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我在現場:“一帶一路” 這邊風景獨好

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2017年,萬物並秀的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吸引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各界嘉賓齊聚北京,奏響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合唱”。這首歌裡,有來自科技界的強勁聲音。

例行訪問的意外之舉

講述人:本報記者 秦志偉

本報記者秦志偉在新疆伊犁牧區。

因工作原因,每年我都會多次前往新疆採訪調研。一片片雪白的棉花、一望無際的草原、成雙結對的羊群馬群令人印象深刻。

新疆是我國棉花生產的優勢區,

其種植面積占全國60%左右。更值得關注的是,這裡是我國面向中亞的橋頭堡,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因新疆與中亞各國在民族、文化、風俗和消費習慣上有明顯的相似性,這幾年新疆與中亞各國的合作交流步伐也在明顯加快。

其中,令我印象頗深的是陸宴輝提到的一個故事。他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援疆專家,目前擔任新疆農業科學院院長助理,主要從事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研究。

今年9月中旬,烏茲別克斯坦農業部副部長塔沙耶夫訪華,途經新疆時提出了順便前往新疆農科院考察的要求。農科院方面認為這只是例行訪問,做禮儀性接待即可,但接下來的事讓陸宴輝很意外。雙方經過交流達成很多共識,當場簽署了很多合作協定,其中包括棉花綠色防控技術的合作,而簽署協定並不在外方的排程中。

其實,在塔沙耶夫考察新疆農科院之前的8月中旬,

陸宴輝等相關專家已考察過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並為當地棉花病蟲害防控提出過建議。

陸宴輝告訴我,近年來他明顯感覺到,自從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新疆與中亞各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多了,比如在病蟲害資源分享、資訊交流、人才培訓等很多方面。實際上,新疆與中亞各國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方面有較強的互補性,

具有同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地緣優勢。他也相信,未來彼此合作的潛力和空間依然很大。

在巴西建天氣實驗室

講述人: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辦公室主任 劉正寬

劉正寬在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外留影。

如何認知日地空間、預防或減少災害性空間天氣對人類影響,是人類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學問題。基於中國子午工程,中國科學家創造性 地提出構築空間天氣監測子午圈,像天氣預報一樣預報空間天氣。

中國與巴西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東西和南北半球對稱共軛的優勢,對空間天氣晨夕監測和對比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巴西共建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成為構築子午圈框架的第一步。

美麗巴西,狂熱桑巴,眾神眷顧的天堂背後卻是黃熱病毒和寨卡病毒蔓延、貧富差距大、犯罪率居高、社會治安很差。今年6月的一天,我們的雷射雷達系統建設團隊經歷24小時航程,跨越半個地球抵達巴西,來不及倒時差就開始投入工作。因為水土不服、蚊子叮咬,好幾位同事都感冒發燒,再加上夜間調試,大家相繼病倒,集體輪流到醫院打點滴。

在雷射雷達系統1米光學接收望遠鏡安裝調試時,搬運機械沒能及時到位,又突遇暴雨。為了保護望遠鏡不受雨水侵蝕,大家赤手將重達1噸多的望遠鏡鏡片移到安全位置。

很多次,巴西人向我們豎起了大拇指,他們真正見識了中國人的毅力、決心和效率。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攻克難關,我們摸索出了一條海外科研機構建設的創新之路,為我國全面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支撐服務。中國科學家研製的鈉鉀雙波長同時探測雷射雷達系統也已在巴西上空綻放異彩,獲取到我國在南美地區自主監測的第一手空間環境監測資料。

打通“一帶一路”出口

講述人: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湯華

“你如果不好好讀書,就會像他們那樣整天在泥水裡泡著,一輩子沒出息。”順著聲音的方向,我抬起頭,目光恰好與望過來的母子倆相遇。那是幾年前的一個雨天,我和團隊成員正在亞洲最大鋼箱梁懸索橋——雲南龍江特大橋重力錨基坑開挖現場進行現場原位試驗。當時所有人渾身上下都是泥,頭髮亂蓬蓬,摻雜著已經乾枯的泥土,難免給人以辛苦、邋遢的感覺。

最近,這個情景又從我的記憶裡浮現出來。就在幾天前,我和龍江特大橋設計單位的一位元負責人再次相遇了。回憶起當年那一幕,他用力地拍著我的肩膀連聲道謝。

這份感謝也源於那年。有天晚上,我突然接到這位元負責人的電話。原來大橋騰沖岸重力錨基坑存在較軟弱土層,可能無法滿足設計要求,亟待通過現場原位試驗驗證基底承載力和摩阻力。“時間非常緊,我們找不到合適的人,你們武漢岩土所能不能救個急?”

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項任務,因為重力錨是整個懸索橋可靠性的保障,而龍江特大橋又是昆明至緬甸、印度國際大通道及亞洲公路網的重點控制性工程,可謂“一帶一路”的出口。

3天之內,試驗人員、大型設備全部到達距離武漢2200公里外的工程現場,接下來就是28天24小時輪班倒的試驗工作。

我至今還記得我與那對母子目光相遇時的感受。作為一名岩土人,我們不僅要有智慧的頭腦、豐富的工程經驗,還要有見山爬山、見洞鑽洞、風餐露宿的奉獻精神。這是我們的前輩留下的傳統,也是當代岩土人該有的品質。

時間證明,付出都是值得的。經過認真周密的現場原位試驗,我們證明了各項參數滿足設計要求,無需額外進行基底加固,極大節約了工期和造價。2016年5月1日,雲南龍江特大橋正式通車,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緬甸、印度、孟加拉的區域經濟文化交流之路開通了。

年終手記

聚力鋪開“科技絲路”

“一帶一路”是一條科技創新之路,正因如此,我國正在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以加強與沿線各國的創新合作。作為科技國家隊,中國科學院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承擔著使命與職責。

目前,中科院主導的“發展中國家科技人才培養計畫”正在為我國積累一批優秀的發展中國家青年科技人才資源。預計到2020年,中科院在讀CAS-TWAS院長獎學金生規模超過800人,累計資助獎學金生超過1500人,向發展中國家輸送優秀博士畢業生超過700人。

中科院主導的“海外科教基地建設計畫”,正在結合我國科技發展內生需求、發展中國家科學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建成9個海外科教機構,並使其成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科技合作開放基地。

中科院主導的“CAS-TWAS卓越中心支持計畫”,擇優支持若干依託中科院建立的CAS-TWAS卓越中心,在發展中國家共同關注的領域建起一批多邊科技合作平臺,舉辦了一批國際品牌會議,也完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專業諮詢報告。

在眾多計畫之外,還有數不清的科研人員奮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用智慧築起“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也有不少一線記者奮鬥在“一帶一路”,用足跡和筆觸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講好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正閃耀著科技之光;“一帶一路”裡的世界,正迸發出創新之力。

《中國科學報》 (2017-12-25 第1版 要聞)

美麗巴西,狂熱桑巴,眾神眷顧的天堂背後卻是黃熱病毒和寨卡病毒蔓延、貧富差距大、犯罪率居高、社會治安很差。今年6月的一天,我們的雷射雷達系統建設團隊經歷24小時航程,跨越半個地球抵達巴西,來不及倒時差就開始投入工作。因為水土不服、蚊子叮咬,好幾位同事都感冒發燒,再加上夜間調試,大家相繼病倒,集體輪流到醫院打點滴。

在雷射雷達系統1米光學接收望遠鏡安裝調試時,搬運機械沒能及時到位,又突遇暴雨。為了保護望遠鏡不受雨水侵蝕,大家赤手將重達1噸多的望遠鏡鏡片移到安全位置。

很多次,巴西人向我們豎起了大拇指,他們真正見識了中國人的毅力、決心和效率。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攻克難關,我們摸索出了一條海外科研機構建設的創新之路,為我國全面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支撐服務。中國科學家研製的鈉鉀雙波長同時探測雷射雷達系統也已在巴西上空綻放異彩,獲取到我國在南美地區自主監測的第一手空間環境監測資料。

打通“一帶一路”出口

講述人: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湯華

“你如果不好好讀書,就會像他們那樣整天在泥水裡泡著,一輩子沒出息。”順著聲音的方向,我抬起頭,目光恰好與望過來的母子倆相遇。那是幾年前的一個雨天,我和團隊成員正在亞洲最大鋼箱梁懸索橋——雲南龍江特大橋重力錨基坑開挖現場進行現場原位試驗。當時所有人渾身上下都是泥,頭髮亂蓬蓬,摻雜著已經乾枯的泥土,難免給人以辛苦、邋遢的感覺。

最近,這個情景又從我的記憶裡浮現出來。就在幾天前,我和龍江特大橋設計單位的一位元負責人再次相遇了。回憶起當年那一幕,他用力地拍著我的肩膀連聲道謝。

這份感謝也源於那年。有天晚上,我突然接到這位元負責人的電話。原來大橋騰沖岸重力錨基坑存在較軟弱土層,可能無法滿足設計要求,亟待通過現場原位試驗驗證基底承載力和摩阻力。“時間非常緊,我們找不到合適的人,你們武漢岩土所能不能救個急?”

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項任務,因為重力錨是整個懸索橋可靠性的保障,而龍江特大橋又是昆明至緬甸、印度國際大通道及亞洲公路網的重點控制性工程,可謂“一帶一路”的出口。

3天之內,試驗人員、大型設備全部到達距離武漢2200公里外的工程現場,接下來就是28天24小時輪班倒的試驗工作。

我至今還記得我與那對母子目光相遇時的感受。作為一名岩土人,我們不僅要有智慧的頭腦、豐富的工程經驗,還要有見山爬山、見洞鑽洞、風餐露宿的奉獻精神。這是我們的前輩留下的傳統,也是當代岩土人該有的品質。

時間證明,付出都是值得的。經過認真周密的現場原位試驗,我們證明了各項參數滿足設計要求,無需額外進行基底加固,極大節約了工期和造價。2016年5月1日,雲南龍江特大橋正式通車,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緬甸、印度、孟加拉的區域經濟文化交流之路開通了。

年終手記

聚力鋪開“科技絲路”

“一帶一路”是一條科技創新之路,正因如此,我國正在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以加強與沿線各國的創新合作。作為科技國家隊,中國科學院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承擔著使命與職責。

目前,中科院主導的“發展中國家科技人才培養計畫”正在為我國積累一批優秀的發展中國家青年科技人才資源。預計到2020年,中科院在讀CAS-TWAS院長獎學金生規模超過800人,累計資助獎學金生超過1500人,向發展中國家輸送優秀博士畢業生超過700人。

中科院主導的“海外科教基地建設計畫”,正在結合我國科技發展內生需求、發展中國家科學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建成9個海外科教機構,並使其成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科技合作開放基地。

中科院主導的“CAS-TWAS卓越中心支持計畫”,擇優支持若干依託中科院建立的CAS-TWAS卓越中心,在發展中國家共同關注的領域建起一批多邊科技合作平臺,舉辦了一批國際品牌會議,也完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專業諮詢報告。

在眾多計畫之外,還有數不清的科研人員奮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用智慧築起“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也有不少一線記者奮鬥在“一帶一路”,用足跡和筆觸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講好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正閃耀著科技之光;“一帶一路”裡的世界,正迸發出創新之力。

《中國科學報》 (2017-12-25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