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賈永紅《我在鄉下的日子》

我在鄉下的日子

文|賈永紅

昨晚用餐時,邱建民一句話勾起了大家的話題。

他說,時間真快,一下子就到了深秋,再過段時間得燒鍋爐了。於是,大家都在言談中,有了梳理過去的想法。

應是早春二月下旬來到喀什噶爾的,臨從烏魯木齊出發時,想到一年時間都會呆在喀什噶爾,為了方便生活和工作,該帶的或不該帶的,都是打了偌大的行李包上路。像一尾魚,逆著春天的方向,向南——目的地在喀什葛爾的疏附薩依巴格曲雲其村出發。

臨行前,聽去年駐村的朋友講,喀什日暖,距太陽近,所以夏日似火;又說,喀什在塔克拉瑪幹大漠邊緣,風來得最勤,尤其是二到五月份沙塵暴頻來騷擾,那風厲害起來真能吹軟人的骨頭。

最美的時候就是秋天了,不冷亦不熱,如果每個日子裡有陽光,它照在你的身上,就能讓人眯起眼睛想打盹,坐在樹蔭下望遠天湛藍,白雲悠悠,不想歸去。

但很多時候,人想不如天算,事情往往出乎意料。

昨日,原本風和日麗,感覺得要褪去外衣穿短袖了,剛返回我們小院,突然大風起兮雲飛揚,一見此狀,就在房子呆著,這麼想著,身子才挨在床鋪,就聽院子裡有人喊叫,說是前院要開會,讓我帶上相機去拍照。當下,一骨碌翻身下床快步出門,而室外又是陽光燦爛,村民早已集中到會場了,支部書記已經站在那兒宣講,麥克風絲絲拉拉地摻和在他的聲音裡。莫約半小時,

又是黑雲壓頂,風也趁勢刮來,淩厲得不亞於刀子。把人臉刮得生疼,衣服和頭髮被吹得肆意飛。

怎麼形容呢?

我就覺得那風,賊似的,不知從何處突然就冒出來了,得空就想從人懷裡掏一把熱氣。如此這般,風在我們的前後院子裡轉了差不多個把小時,中間也許是轉累了,稍稍休息了一下,或許是想偷懶,卻被風王發現了?風王就扯開嗓子大罵,於是群風又更猛烈地吹了起來,

而且裹挾著雨,劈劈啪啪,把路邊那些不甚壯的樹竟連根折斷了。甚至仍覺得不過癮,就把公路上那些闌珊都掀翻了,電線也被揪了下來。

雨打在窗戶上,雨也敲打杏樹桃樹蘋果樹,那些尚未成熟的蘋果似乎被驚落了。雨落在周遭,雨讓曲雲其顯得空濛,也讓村莊凜涼,絲絲地從門縫滲入房間,讓我有了想鑽進被窩裡的想法。這場風雨一直到夜幕完全降臨。等到了翌日天亮,

鄧康處指著後院鍋爐房,鍋爐房的屋頂早不知被大風裹挾到了何處。

由此聯想,該不會是塔克拉瑪幹大漠的朔風,是要給我們來個下馬威麼?

也或許是在提醒,季節的考驗還在後面?我心想:那就來吧!我倒想領教領教南疆的寒冬。

還在最熱的伏天,總想來時那位朋友的話,卻沒有感覺到夏日多麼的“火”,中午小憩,還得搭著毛巾被。曲雲其的夏,覺得除了伏天有那麼幾天的溫度,幾乎沒怎麼讓人不適。一天,建平來,我去接他,進我房間覺得蠻好,又驚又喜,又是說笑。他說我跟他想像的有些距離,以為我會曬得像黑炭,以為我狀態不會很好,我除了“三高”,還有一些零碎的毛病,年前他曾建議我給領導說說,身體不好能否不去?我說去南疆能和維吾爾族老鄉住在一個村子裡,對我來說是千載難逢之事。我怎麼會眼睜睜地把這麼好的機會放棄呢?

現在,他看到了我的精氣神,服了。建平是我的一個忘年交朋友,我們同一個屬相,他正在把新疆三寶之一的昆侖雪菊向新疆以外的地方推銷。也是致力於本地特色作物走出去的工程,于新疆民眾來說都是一個令人稱讚的事業。

人呢,說到底,有智慧的真不多。譬如雪菊,咱們新疆三大寶之一啊!它生長在昆侖山,屬於和田的寶貝啊!可惜新疆沒有保護地產屬地的意識,反正資源分享嘛,終有那麼一天,雪菊突然被外界發現,市場價位已經比肩雲南的普洱和湖南安化的黑茶了,於是各地都做這個事兒,有利可圖啊!阿克蘇種、烏魯木齊種、奇台種、甚至連吐魯番也種了,弄得滿街推推車上都是雪菊,悲哀的是他們違背了雪菊生長的必要環境,只有在海拔接近三千米的地方,才能種出那種于人身健康有利的寶貝來。一時,新疆遍地雪菊花,害得花農賠了人力和財力,還影響了真正的昆侖雪菊聲譽,最後落得一個空歡喜!

可是怪誰呢?明知道一窩蜂會害了自己,可曾看到誰來制止這種跟風現象呢?這些地方只知道種了能來錢,卻不明白違背自然和客觀,不明白握在手裡的自主優勢和幸福,而任意地任性或憑空想像,稍微一個不周全,就錯失而逝。可謂之地道的糊塗蟲。扯遠了,不說也罷!

可喜的,我等很快地就和曲雲其溶為一起,適應了村莊的生活。自己種地,伺弄菜園,可以做飯,做家務,去菜園子鋤地、間苗、拔草、搭架,然後看著它們破土、出苗、經風、見雨、茁壯地成長了。

每天熱依汗古麗做飯,我們去菜園子拔菜,番茄、辣椒、洋蔥和大蔥那是必須的,反正園子裡都是菜,無非多跑幾趟,再扭幾個茄子或摘一把豆角的事兒。拿回來再摘去不好或不適用的部分,只等熱伊汗古麗叮鈴噹啷的鍋碗瓢盆交響曲。末了,就聽吱呀一聲門響,師傅會站在過道高喊“他馬克也曼”,大傢伙就會蜂擁而至,如果你想問熱依汗古麗做什麼好吃的?熱依汗古麗一準兒會告訴你——坡咯(抓飯)、或朗曼(拉麵)、或瑪那塔(包子)、或卡瓦普(烤肉)。這些都是維吾爾人(也不只維吾爾人甚至是整個新疆)的常見飲食種類。等你吃完了,要走了,熱依汗古麗會笑對大家說“好西、好西”(再見之意)!

常見我的窗臺、電腦桌、地上投射進一大捆陽光,明媚的、晶亮的,像一池塘水波光粼粼。還會有窗前杏樹的影子也鑽進來,在牆壁上婆娑。在陽光和樹影裡穿梭。掃地,拖地,抹桌子,敲電腦。我現在缺少耐力,敲上個把小時就得站起來轉轉,或者把一些零碎歸置整齊。發呆的時候,會看窗外潑進來的光影,會猜想它們進來要幹麼事?是想和我聊天兒嗎?對不起!我可沒有工夫和你閒聊呢!

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收拾房間,它是個人生活的空間,我喜歡把它弄成自己滿意的樣子。儘管住在鄉下沒人來看,也不需要裝潢,簡簡單單,清潔明亮就好。除此,就是倒騰書櫃,書櫃雖然簡陋,又是開放式,但我喜歡。人這一輩子,除了工作,其他,真沒必要去迎合世俗。凡事儘量從心出發,做到讓自己歡喜。

菜地裡的草老是瘋長。這讓我有點納悶,草不需要人伺候,卻比菜長得歡實,我們肯定不能容忍它在地裡無拘無束,只要影響到菜的生長空間,我們就會毫不留情地將它們清除出去,但即便是這樣,草依然不屈不撓,讓人想起那句詩“野花燒不盡”的倔強。野草不僅難以除盡,而且種類眾多,諸如水薭草,蓼草,抓地秧,灰菜,莧菜,堿草,刺菜,也弄不清它們個個都打哪兒來?只要遇有雨或者澆過地,居然立馬在此落地生根,“嘭嘭嘭”長得飛快。每次遇到此況,努爾就下令給王騫和小艾把它們毫不留情地滅了!

不過,拔草是需要細心的,也需要有追求完美的人來完成,粗枝大葉不行,可能會連草夾帶菜一起拔了!沒有耐心也不行,沒耐心就會拔不乾淨。這必須持有一顆不急不躁、耐心細緻的心。須是要眼觀六路,認真地、把邊邊角角,即使籬笆空裡都能做到眼到手到。就那麼拔,就那麼想讓園子看起來花好月圓。

一茬,兩茬,三茬。一夏,不知拔了幾茬草了?

我是記不清了。

草雖然厲害,見著風雨就長,但小王和小艾也不賴,追窮寇似的攆著除草。

我也拔過草,有時不注意,把藏在草叢裡的毛毛蟲捏死了,手裡會沾滿它的血液,粘粘的,弄得心裡不舒服。不管怎麼說,毛毛蟲或灰線蟲都是世上最小的生命,由於我的不小心,竟要了它們的唧唧小命,想起來都會歉疚。有時想,假若沒捏死它們,老天就會叫它們生死輪回。

拔草拔得累了,就停下來摘柿子吃。大太陽毒辣辣地照著,汗珠子滴答滴答,口渴呀。要不,站到陰涼裡吹吹風。

出世的心,咱入世地活。想想鄉下的日子,其實也滿滋潤,不然,日子無聲無息,一潭死水似的不說,還把自己活成一個毫無趣味的人,那才叫乏味!

這麼來看,多少也可以算作一種收穫罷!

非常欽佩維吾爾族老鄉對花事兒上心。最初不解,再細想,這也是好事!

依老鄉的意思,莊稼地裡如有花兒,莊稼就會快樂地成長。我把它上升到一種理論——“莊稼快樂成長法”。之後,我們自己前後院種的菜地,除了木槿花,還有了月季和格桑花、迎春花兒。老鄉是怎麼說的?他們說,這個樣子嘛!亞克西。

種菜也是一門藝術,挖地,平地,打更,施肥,下種,澆水。相當於佈局、潑墨,然後,看它們長。欣賞自己的傑作。過不了多久,豇豆就長出蔓,搭好架子它就乘勢而上,然後一根根垂掛下來,掐了後還會接著長,若想制止它,只好把尖掐斷。在窗戶太置一株綠蘿,也會拖拖掛掛,長啊長啊,也歡實得及地。吸毒草剪過,能發達成壯闊,碧綠的,蓬蓬勃勃地垂著,雖說只是個綠,但嫩嫩的綠,頗能養眼。現在,我們滿院皆綠,也有月季的紅,且紅得像個忍不住的笑容。月月都按時綻放開。以前不是多麼喜歡,如今我居然喜歡上了這花。

最開心的是有時間看書了,之前,書買了很多,都擺在書架,不是不喜歡看,而是沒時間看。再說,身居都市,緊張的生活節奏,多少會心生浮躁,哪能靜靜地讀上一兩本書呢?現在,重新再捧上喜歡的小說或散文,心裡那個歡暢,真是難以言喻。

以前在校園,曾看見人一摞一摞地讀書,很是敬佩,畢竟是一種精神享受。我過去在軍中做文字編輯,也強迫自己去圖書館借書看,漸漸有了書癮。再說,我也沒辦法不生癮啊!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不能不使我為其廢體忘食。倘若那天真的沒有書看,我就會覺得少了什麼似的,真擔心就會出現象蔣子龍先生說的那樣“精神失去了陽光,思想無法傳播,知識不能保存,語言失去意義,人們的生活殘缺不全,生命將變得無法忍受……”如是這樣,那可就慘了。

我看書沒有什麼目的,不存在功利問題,一如陶淵明,只要是我認為的好書,就“不求甚解,每有含意,便欣然忘食。”僅此而已。至於書中有否“顏如玉”“黃金屋”,我是不在乎的。想都不會去想,那有什麼意思呢?

董橋說:“人對書真會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有點像。字典之類的參考書是妻子,常在身邊為宜,但是翻了一輩子未必可以爛熟。詩詞小說只當是可以迷人的豔遇,事後追憶起來總是甜的。又長又深的學術著作是中年女人,非打點十二分精神不足一深解;有的當然還有點風韻,最要命的是後頭還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甘休!至於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都是現買現賣,不外是青樓的女子,親熱一下子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真是“領異標新”的比喻。

對我而言,畢竟不像過去了,就我來說,一本書,不上心的話,翻很多天翻不完,有的甚至翻到某一頁就再不翻了。

不愛勉強自己,隨心隨性。覺得讀書不涉及肚皮生死,不想拼命就不拼命。人生這條路上,我讓自己像個撒韁而行的騎者,想看花看花,想吹風吹風。發呆,閑看,做白日夢。

還喜歡文字麼?當然喜歡。而且,我知道,喜歡得比以往還要厚實,在心底很深切的地方喜歡著。很多時候,撫摸著這喜歡,就像摸到我的一部分生命。

似乎眼珠子晶亮了一些,開始閒不住,心裡有了個目標,這應感謝《大視野》編輯孫瑾,讓我像個衣襟掖到腰裡的捕快,走村入戶,在莊稼人莊稼地莊稼戶裡轉悠的多了,這瞅瞅那望望。瞅瞅望望之餘,心裡有了太多的感慨。就覺得人來這世上,所有的遇見和途經都有因由,所以要感激駐村生活,感激曲雲其父老鄉親。

一條渠水,流淌在曲雲其村邊,它有著很多的出口。有水,就能融匯貫通。過去有一種比喻,把老百姓比作水,我們來到曲雲其村,實際上是要把自己置身這樣的河流裡。讓自己成為一尾魚,魚兒得水,才可以自由自在。

總的說來,至目前,大家都平安無事,微風吹拂。最值得一提的事,這一年下來,人心敞亮了許多,感觸也謂之良多。我相信,屬於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收穫也會愈來愈多。

作者簡介:賈永紅,作家。曾用筆名:西貝,雨虹,東方虹;網名:原應有歎。丹鳳人,現居新疆。著有中篇小說《青天作補》《迪化謀殺志》;長篇小說《草莽英雄》《悠悠陽關道》;長篇紀實文學《農民機場備忘錄》;隨筆散文集《流年碎影》;報告文學《足跡》;出版畫冊1卷;編著《西部童話》(叢書10卷)《馬經濟與馬文化》《中國大漠青歌詩歌散文精選》等各種文學作品十餘部。詩作、散文、小說均榮獲過國家級最高獎項;獲省級以上各種徵文獎項約20餘個,1994年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曾連署給予獎勵;若干篇作品被軍內外有關部門編入十余種文集。

幾乎沒怎麼讓人不適。一天,建平來,我去接他,進我房間覺得蠻好,又驚又喜,又是說笑。他說我跟他想像的有些距離,以為我會曬得像黑炭,以為我狀態不會很好,我除了“三高”,還有一些零碎的毛病,年前他曾建議我給領導說說,身體不好能否不去?我說去南疆能和維吾爾族老鄉住在一個村子裡,對我來說是千載難逢之事。我怎麼會眼睜睜地把這麼好的機會放棄呢?

現在,他看到了我的精氣神,服了。建平是我的一個忘年交朋友,我們同一個屬相,他正在把新疆三寶之一的昆侖雪菊向新疆以外的地方推銷。也是致力於本地特色作物走出去的工程,于新疆民眾來說都是一個令人稱讚的事業。

人呢,說到底,有智慧的真不多。譬如雪菊,咱們新疆三大寶之一啊!它生長在昆侖山,屬於和田的寶貝啊!可惜新疆沒有保護地產屬地的意識,反正資源分享嘛,終有那麼一天,雪菊突然被外界發現,市場價位已經比肩雲南的普洱和湖南安化的黑茶了,於是各地都做這個事兒,有利可圖啊!阿克蘇種、烏魯木齊種、奇台種、甚至連吐魯番也種了,弄得滿街推推車上都是雪菊,悲哀的是他們違背了雪菊生長的必要環境,只有在海拔接近三千米的地方,才能種出那種于人身健康有利的寶貝來。一時,新疆遍地雪菊花,害得花農賠了人力和財力,還影響了真正的昆侖雪菊聲譽,最後落得一個空歡喜!

可是怪誰呢?明知道一窩蜂會害了自己,可曾看到誰來制止這種跟風現象呢?這些地方只知道種了能來錢,卻不明白違背自然和客觀,不明白握在手裡的自主優勢和幸福,而任意地任性或憑空想像,稍微一個不周全,就錯失而逝。可謂之地道的糊塗蟲。扯遠了,不說也罷!

可喜的,我等很快地就和曲雲其溶為一起,適應了村莊的生活。自己種地,伺弄菜園,可以做飯,做家務,去菜園子鋤地、間苗、拔草、搭架,然後看著它們破土、出苗、經風、見雨、茁壯地成長了。

每天熱依汗古麗做飯,我們去菜園子拔菜,番茄、辣椒、洋蔥和大蔥那是必須的,反正園子裡都是菜,無非多跑幾趟,再扭幾個茄子或摘一把豆角的事兒。拿回來再摘去不好或不適用的部分,只等熱伊汗古麗叮鈴噹啷的鍋碗瓢盆交響曲。末了,就聽吱呀一聲門響,師傅會站在過道高喊“他馬克也曼”,大傢伙就會蜂擁而至,如果你想問熱依汗古麗做什麼好吃的?熱依汗古麗一準兒會告訴你——坡咯(抓飯)、或朗曼(拉麵)、或瑪那塔(包子)、或卡瓦普(烤肉)。這些都是維吾爾人(也不只維吾爾人甚至是整個新疆)的常見飲食種類。等你吃完了,要走了,熱依汗古麗會笑對大家說“好西、好西”(再見之意)!

常見我的窗臺、電腦桌、地上投射進一大捆陽光,明媚的、晶亮的,像一池塘水波光粼粼。還會有窗前杏樹的影子也鑽進來,在牆壁上婆娑。在陽光和樹影裡穿梭。掃地,拖地,抹桌子,敲電腦。我現在缺少耐力,敲上個把小時就得站起來轉轉,或者把一些零碎歸置整齊。發呆的時候,會看窗外潑進來的光影,會猜想它們進來要幹麼事?是想和我聊天兒嗎?對不起!我可沒有工夫和你閒聊呢!

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收拾房間,它是個人生活的空間,我喜歡把它弄成自己滿意的樣子。儘管住在鄉下沒人來看,也不需要裝潢,簡簡單單,清潔明亮就好。除此,就是倒騰書櫃,書櫃雖然簡陋,又是開放式,但我喜歡。人這一輩子,除了工作,其他,真沒必要去迎合世俗。凡事儘量從心出發,做到讓自己歡喜。

菜地裡的草老是瘋長。這讓我有點納悶,草不需要人伺候,卻比菜長得歡實,我們肯定不能容忍它在地裡無拘無束,只要影響到菜的生長空間,我們就會毫不留情地將它們清除出去,但即便是這樣,草依然不屈不撓,讓人想起那句詩“野花燒不盡”的倔強。野草不僅難以除盡,而且種類眾多,諸如水薭草,蓼草,抓地秧,灰菜,莧菜,堿草,刺菜,也弄不清它們個個都打哪兒來?只要遇有雨或者澆過地,居然立馬在此落地生根,“嘭嘭嘭”長得飛快。每次遇到此況,努爾就下令給王騫和小艾把它們毫不留情地滅了!

不過,拔草是需要細心的,也需要有追求完美的人來完成,粗枝大葉不行,可能會連草夾帶菜一起拔了!沒有耐心也不行,沒耐心就會拔不乾淨。這必須持有一顆不急不躁、耐心細緻的心。須是要眼觀六路,認真地、把邊邊角角,即使籬笆空裡都能做到眼到手到。就那麼拔,就那麼想讓園子看起來花好月圓。

一茬,兩茬,三茬。一夏,不知拔了幾茬草了?

我是記不清了。

草雖然厲害,見著風雨就長,但小王和小艾也不賴,追窮寇似的攆著除草。

我也拔過草,有時不注意,把藏在草叢裡的毛毛蟲捏死了,手裡會沾滿它的血液,粘粘的,弄得心裡不舒服。不管怎麼說,毛毛蟲或灰線蟲都是世上最小的生命,由於我的不小心,竟要了它們的唧唧小命,想起來都會歉疚。有時想,假若沒捏死它們,老天就會叫它們生死輪回。

拔草拔得累了,就停下來摘柿子吃。大太陽毒辣辣地照著,汗珠子滴答滴答,口渴呀。要不,站到陰涼裡吹吹風。

出世的心,咱入世地活。想想鄉下的日子,其實也滿滋潤,不然,日子無聲無息,一潭死水似的不說,還把自己活成一個毫無趣味的人,那才叫乏味!

這麼來看,多少也可以算作一種收穫罷!

非常欽佩維吾爾族老鄉對花事兒上心。最初不解,再細想,這也是好事!

依老鄉的意思,莊稼地裡如有花兒,莊稼就會快樂地成長。我把它上升到一種理論——“莊稼快樂成長法”。之後,我們自己前後院種的菜地,除了木槿花,還有了月季和格桑花、迎春花兒。老鄉是怎麼說的?他們說,這個樣子嘛!亞克西。

種菜也是一門藝術,挖地,平地,打更,施肥,下種,澆水。相當於佈局、潑墨,然後,看它們長。欣賞自己的傑作。過不了多久,豇豆就長出蔓,搭好架子它就乘勢而上,然後一根根垂掛下來,掐了後還會接著長,若想制止它,只好把尖掐斷。在窗戶太置一株綠蘿,也會拖拖掛掛,長啊長啊,也歡實得及地。吸毒草剪過,能發達成壯闊,碧綠的,蓬蓬勃勃地垂著,雖說只是個綠,但嫩嫩的綠,頗能養眼。現在,我們滿院皆綠,也有月季的紅,且紅得像個忍不住的笑容。月月都按時綻放開。以前不是多麼喜歡,如今我居然喜歡上了這花。

最開心的是有時間看書了,之前,書買了很多,都擺在書架,不是不喜歡看,而是沒時間看。再說,身居都市,緊張的生活節奏,多少會心生浮躁,哪能靜靜地讀上一兩本書呢?現在,重新再捧上喜歡的小說或散文,心裡那個歡暢,真是難以言喻。

以前在校園,曾看見人一摞一摞地讀書,很是敬佩,畢竟是一種精神享受。我過去在軍中做文字編輯,也強迫自己去圖書館借書看,漸漸有了書癮。再說,我也沒辦法不生癮啊!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不能不使我為其廢體忘食。倘若那天真的沒有書看,我就會覺得少了什麼似的,真擔心就會出現象蔣子龍先生說的那樣“精神失去了陽光,思想無法傳播,知識不能保存,語言失去意義,人們的生活殘缺不全,生命將變得無法忍受……”如是這樣,那可就慘了。

我看書沒有什麼目的,不存在功利問題,一如陶淵明,只要是我認為的好書,就“不求甚解,每有含意,便欣然忘食。”僅此而已。至於書中有否“顏如玉”“黃金屋”,我是不在乎的。想都不會去想,那有什麼意思呢?

董橋說:“人對書真會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有點像。字典之類的參考書是妻子,常在身邊為宜,但是翻了一輩子未必可以爛熟。詩詞小說只當是可以迷人的豔遇,事後追憶起來總是甜的。又長又深的學術著作是中年女人,非打點十二分精神不足一深解;有的當然還有點風韻,最要命的是後頭還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甘休!至於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都是現買現賣,不外是青樓的女子,親熱一下子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真是“領異標新”的比喻。

對我而言,畢竟不像過去了,就我來說,一本書,不上心的話,翻很多天翻不完,有的甚至翻到某一頁就再不翻了。

不愛勉強自己,隨心隨性。覺得讀書不涉及肚皮生死,不想拼命就不拼命。人生這條路上,我讓自己像個撒韁而行的騎者,想看花看花,想吹風吹風。發呆,閑看,做白日夢。

還喜歡文字麼?當然喜歡。而且,我知道,喜歡得比以往還要厚實,在心底很深切的地方喜歡著。很多時候,撫摸著這喜歡,就像摸到我的一部分生命。

似乎眼珠子晶亮了一些,開始閒不住,心裡有了個目標,這應感謝《大視野》編輯孫瑾,讓我像個衣襟掖到腰裡的捕快,走村入戶,在莊稼人莊稼地莊稼戶裡轉悠的多了,這瞅瞅那望望。瞅瞅望望之餘,心裡有了太多的感慨。就覺得人來這世上,所有的遇見和途經都有因由,所以要感激駐村生活,感激曲雲其父老鄉親。

一條渠水,流淌在曲雲其村邊,它有著很多的出口。有水,就能融匯貫通。過去有一種比喻,把老百姓比作水,我們來到曲雲其村,實際上是要把自己置身這樣的河流裡。讓自己成為一尾魚,魚兒得水,才可以自由自在。

總的說來,至目前,大家都平安無事,微風吹拂。最值得一提的事,這一年下來,人心敞亮了許多,感觸也謂之良多。我相信,屬於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收穫也會愈來愈多。

作者簡介:賈永紅,作家。曾用筆名:西貝,雨虹,東方虹;網名:原應有歎。丹鳳人,現居新疆。著有中篇小說《青天作補》《迪化謀殺志》;長篇小說《草莽英雄》《悠悠陽關道》;長篇紀實文學《農民機場備忘錄》;隨筆散文集《流年碎影》;報告文學《足跡》;出版畫冊1卷;編著《西部童話》(叢書10卷)《馬經濟與馬文化》《中國大漠青歌詩歌散文精選》等各種文學作品十餘部。詩作、散文、小說均榮獲過國家級最高獎項;獲省級以上各種徵文獎項約20餘個,1994年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曾連署給予獎勵;若干篇作品被軍內外有關部門編入十余種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