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熔古鑄今·當代金石書畫名家邀請展——陳碩

作者簡介

陳 碩

字伯玉,號芝溪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河北美術學院工作室導師、教授,江蘇國畫院特聘書法家,《書畫文獻》主編,伯玉書院院長,問梅畫館藝術總監。

章草作品從陸機《平復帖》、皇象《急就章》、索靖《月儀帖》以及王羲之《十七帖》諸家化出,兼上溯鐘鼎篆籀、漢簡漢帛,近取今人沈曾植、王蘧常諸家,含古厚樸拙、虯勁蒼茫之質;狂草以章草拓而化之,並參以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草法,得綿厚超邁、狂放跌宕之勢;行書取法顏真卿《爭座位帖》、《祭侄稿》,

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並參揉北魏墓誌與西北殘紙,呈寬博古厚、酣暢淋漓之態;大楷以石門銘、鄭文公為基礎,於近人康有為、于右任等亦有所得,有奇逸豪邁、雄強奔放之風;小楷習鍾繇、良寬、弘一以及《汝南王修治古塔銘》,具簡遠瀟散、靜寂脫塵之味。

曾在第四屆全國中青展中獲獎,並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巴蜀文藝獎”。

先後在四川、江西、河南、甘肅、北京等地舉辦十余次個人書法巡迴展。

四川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等專題報導。

出版有《陳碩翰墨》、《名家逸品•陳碩書法》、《陳碩章草手卷•屈原列傳》、《臨池寫心•陳碩臨十七帖》等多種個人作品集。

作品欣賞

風格之後

——從陳碩書法近作看他的創作走向

汪帥

陳碩是有任俠氣質的人,是“尋找過自己”的人。出道和成名打包,青春和流浪掛鉤,“七省奔波逃獫狁,一燈如豆伴淒涼”。半生提按,沒被書法雙規,

只因他並不是靠書法撈好處,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給書法撐腰。在使書法失據的時風中,發掘根部的支點。

陳碩于書法圈,有時很近,有時又很遠。而今步入中年,初為人父,他和歲月到底達成了什麼協定?

從他的新作小品展中,試探消息。

陳碩是防守反擊型書家。

20歲的陳碩,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所以四屆中青展,他挾裹著大尺度的激情嚇了書壇一跳,性☆禁☆感的線條,麻辣的字勢,

噴薄的行氣,從此成為章草書家的噩夢,也成為他自己的五指山。被認可了,認可即限制,這是客觀暗示;被符號化了,符號須強化,這是主觀應答;從客觀認可到主觀強化,風格成立。陳碩縱有一萬個不甘卻也不敢撕掉“章草高度”這個標籤。他的風格策略,一半是防守,一半是進攻。守住這個招牌,讓這個招牌更有含金量。這個招牌,一直打到今天,不再能嚇誰一跳了,這是觀者的心理適應,
也是作者的風格自覺。

陳碩的防守,如癩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陳碩的進攻,卻如老婆婆繡花,看不清。

是的,寫到陳碩這個份上,不退步就是進步了。

熙熙獲獎,皆為利來;攘攘成名,皆為利往——當代書家從齊步走到競走,浩浩蕩蕩,理直氣壯。市場不是洪水,稻粱亦非猛獸,書法家也要吃飯。但作品淪為產品的這種邏輯,這種節奏,退步是大概率事件。

陳碩無疑是個另類。

他是徹底的職業書家,要靠這支軟筆吃硬飯。賣頭銜,賣關繫,賣噱頭,“三無”的陳碩,只能用實力說話。他必須進步。

為何是王蘧常?這是陳碩粉絲們的暗問,也是抵達陳碩書道的命門。

章草雖然歷史悠久,擅或兼擅的書家也多,但傳承下來的經典作品並不多,若把章草史比作江河,陸機住長江頭,王蘧常住長江尾,陳碩心中當然有數。他不可能坐在章草的井底來觀書法的天。秦碑、漢碑、魏碑一直是他的支付寶,小草、大草、狂草一直是他的信用卡,在碑學、大草中反復下單,用碑學的雄渾線,改造章草的寸草心,強其骨;用大草的磅礴勢,加熱章草的婉轉情,壯其氣。要實現這個理想,格局必須夠大。王蘧常的嘗試,把陳碩打動了,而他留下的餘地,被陳碩發現了。

陳碩想寫得再快些,因為他有筆法融通的本錢。快不僅是書寫性的保證,也能克服王氏過於做的詬病,還是妙手偶得的溫床。快不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動作內涵,也是一個情緒狀態,更是集陳碩萬千研究、經年領悟的“一畫”之道。“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 快而准,快而厚,快而微妙,快而有無盡意。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一筆之中見消息,寄至味以一瞬,快哉!快也!

以使轉並購提按,以寬博領導疏密,以正大統治欹側,以高古制衡流行,這猶如陳碩書法思辨的四法印。一筆一世界,一字一乾坤,這正是陳碩的進攻,試驗型進攻,修持般進攻,摸頂式進攻。

一個優秀的人,心中總裝著很多更優秀的人;一個懂得面向未來的人,就越懂得發現過去。無論創新的口號喊得多麼響亮,書法獨特的文化屬性,決定了她今天的境況——傳承大於創新。而風格,就是創新的過敏反應。得也風格,失也風格。不止陳碩,不止今人,古人亦如是。得失寸心知。

陳碩早年的章草裡,有簡帛的豆瓣,摩崖的花椒,殘紙的辣醬,典型的重口味。今天,陳碩不露聲色地遠行,樂此不彼的逆生長,以古為新,古一點,再古一點;以淡為濃,淡一點,再淡一點。從麻辣到清燉,各種味精被拿掉,火候成為重點。“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作書也一樣,放下“筆不驚人死不休”的豪言,字內字外,補苴罅漏,纔是真功夫。

當代書法圈,是古典性的黃昏和風格秀的夜場,古典的酒罈裡,泡的是教條,風格的高☆禁☆潮,直達絕望。如何“超越教條與絕望”,不是一句話可以回答的問題,驀然回首不是燈火的偶然性,是守望的千百度。

風格的時鐘,已經停擺。境界的衣帶,開始漸寬。

在境界的高樓上,陳碩靜靜地凝眸。站在滄桑中看滄桑,是真情;跳出滄桑看滄桑,是真相。推倒攻守之間的那堵牆,目中久已無江海,陳碩筆下逐漸褪去江湖氣,章草有廟堂氣,大草有山水氣,我最喜他的小楷,有高士氣。

陳碩從不自詡或標榜,他深諳“中國亦新夷狄”的主體性悖論,他也早看清“人處在一個縮減的漩渦中”,愛情縮減為性,家縮減為房子,成功縮減為錢,書法縮減為毛筆字⋯⋯思慮中,陳碩一筆一筆地抵抗,“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遊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於是,不只是他的作品,他的人生也成為一種藝術化的存在。

書法對陳碩影響很大,陳碩對書法影響更大。

我欣賞陳碩,一切欣賞都是三點式,懂一點,敬一點,期待一點。

無論怎麼欣賞,我得承認,下一站天真爛漫,陳碩還在路上。

2014年8月6日夜,汪帥于退翹關

他是徹底的職業書家,要靠這支軟筆吃硬飯。賣頭銜,賣關繫,賣噱頭,“三無”的陳碩,只能用實力說話。他必須進步。

為何是王蘧常?這是陳碩粉絲們的暗問,也是抵達陳碩書道的命門。

章草雖然歷史悠久,擅或兼擅的書家也多,但傳承下來的經典作品並不多,若把章草史比作江河,陸機住長江頭,王蘧常住長江尾,陳碩心中當然有數。他不可能坐在章草的井底來觀書法的天。秦碑、漢碑、魏碑一直是他的支付寶,小草、大草、狂草一直是他的信用卡,在碑學、大草中反復下單,用碑學的雄渾線,改造章草的寸草心,強其骨;用大草的磅礴勢,加熱章草的婉轉情,壯其氣。要實現這個理想,格局必須夠大。王蘧常的嘗試,把陳碩打動了,而他留下的餘地,被陳碩發現了。

陳碩想寫得再快些,因為他有筆法融通的本錢。快不僅是書寫性的保證,也能克服王氏過於做的詬病,還是妙手偶得的溫床。快不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動作內涵,也是一個情緒狀態,更是集陳碩萬千研究、經年領悟的“一畫”之道。“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 快而准,快而厚,快而微妙,快而有無盡意。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一筆之中見消息,寄至味以一瞬,快哉!快也!

以使轉並購提按,以寬博領導疏密,以正大統治欹側,以高古制衡流行,這猶如陳碩書法思辨的四法印。一筆一世界,一字一乾坤,這正是陳碩的進攻,試驗型進攻,修持般進攻,摸頂式進攻。

一個優秀的人,心中總裝著很多更優秀的人;一個懂得面向未來的人,就越懂得發現過去。無論創新的口號喊得多麼響亮,書法獨特的文化屬性,決定了她今天的境況——傳承大於創新。而風格,就是創新的過敏反應。得也風格,失也風格。不止陳碩,不止今人,古人亦如是。得失寸心知。

陳碩早年的章草裡,有簡帛的豆瓣,摩崖的花椒,殘紙的辣醬,典型的重口味。今天,陳碩不露聲色地遠行,樂此不彼的逆生長,以古為新,古一點,再古一點;以淡為濃,淡一點,再淡一點。從麻辣到清燉,各種味精被拿掉,火候成為重點。“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作書也一樣,放下“筆不驚人死不休”的豪言,字內字外,補苴罅漏,纔是真功夫。

當代書法圈,是古典性的黃昏和風格秀的夜場,古典的酒罈裡,泡的是教條,風格的高☆禁☆潮,直達絕望。如何“超越教條與絕望”,不是一句話可以回答的問題,驀然回首不是燈火的偶然性,是守望的千百度。

風格的時鐘,已經停擺。境界的衣帶,開始漸寬。

在境界的高樓上,陳碩靜靜地凝眸。站在滄桑中看滄桑,是真情;跳出滄桑看滄桑,是真相。推倒攻守之間的那堵牆,目中久已無江海,陳碩筆下逐漸褪去江湖氣,章草有廟堂氣,大草有山水氣,我最喜他的小楷,有高士氣。

陳碩從不自詡或標榜,他深諳“中國亦新夷狄”的主體性悖論,他也早看清“人處在一個縮減的漩渦中”,愛情縮減為性,家縮減為房子,成功縮減為錢,書法縮減為毛筆字⋯⋯思慮中,陳碩一筆一筆地抵抗,“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遊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於是,不只是他的作品,他的人生也成為一種藝術化的存在。

書法對陳碩影響很大,陳碩對書法影響更大。

我欣賞陳碩,一切欣賞都是三點式,懂一點,敬一點,期待一點。

無論怎麼欣賞,我得承認,下一站天真爛漫,陳碩還在路上。

2014年8月6日夜,汪帥于退翹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