綠水,懸崖棧道,望海樓林……無不成為牽動我心的一縷縷情絲。

那是如晨起的晶瑩朝露般在微微顫動我心,也似陽光地溫撫在心間遊走,就這樣,我被它的一切感動著。

蒙山的四季都泛著驚心動魄的美麗,金秋十月更是如此,山上的紅黃葉相間就好像燃出了一陣火,蒼綠的松柏屹立於上,天空湛藍藍得也似不染塵埃,猶如一幅展開的畫卷,繪製出別樣的錦繡風光。細細品味,更像一杯香茗在唇齒間留下了無窮回味。若是想賞日落,

在太陽西下時隨手找一塊空地坐下,看夕陽緩緩落下,那霞光浸紅了山林,染紅了雲朵,遊人的臉頰上也泛出了動人的光暈。這時心靈已遠離塵囂,稍稍放縱,便牽動了情絲,此刻你只需靜享雲卷雲舒。

若是深究,蒙山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或許更令世人矚目。前有儒、道、縱橫家留下足跡,後有遷客騷人為其歎誦,康熙大帝在位東游蒙山時,便留下了“孤蹄踏碎瓊瑤路,

隔斷蒙山頂上峰”的詩篇。華夏文化曾於此綿延,大汶口記下了新石器下的時代文化;精美絕倫的漢畫像石墓承載著古時的興榮繁茂;香火鼎盛的寺廟觀宇也為蒙山蒙上了青燈古卷,鐘罄鳴響的神秘氣氛,似洪荒的古樂為心靈帶來一陣震撼。

不得不提的是在民族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區作為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曾經有一群偉大的母親,她們舍小義取大義,用乳汁救活傷患,舍小家顧大家,盡心盡力撫養烈士後代,譜就了一曲動人心腸、血乳☆禁☆交融的軍民魚水情,至今紅嫂精神依然激勵著一代代國民。無論是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還是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淵子崖村,都隨著送郎參軍的感人場面,車輪滾動的戰爭前線而歷久彌新,那樣一段小米加步槍的革命時代,為沂蒙山區豎起了一幡永不倒的革命旗幟。

親情沂蒙,不僅僅因為它的動人景色牽絆沂蒙子民的心,更因為它別致又光輝的歷史 成為我們不願忘卻的情緣。

文章作者

危高迪

職業: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生

車輪滾動的戰爭前線而歷久彌新,那樣一段小米加步槍的革命時代,為沂蒙山區豎起了一幡永不倒的革命旗幟。

親情沂蒙,不僅僅因為它的動人景色牽絆沂蒙子民的心,更因為它別致又光輝的歷史 成為我們不願忘卻的情緣。

文章作者

危高迪

職業: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