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歐洲觀察室|“16+1”合作遭歐盟質疑,當如何理解和面對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快速發展的投資與貿易,

引起了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盟的質疑。 新華社 圖

在上月剛剛結束的第六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簽署了40份新的合作檔。這令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對中東歐16國的全覆蓋。

12月18日,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高級別智庫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布達佩斯會晤後在“16+1合作”框架下舉辦的首個大型活動。會議吸引了包括來自中國及中東歐16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在內的近300人出席。

在開幕式上,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秘書長王超表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同中東歐16國貿易額達到49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4%,進出口均實現了增長。截至今年10月,中國企業在16國投資總額超過了90億美元,16國在中國投資超過了14.4億美元,匈塞鐵路等一批重大合作專案取得積極進展。

然而,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快速發展的投資與貿易,

引起了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盟的質疑,在18日的研討會上,這也成為了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討論的話題之一。從德國總理加布里爾的“16+1”合作分裂歐洲說法,到英國《金融時報》在上月領導人會晤期間出版的“中東歐合作令歐盟慌張”的特稿,對“16+1”的質疑聲音一直不絕於耳。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月出席第六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時有意反駁了這種質疑。

他表示,“16+1合作”快速發展關鍵在於踐行了“平等協商、互利互惠、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合作理念。“16+1合作”不是地緣政治工具,而是跨區域務實合作的“孵化器”,有利於促進中歐關係均衡發展。”

那麼,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歐盟對於“16+1”合作的質疑,又應該如何的更好地應對這種質疑呢?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據此採訪了國內外三位知名的學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歐洲學會會長周弘:用共贏化解歐洲的“勢力範圍”思維

從長期角度看,歐盟在冷戰之後一直是呈擴張的態勢。從原始成員國的六個到冷戰剛結束的二十五個,這種擴張表現出一種經濟的規律。從歷史上看,從煤鋼共同體開始在更大的範圍內實行市場化的機制改革,就使得它可以更加廣泛、有效地使用資源,所以它也需要更大的市場。而我們在講市場自由的時候,不是完全的自由,

每一個市場都有它自己的規則,在這點上,歐盟市場的規則和其他地區又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同其打交道時,就要去尋找這種市場經濟的共同點,並把其他不一致的內容通過談判磋商的手段來進行磨合和解決。

我們發展“一帶一路”也是為了讓中國的發展更加平衡,向外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讓中國東西部平衡的過程,所以其目標是使得更多的人受益於發展,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把更多的資源帶入整個的發展洪流中來。這樣也就能夠使得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都參與到發展的進程中來。

在中國看來,歐洲不僅是一帶一路的另一端,更是可以為整個一帶一路倡議注入知識、注入活力、注入資源的。當前,歐洲的一些人的確保持著傳統思維模式,認為這是一種“勢力範圍”的操作,而這並不是中國現在的思維方式。中國人講求共贏,這可能會使得雙方不會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能保證雙方都能是“贏的”。在這裡,就體現出了聯通與共同性來,也造就了一些新的規則與邏輯,而這個規則是和以往西方經濟學書本上的不同。所以應對起來需要我們繼續去說和做,通過實踐把“命運共同體”變成現實。事實上,矛盾無處不在。但中國一直是支持歐洲一體化的,我們和中東歐的合作不是撇開西方,撇開歐盟。

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大框架與背景還是中國和歐盟之間的合作。中國和中東歐合作就是把中國與歐盟合作中的各個具體框架充實起來。中東歐國家離我們更近,與我們普遍建交時間也更早,能實踐的應該就先去做實起來。所以說,理解是最重要的,誤解是要避免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與中東歐的合作也應納入西歐國家參與

實際上,無論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還是歐洲投資銀行,他們的貸款利率都比我們低一些,但是他們的問題在於貸款之前的審查存在歧視性安排,條件過多,過於政治化,也是許多中東歐國家不願意接受的,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投入時沒有這些苛刻的政治條件。總的來說,現在雙方各有所長。不過目前中國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典型就是私營資本進入很少,基本上是以國家驅動和導向的,這點更容易引起歐洲的懷疑,比如我們的國企進入中東歐地區後,在金融工具的使用上就較為缺乏市場化。

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們中國-中東歐16+1的透明度,中國和歐盟之間在此問題上的溝通管道應該是暢通的。中國和中東歐的合作也應該納入更多的西歐國家參與,開展三方合作,而不是排他性合作,形成一種良性合作的意願。未來中國在中東歐國家應該多開展一些中國歐盟互補性的合作,而不是開展那些中國與歐盟方面容易展開競爭的合作,這樣也可以有效避免中東歐國家從中加杠杆。

前南聯盟外交部長、現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平等世界”論壇主席日瓦丁•約萬諾維奇(Zivadin Jovanovic):歐洲的平衡發展只會有助一體化

我不排除中國和歐盟之間存在一些誤解的可能,但我們需要面對現實。現實是16+1合作中的中東歐國家相比於西歐國家更為迫切需要現代化的發展,尤其在能源、基礎建設和工作方面。目前來看,歐盟現有的形式並沒有滿足這些需求,所以我們用更多的力量來帶動這一區域的平衡發展。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現在中東歐國家中的11個歐盟成員國,已經有2500萬人成為了歐盟內部的移民向西歐國家轉移,這就為未來提供了機遇,將16+1的模式真正打造成為中歐合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我要說明的是,帶動歐洲各區域之間平衡發展不會有助於分裂,而是有助於一體化。我們不應該去相信中國會去主動傷害歐盟——這一中國全球最大交易夥伴——的利益。未來我期待中國和歐盟以及各成員國之間的對話機制能夠消除這些誤解,更有效的推動16+1的合作,而合作本身也應該做到科學、透明和標準化,消除可能帶來不公平的因素。

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把更多的資源帶入整個的發展洪流中來。這樣也就能夠使得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都參與到發展的進程中來。

在中國看來,歐洲不僅是一帶一路的另一端,更是可以為整個一帶一路倡議注入知識、注入活力、注入資源的。當前,歐洲的一些人的確保持著傳統思維模式,認為這是一種“勢力範圍”的操作,而這並不是中國現在的思維方式。中國人講求共贏,這可能會使得雙方不會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能保證雙方都能是“贏的”。在這裡,就體現出了聯通與共同性來,也造就了一些新的規則與邏輯,而這個規則是和以往西方經濟學書本上的不同。所以應對起來需要我們繼續去說和做,通過實踐把“命運共同體”變成現實。事實上,矛盾無處不在。但中國一直是支持歐洲一體化的,我們和中東歐的合作不是撇開西方,撇開歐盟。

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大框架與背景還是中國和歐盟之間的合作。中國和中東歐合作就是把中國與歐盟合作中的各個具體框架充實起來。中東歐國家離我們更近,與我們普遍建交時間也更早,能實踐的應該就先去做實起來。所以說,理解是最重要的,誤解是要避免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與中東歐的合作也應納入西歐國家參與

實際上,無論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還是歐洲投資銀行,他們的貸款利率都比我們低一些,但是他們的問題在於貸款之前的審查存在歧視性安排,條件過多,過於政治化,也是許多中東歐國家不願意接受的,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投入時沒有這些苛刻的政治條件。總的來說,現在雙方各有所長。不過目前中國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典型就是私營資本進入很少,基本上是以國家驅動和導向的,這點更容易引起歐洲的懷疑,比如我們的國企進入中東歐地區後,在金融工具的使用上就較為缺乏市場化。

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們中國-中東歐16+1的透明度,中國和歐盟之間在此問題上的溝通管道應該是暢通的。中國和中東歐的合作也應該納入更多的西歐國家參與,開展三方合作,而不是排他性合作,形成一種良性合作的意願。未來中國在中東歐國家應該多開展一些中國歐盟互補性的合作,而不是開展那些中國與歐盟方面容易展開競爭的合作,這樣也可以有效避免中東歐國家從中加杠杆。

前南聯盟外交部長、現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平等世界”論壇主席日瓦丁•約萬諾維奇(Zivadin Jovanovic):歐洲的平衡發展只會有助一體化

我不排除中國和歐盟之間存在一些誤解的可能,但我們需要面對現實。現實是16+1合作中的中東歐國家相比於西歐國家更為迫切需要現代化的發展,尤其在能源、基礎建設和工作方面。目前來看,歐盟現有的形式並沒有滿足這些需求,所以我們用更多的力量來帶動這一區域的平衡發展。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現在中東歐國家中的11個歐盟成員國,已經有2500萬人成為了歐盟內部的移民向西歐國家轉移,這就為未來提供了機遇,將16+1的模式真正打造成為中歐合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我要說明的是,帶動歐洲各區域之間平衡發展不會有助於分裂,而是有助於一體化。我們不應該去相信中國會去主動傷害歐盟——這一中國全球最大交易夥伴——的利益。未來我期待中國和歐盟以及各成員國之間的對話機制能夠消除這些誤解,更有效的推動16+1的合作,而合作本身也應該做到科學、透明和標準化,消除可能帶來不公平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