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財投學堂」一文說透股價漲跌背後的奧秘

成交價以賣價為准還是買價為准

不知大家剛入股市時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股票交易時,當賣價和買價不一致,是否能夠成交?成交的價格又是以哪一方為准?

小編也是過來人,

不忍看到大家還未入坑就被嚇走了,因此把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成交價取決於先手方委託掛單的是買單還是賣單。如果先掛單的是買方客戶委託,則成交價格不得高過客戶的報價;反之,先掛單的是賣方客戶委託,其成交價格不得低於客戶的報價。否則,就形成一個買方價,一個賣方價對峙。具體舉例來說:

先手方掛買單委託

對方掛買單20.79元,我掛賣單20.78元,則以20.79元成交。

可以這樣理解,對於買方,實際成交價20.79達到了預期價位;對於賣方來說,以高於預期價位0.01元成交,實際是增加了利潤,因此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雙贏。

先手方掛賣單委託

同理,對方掛賣單20.80元,我掛買單20.81元,則以20.80元成交。而如果我掛的買單是20.79元,低於客戶的報價,則不允許成交。因此就形成了一個賣方價20.80,買方價20.79形成僵持。

說明:以上舉例,是以“限價委託“的交易方式為大前提。

目前大部分的散戶投資,預設都是採用這種方式。與其相對的還有“市價委託”,因其存在一定風險,並不推薦初學者使用,因此不在本篇範圍。

“買賣五檔”如何理解

根據上文已經提過的規則,買賣五檔的產生,究其原因在於,無論賣方還是買方,都無法達成交易,所以形成了僵持。拿“賣一”掛單來說,如果此時有人掛出不小於20.80元的買單,雙方將迅速達成交易,以20.80成交。這裡,“買一” 表示市場中當前最高的買價;“賣一” 表示市場中當前最低的賣價。

以此類推。所以,賣方五檔價一定比買方五檔價高,這是由市場決定的。下圖是萬科A的買賣五檔例子:

股價漲跌背後的激情對峙

股價的漲跌(或稱震盪),本質是市場供需現狀的反應。當供大於求時,

供給過剩,股價下跌;當供小於求時,供給不足,股價上漲。結合買賣五檔來說,股票現價是20.79元,買方賣方形成僵持。當市場普遍看多時,投資者買入意願上漲,導致的結果就是有人打破僵持,抬高買價“入貨”,這時會產生許多20.80的買方手,迅速“吃光”賣一的賣方手。

於是奇妙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由於賣一的單數消失,使得賣二升至賣一的位置,此時賣一變為了20.81,買一變為了20.80,形成新的僵持。

當市場看多願望強烈時,會很快打破這種脆弱的僵持,繼續“吃光”新的“賣一”,就這樣,股票的交易價不斷刷新上漲,也就是股價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