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我在現場:為時代呐喊 為科學代言

每年的早春三月,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上,5000余名代表委員共聚北京,圍繞著這個國家未來的方方面面,共商國是、履職盡責。

那些平日裡埋頭科研的科技界代表委員——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們也在此吹響了“集結號”,

從自身專業出發,把握時代脈搏,聚焦社會熱點,反映基層聲音,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焦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科學家的聲音在兩會的各個角落不斷凸顯。

2017年3月9日,江蘇代表團小組會結束後,一些代表仍沒有離去,

而是圍著一位代表爭相提問,有問霧霾對健康影響的,有問我國肺移植情況的,有問腦死亡立法的……其中一位代表還熱情地給我介紹起來:“他很厲害的,到北京開會,沒進會場,先進手術室。”

原來,他叫陳靜瑜,是我國著名的肺移植專家。見縫插針,我也向這位“傳奇”代表拋出了幾個問題。

“我是來人大履職的,完全沒想到會做這個肺移植手術。”陳靜瑜說,“這中間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助力不少,

而它正是我兩年前在兩會上提出的建議。”說到這兒,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建立後,我國肺源的利用率從5%增加到10%,為更多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接下來腦死亡立法也是必然趨勢,去年和今年連續兩次我在兩會上建議加快腦死亡立法。今年是履職的最後一年,我希望能再推動一些實際的進步。”那一刻,我從他的眼神裡看到了為生命呐喊的那份執著。

2017年兩會期間,陳靜瑜抽空做了3台肺移植手術。可以想像,他的“兩會時間”需要以分秒來計算。

其實,科技界代表的兩會日程都是相當忙的。既然是代表,就要履職,開會、投票,一個也不能少。在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會議室裡,我耳聞了科技界代表審議討論時的暢所欲言;而在會外,我也目睹了他們看文獻、改論文、作科普,履行科學家的職責。

這一切,只為了不負人民所托。

促成核技術中心成立

在2017年兩會接近尾聲之際,一則名為《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的微信文章,在朋友圈裡引起了軒然大波。

3月12日傍晚,吉林代表團的團組會議已經結束,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家騏收拾起自己的會議材料,

準備去用餐。

我快步追了上去,在電梯門口攔住了他:“王院士,我們聊聊吧。”

王家騏解釋,會議已經結束,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忙。

“我是想跟您聊聊中科院科研人員逃離北京的事。”

老先生停下了腳步:“走,我們到會議室說。”

我們聊了很久,幾乎錯過了晚飯的時間。他詳細地詢問了那篇文章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狀況,並結合自己青年時代求學、工作的親身經歷,提供了很多非常實在的建議。他呼籲公眾不必對正常的人才流動過度解讀,要留給人才選擇的自由;也勉勵當下青年科技人員,不論選擇去哪裡,都要走好自己人生的長征路。

說實話,在此之前,我沒有想過王家騏會這麼痛快地接受採訪;也沒有想過,已經是院士的他,對一個完全不認識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吐槽”,會如此關心。

這讓我想起幾天前,61名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在“院士承諾書”上鄭重簽字的場面。從兩會上的促膝長談,到新院士的錚錚誓言,這一幕幕,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中科院院士舉賢薦能、提攜後進的優良傳統,一直在“科學大院”裡薪火相傳著。

年終手記:使命、擔當 、引領

作為科技界的代言人,科學家代表委員們就像是一面鏡子,集中反映著整個科技界的使命與擔當。

當下正是科學研究和科技進步的大好機遇,各國都在搶佔前沿先機,每個科技工作者都需要將各自正在進行的工作做到最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更加緊迫。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實現高品質就業,這些都迫切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強大支撐,都是科技界肩負的責任與擔當。

國家和社會發展對科技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工作者們被寄予了更加深切的期望。2017年兩會上,李克強在陝西代表團與科學家代表對話時就表示,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良策,“誰攻克,重獎誰”。無獨有偶,2017年6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講座,特意邀請了白春禮、潘雲鶴、潘建偉、周琪4位院士分別圍繞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總體態勢、人工智慧、量子科學和基因編輯作專題講解。

今天的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生逢其時,今天的中國科學家,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具備實踐自己家國情懷的條件。

面向未來,使命日益清晰,挑戰與日俱增,道路就在腳下。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當科技創新已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使命,科技界責無旁貸。國家和人民正期待著更多科學家勇於擔當,開啟新時代的新征程,出思想、出成果,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他呼籲公眾不必對正常的人才流動過度解讀,要留給人才選擇的自由;也勉勵當下青年科技人員,不論選擇去哪裡,都要走好自己人生的長征路。

說實話,在此之前,我沒有想過王家騏會這麼痛快地接受採訪;也沒有想過,已經是院士的他,對一個完全不認識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吐槽”,會如此關心。

這讓我想起幾天前,61名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在“院士承諾書”上鄭重簽字的場面。從兩會上的促膝長談,到新院士的錚錚誓言,這一幕幕,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中科院院士舉賢薦能、提攜後進的優良傳統,一直在“科學大院”裡薪火相傳著。

年終手記:使命、擔當 、引領

作為科技界的代言人,科學家代表委員們就像是一面鏡子,集中反映著整個科技界的使命與擔當。

當下正是科學研究和科技進步的大好機遇,各國都在搶佔前沿先機,每個科技工作者都需要將各自正在進行的工作做到最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更加緊迫。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實現高品質就業,這些都迫切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強大支撐,都是科技界肩負的責任與擔當。

國家和社會發展對科技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工作者們被寄予了更加深切的期望。2017年兩會上,李克強在陝西代表團與科學家代表對話時就表示,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良策,“誰攻克,重獎誰”。無獨有偶,2017年6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講座,特意邀請了白春禮、潘雲鶴、潘建偉、周琪4位院士分別圍繞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總體態勢、人工智慧、量子科學和基因編輯作專題講解。

今天的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生逢其時,今天的中國科學家,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具備實踐自己家國情懷的條件。

面向未來,使命日益清晰,挑戰與日俱增,道路就在腳下。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當科技創新已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使命,科技界責無旁貸。國家和人民正期待著更多科學家勇於擔當,開啟新時代的新征程,出思想、出成果,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