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毋忘銘鏡”源頭應在秦代,不是西漢中期器物

毋忘銘鏡因有“常樂未央,長毋相忘”銘文而得名,應是春秋戰國之後至西漢初之間的器物,但現在卻普遍認為是西漢中期的器物。

西漢早期毋忘銘鏡

專家以為,毋忘銘鏡的書體是鏡銘中最為古老的,也是書體最為規範的,又是銘文意蘊最為溫雅的,還是目前最不受人關注的一個重要鏡種。

各式毋忘銘鏡圖

據有關專家收集到有關毋忘銘鏡的資料計21面左右,其中有10面銘文為“常樂未央,長毋相忘”,另有10面系毋忘銘鏡鏡式,但銘文已有較大變化,兩者應有先後的傳承關係,本文將對此一併相論。這21面鏡來自個人收藏3面外、《中國銅鏡圖典》4面,《三槐堂藏鏡》1面,《山東民間藏鏡》4面,餘者為拍賣圖譜。

鏡銘與秦碑刻石之比較

上述銘鏡來自河南、山東、陝西及更為廣闊的地區,但它的書寫卻驚人地相似,說明銘文是經過規範統一的,否則不可能書寫相同。

西漢早期銅鏡

在歷史上,篆書的書體和結構是最為複雜和多樣的,

只是到了秦代“書同文”之後,書法才趨於一致,這是秦代對中國文化的一個重大貢獻。專家將這些銅鏡銘文與秦代碑刻作了對照,發現銅鏡銘文與碑刻文字完全一致,證明毋忘銘鏡的源頭應是秦代。

西漢早期銅鏡

秦代刻石傳世的有4種,

即泰山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琅琊台刻石。由於時代久遠,碑刻都剝蝕嚴重,面目全非。為使人們得以看清碑刻文字原貌,謹此選用書法家張永明先生原拓修整本(新時代出版社),以便於銅鏡銘文和秦篆碑書進行對照,上述銅鏡的書體結構說明毋忘銘鏡的源頭是在秦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