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倘若扶蘇不死,秦王朝還會短命嗎?扶蘇自殺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人物志03:倘若扶蘇不死

秦帝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事情。可以這麼說,從秦朝一直到清朝兩千多年來,一直實行的即是秦制。

然而秦帝國只有短短十幾年即告覆滅,讓人唏噓不已。秦帝國是不是註定即是一個短命王朝呢?答案是否定的。

倘若扶蘇不死,而順利地登上皇帝位,秦朝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呢?史料未記載任何關於扶蘇理政的才能,可在當時的大秦帝國,寬厚仁義就是最大的治國方法。而扶蘇,骨子裡就有這種方法!

電視劇中的扶蘇形象

其實,他的名字就註定了他的結局,那麼悲傷而零落,讓人還沒有品賞完他的名字就開始對他的結局傷感了。秦朝之滅,無數的人有無數的看法,並且有理有據。這其中的看法裡,卻有一種假設,如果是扶蘇當國,秦朝會不會按照始皇帝的意圖二世三世萬萬世地走下去?答案似乎不那麼確定,因為關於這位封建帝國的第一位太子的資料太少了。

我們只能從有限的文字中來探悉出他的“仁德”,我們不需要再探悉出“治術”,因為在當時的秦朝,“仁德”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治術”。

扶蘇何以死?因為一紙假詔!但從其與秦始皇的言談中,我們看到的是,憑他的智慧不可能辨識不出詔書的真假。那麼,他為什麼一定要死呢?只是因為他的父親是秦始皇。

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兩千多年前的大澤鄉,

當剛做了七個月的皇帝胡亥在寢宮裡肆意妄為之時,遠在大澤鄉的一群貧苦農民卻是愁眉不展。他們本是奉朝廷之命去戍守咸陽,但連日大雨耽誤了行程,按照當時律法,誤期者當斬立決。兩個帶隊隊長陳勝和吳廣在一起商量說,誤期是肯定的了。逃跑是死,起來反抗也是死,同樣是死,還是後者有點意義。

這一年是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離秦朝滅亡還有三年。

其中一個隊長陳勝在決定要造反後又遇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以誰的名義來造反。他不可能就這樣跑出去跟那九百名農民叫喊造反了,農民一定把他當成是瘋子。雖然,他當初說自己是鴻鵠,還譏笑那些不知鴻鵠之志的農民燕雀們,但老實說,他自己也不知道鴻鵠的志向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說,他自知自己還沒有那麼大的號召力來影響那些農民兄弟們。

在這種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的情況下,兩個人抱著腦袋想到了兩股風。第一股風是楚國的項燕,兩人的理由是,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總之這個人的去向是神秘的。

但這理由因為出自兩個農民之口,所以就流於表面了。細細推敲之,他們之所以選擇項燕,最深層的原因很可能是在秦統一過程中,楚國是受秦國軍事打擊最重,損失最慘重的國家。所以,楚國的抗秦、反秦之火就燒得特別旺。特別是楚國末期的名將項燕,被秦朝大將王翦滅掉後,項燕之名忽然比先前升高了數倍。而且還有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在社會上流行,正是眾人備為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

陳勝、吳廣打出的旗號是項燕和扶蘇

另一股風在現在看來是極端可笑的,且看他們的理由: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誡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說扶蘇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聽說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我們借他的名義來反對小胡亥。

但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陳勝是想舉著敵人哥哥的旗幟來反對敵人。再看他的話,就有“弟弟不仁奪位,哥哥現在來要了”的意思在裡面了。我們不得而知,陳勝和吳廣當時是否想到這一點,但其淳樸而直接的這兩個理由卻是讓他們乘風而起的可靠保證。

舉項燕,可以讓更多苦秦已久的人加入到自己的戰團中來;舉扶蘇,讓人對胡亥產生更大的憤怒。當陳勝、吳廣舉事而成後就再也沒有提到這兩個人,不提項燕,因為勢力已雄厚;不提扶蘇,因為不想讓扶蘇仁義之光遮蓋住自己的叛亂之名。

而有幸為這一論述作證據的則是西漢賈誼的和宋朝的蘇洵,倘若將兩個人的觀點糅合到一起,就是這樣的:秦在挺進中原與六國混戰時,佔據有利的地理位置而獲勝只是其中一個小因素。最大的因素是當時六國也是“仁義不施”,和秦國相比,大家半斤八兩。六國國內之所以沒有人起來造反,是因為養客之風盛行,天下人才都被國家或者是國家的代言人養著呢,普通老百姓根本攪不起大風浪來。但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命令殺名士,把大批的擊劍抗鼎之徒都趕進了民間,所以,才出現了無數的刺客。陳勝以一農民而掀起滅秦大浪,無非是因為秦朝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像,其所作的《過秦論》認為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

西元前209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匈奴冒頓即位為單于,開始統一蒙古草原。為後來西漢在北方的疲於奔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中原,陳勝、吳廣打著扶蘇與項燕的旗幟開始反秦。陳吳反秦一事讓我們看到了並應該反思的一個事實:扶蘇已死近一年,他的仁德還可以被人拿出來當令箭。那麼,若他仍活著,而他的仁德能沐浴人民,天下該是什麼樣呢?!

扶蘇太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太子之位來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立他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屍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歷史對這位元太子的記載並不公道,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寥寥數筆,卻還是側寫旁描。所以,我們想要完整地瞭解這位扶蘇太子,在今天的確是一件難事。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因不滿一些儒生的復古言論,在李斯的煽動下,於咸陽坑殺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蘇知道後,勸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將其趕出宮廷去北邊給守衛北方的蒙恬作監軍。蒙恬,《史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掃六合後,“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裡”,蒙恬還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穀,千八百里","暴師于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像。儘管和扶蘇理念不合,但他還是立扶蘇為繼承人

秦始皇為什麼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殘暴剛愎自用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扶蘇所言乃“柔慈”之語,在這位祖龍眼裡,這位長子與自己的行事路線格格不入。細思扶蘇的勸諫之言,可謂中規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雖然已定,但遠地的百姓還四散各處,這樣坑殺儒生只會惹來他們的恐慌;第二,儒生們又沒有犯什麼大錯,父親這樣做未免太殘酷了些。

如果可以結合所有有關扶蘇的歷史記載,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扶蘇並不是只這一次上諫秦始皇的。

《李斯列傳》記載:扶蘇以數直諫上;農民陳勝也說: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趙高偽造的將扶蘇賜死的詔書中,也稱扶蘇“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

這一切記載都說明了一件事:扶蘇經常會對秦始皇的一些所為勸阻,並說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們的父子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扶蘇被派往蒙恬處作監軍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蘇被矯殺,兩年時間裡,秦始皇從未過問過扶蘇。

但就在秦始皇臨死之前,卻“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上寫‘與喪會咸陽而葬’”。不管父子之間的關係到底怎樣,秦始皇在死之前還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個兒子中也只有扶蘇堪當大任,況且又是長子,遵古制,自然會立他為太子。將玉璽賜給他,並讓他趕回咸陽參加自己的葬禮。

可惜的是,這“玉璽”和“書”並沒有到扶蘇手裡。被當時的趙高與一直跟隨秦始皇巡遊的小兒子胡亥拆開了。幾個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詔書大意如下:

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作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作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

據《史記》記載:當胡亥的門客捧著詔書到上郡見到扶蘇,打開詔書念畢,扶蘇就哭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只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使者回來彙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到咸陽後發佈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任命趙高擔任郎中令,常在宮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權。

後人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趙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蘇真能自殺呢?只是因為趙高對扶蘇太瞭解了。《史記·趙高列傳》中記載: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也正是有對扶蘇這樣的認識,所以趙高與胡亥的奸計才得逞。不知這是趙高之狡詐還是扶蘇之愚蠢。後人對扶蘇的評價頗多,蘇軾在《東坡志林》中關於他的評價是“故其子如扶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明代的大政治家——萬曆初年的首輔張居正則說:“扶蘇仁懦。”

趙高的影視形象。正是他設計殺害扶蘇

蘇軾評價扶蘇之死,認為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張居正卻認為,扶蘇雖然“仁”卻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為後世效法。

蘇軾與張居正一個肯定扶蘇,一個否定扶蘇,或許是真心實意的,或許只不過是當時所處形勢需要他這樣來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無論怎樣,扶蘇還是自殺了。按他的話來講,“父親命兒子死去,還需要請示嗎?!”句話絕不能用一個“孝”字就能解釋得了的。

楚國是受秦國軍事打擊最重,損失最慘重的國家。所以,楚國的抗秦、反秦之火就燒得特別旺。特別是楚國末期的名將項燕,被秦朝大將王翦滅掉後,項燕之名忽然比先前升高了數倍。而且還有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在社會上流行,正是眾人備為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

陳勝、吳廣打出的旗號是項燕和扶蘇

另一股風在現在看來是極端可笑的,且看他們的理由: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誡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說扶蘇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聽說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我們借他的名義來反對小胡亥。

但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陳勝是想舉著敵人哥哥的旗幟來反對敵人。再看他的話,就有“弟弟不仁奪位,哥哥現在來要了”的意思在裡面了。我們不得而知,陳勝和吳廣當時是否想到這一點,但其淳樸而直接的這兩個理由卻是讓他們乘風而起的可靠保證。

舉項燕,可以讓更多苦秦已久的人加入到自己的戰團中來;舉扶蘇,讓人對胡亥產生更大的憤怒。當陳勝、吳廣舉事而成後就再也沒有提到這兩個人,不提項燕,因為勢力已雄厚;不提扶蘇,因為不想讓扶蘇仁義之光遮蓋住自己的叛亂之名。

而有幸為這一論述作證據的則是西漢賈誼的和宋朝的蘇洵,倘若將兩個人的觀點糅合到一起,就是這樣的:秦在挺進中原與六國混戰時,佔據有利的地理位置而獲勝只是其中一個小因素。最大的因素是當時六國也是“仁義不施”,和秦國相比,大家半斤八兩。六國國內之所以沒有人起來造反,是因為養客之風盛行,天下人才都被國家或者是國家的代言人養著呢,普通老百姓根本攪不起大風浪來。但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命令殺名士,把大批的擊劍抗鼎之徒都趕進了民間,所以,才出現了無數的刺客。陳勝以一農民而掀起滅秦大浪,無非是因為秦朝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像,其所作的《過秦論》認為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

西元前209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匈奴冒頓即位為單于,開始統一蒙古草原。為後來西漢在北方的疲於奔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中原,陳勝、吳廣打著扶蘇與項燕的旗幟開始反秦。陳吳反秦一事讓我們看到了並應該反思的一個事實:扶蘇已死近一年,他的仁德還可以被人拿出來當令箭。那麼,若他仍活著,而他的仁德能沐浴人民,天下該是什麼樣呢?!

扶蘇太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太子之位來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立他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屍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歷史對這位元太子的記載並不公道,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寥寥數筆,卻還是側寫旁描。所以,我們想要完整地瞭解這位扶蘇太子,在今天的確是一件難事。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因不滿一些儒生的復古言論,在李斯的煽動下,於咸陽坑殺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蘇知道後,勸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將其趕出宮廷去北邊給守衛北方的蒙恬作監軍。蒙恬,《史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掃六合後,“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裡”,蒙恬還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穀,千八百里","暴師于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像。儘管和扶蘇理念不合,但他還是立扶蘇為繼承人

秦始皇為什麼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殘暴剛愎自用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扶蘇所言乃“柔慈”之語,在這位祖龍眼裡,這位長子與自己的行事路線格格不入。細思扶蘇的勸諫之言,可謂中規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雖然已定,但遠地的百姓還四散各處,這樣坑殺儒生只會惹來他們的恐慌;第二,儒生們又沒有犯什麼大錯,父親這樣做未免太殘酷了些。

如果可以結合所有有關扶蘇的歷史記載,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扶蘇並不是只這一次上諫秦始皇的。

《李斯列傳》記載:扶蘇以數直諫上;農民陳勝也說: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趙高偽造的將扶蘇賜死的詔書中,也稱扶蘇“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

這一切記載都說明了一件事:扶蘇經常會對秦始皇的一些所為勸阻,並說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們的父子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扶蘇被派往蒙恬處作監軍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蘇被矯殺,兩年時間裡,秦始皇從未過問過扶蘇。

但就在秦始皇臨死之前,卻“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上寫‘與喪會咸陽而葬’”。不管父子之間的關係到底怎樣,秦始皇在死之前還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個兒子中也只有扶蘇堪當大任,況且又是長子,遵古制,自然會立他為太子。將玉璽賜給他,並讓他趕回咸陽參加自己的葬禮。

可惜的是,這“玉璽”和“書”並沒有到扶蘇手裡。被當時的趙高與一直跟隨秦始皇巡遊的小兒子胡亥拆開了。幾個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詔書大意如下:

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作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作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

據《史記》記載:當胡亥的門客捧著詔書到上郡見到扶蘇,打開詔書念畢,扶蘇就哭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只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使者回來彙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到咸陽後發佈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任命趙高擔任郎中令,常在宮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權。

後人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趙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蘇真能自殺呢?只是因為趙高對扶蘇太瞭解了。《史記·趙高列傳》中記載: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也正是有對扶蘇這樣的認識,所以趙高與胡亥的奸計才得逞。不知這是趙高之狡詐還是扶蘇之愚蠢。後人對扶蘇的評價頗多,蘇軾在《東坡志林》中關於他的評價是“故其子如扶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明代的大政治家——萬曆初年的首輔張居正則說:“扶蘇仁懦。”

趙高的影視形象。正是他設計殺害扶蘇

蘇軾評價扶蘇之死,認為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張居正卻認為,扶蘇雖然“仁”卻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為後世效法。

蘇軾與張居正一個肯定扶蘇,一個否定扶蘇,或許是真心實意的,或許只不過是當時所處形勢需要他這樣來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無論怎樣,扶蘇還是自殺了。按他的話來講,“父親命兒子死去,還需要請示嗎?!”句話絕不能用一個“孝”字就能解釋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