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融危機10年一次?2017和2018中國能否意外逆轉

金融危機10年一次?

1987年拉美債務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的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了隨後的全球金融危機。似乎10年左右時間成了危機發生的一個標誌。

下一輪金融危機離我們多遠?

法國前財長艾德蒙·阿爾方戴利認為,從經濟學角度看,未來1年內不會出現太大風險,但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必須警惕因摩擦而引發危機的可能。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副行長祝憲表示,短期內發生全世界範圍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切忌盲目樂觀,

政府和貨幣當局應緊盯結構性問題,這樣可以降低發生下一輪金融危機的可能。

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強調,預防、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有賴於各國通力合作所產生的全球治理能力,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不能是一座座“孤島”,不能獨善其身,應開放和聯繫起來,形成常態化的溝通交流機制,排查潛在風險,攜手應對挑戰。

距離2008年那一場先源於美國、後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已近10年。

在此間舉行的國際金融論壇第14屆全球年會上,中外嘉賓回顧和反思當年那一場金融危機,看世界與中國發生了何種變化。

全球是否徹底走出上一次金融危機?

經濟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過度鬆弛的監管是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沈建光表示,表面上全球經濟基本復蘇,主要經濟體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大都回到了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準,但另一方面,量化寬鬆導致了當前資產價格的大幅上升,反全球化、民粹主義抬頭及地緣政治問題等危機都潛藏在表面繁榮的背後。

“大家現在都覺得經濟前景很樂觀,但這種樂觀可能是把雙刃劍。”太平洋養老金協會前CEO瑪莎·萬德柏格表示,

全球不能忽視目前美國監管體系變化可能會影響全球增長動力,給全球金融體系帶來新的挑戰,同時,也應關注市場價格所反映的波動性和政策的不確定性。

金融危機後的中國做了什麼?

在沈建光看來,通過不斷進行結構性改革,

中國在金融危機發生後的10年裡實現了“彎道超車”。

他舉例稱,10年前危機剛爆發時,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出口國,內需零售市場是美國的四分之一,而今中國已是遙遙領先的第一大出口國,內需零售市場已與美國旗鼓相當。

此外,中國高新科技崛起、產業升級換代,在高鐵、移動支付、共用經濟等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人民幣國際化邁過重要里程碑,加入了SDR(特別提款權)籃子;“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帶來積極變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經濟金融體系。

韓國前總理韓升洙表示,過去10年,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面臨著諸多的不利因素,但亞洲是一大亮點,2016年亞洲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約68%,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成為了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中國本身就能貢獻全球三分之一的增長,中國的增長有很多正面外溢效應,是對沖全球面臨的負面溢出效應非常重要的因素。”韓升洙說。

中國的內在經濟隱患有哪些?

1.實體經濟成本上漲,經營艱難

近兩月來,發軔於上游煤碳、鋼鐵、造紙等行業的漲價潮洶湧而下,在運輸成本上漲和環境治理限產的推波助瀾下,對中間工業製成品環節形成致命衝擊。

焦煤漲價200%,玻璃漲價40%,塑膠漲價30%,鋁材漲價30%,鋼鐵漲價30%,不銹鋼也爆漲40%,運費漲價33.6%,工業原紙有錢也買不到了……

大量企業被捲入瘋狂的漲價漩渦中,苦苦掙扎,命懸一線。

2.中國製造丟失優勢

隨著國內原材料成本增加,人力勞動成本增加,環境治理成本等的增加,與技術上的缺乏改革創新,中國製造在逐步市失去優勢。

曾幾何時,美國商場裡的愛迪達、耐克等體育名牌服裝和用品上貼著的幾乎都是“中國製造”的商標,而現如今卻已落到了寥寥可數的程度,大多數產品選擇在成本更廉價的越南、孟加拉、泰國、印尼、埃及等生產。

這些以服裝產品位元代表的代加工企業已經完成了從中國的“大撤退”,在其他國家成功地“安營紮廠”了。

3.未來通貨膨脹危機嚴重

因超發貨幣引發的物價飛漲將會導致嚴重後果:大量擁房者感覺到財富倍增了,但物價卻非常低廉,於是拼命消費,反正什麼事都不用幹也能賺到比打工一輩子掙得還多的錢。這種虛假繁榮一方面令創造財富的人數大減,另一方面大量真實財富被過度消耗,加劇了人民幣的泡沫化。換句話說,未來通貨膨脹的程度可能遠比想像的嚴重得多。

部分內容來自: 夏賓

溫馨提示:《商界》搭建精英交流群和《商界》讀者交流會,免費開放。

私信或留言獲取入群方式。

有利於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經濟金融體系。

韓國前總理韓升洙表示,過去10年,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面臨著諸多的不利因素,但亞洲是一大亮點,2016年亞洲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約68%,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成為了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中國本身就能貢獻全球三分之一的增長,中國的增長有很多正面外溢效應,是對沖全球面臨的負面溢出效應非常重要的因素。”韓升洙說。

中國的內在經濟隱患有哪些?

1.實體經濟成本上漲,經營艱難

近兩月來,發軔於上游煤碳、鋼鐵、造紙等行業的漲價潮洶湧而下,在運輸成本上漲和環境治理限產的推波助瀾下,對中間工業製成品環節形成致命衝擊。

焦煤漲價200%,玻璃漲價40%,塑膠漲價30%,鋁材漲價30%,鋼鐵漲價30%,不銹鋼也爆漲40%,運費漲價33.6%,工業原紙有錢也買不到了……

大量企業被捲入瘋狂的漲價漩渦中,苦苦掙扎,命懸一線。

2.中國製造丟失優勢

隨著國內原材料成本增加,人力勞動成本增加,環境治理成本等的增加,與技術上的缺乏改革創新,中國製造在逐步市失去優勢。

曾幾何時,美國商場裡的愛迪達、耐克等體育名牌服裝和用品上貼著的幾乎都是“中國製造”的商標,而現如今卻已落到了寥寥可數的程度,大多數產品選擇在成本更廉價的越南、孟加拉、泰國、印尼、埃及等生產。

這些以服裝產品位元代表的代加工企業已經完成了從中國的“大撤退”,在其他國家成功地“安營紮廠”了。

3.未來通貨膨脹危機嚴重

因超發貨幣引發的物價飛漲將會導致嚴重後果:大量擁房者感覺到財富倍增了,但物價卻非常低廉,於是拼命消費,反正什麼事都不用幹也能賺到比打工一輩子掙得還多的錢。這種虛假繁榮一方面令創造財富的人數大減,另一方面大量真實財富被過度消耗,加劇了人民幣的泡沫化。換句話說,未來通貨膨脹的程度可能遠比想像的嚴重得多。

部分內容來自: 夏賓

溫馨提示:《商界》搭建精英交流群和《商界》讀者交流會,免費開放。

私信或留言獲取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