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招商|機器人產業招商:讓我如何不愛你

機器人產業是“中國製造2025”重點突破發展的10大領域之一,

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機器人作為高端製造業的典型代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地政府都希望大力引進機器人企業,做大機器人產業。從招商引資出發,地方政府應該如何面對這個新的機遇。

發展良好空間廣闊

在國內,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補貼、扶持政策的推動下,目前全國已有數十個機器人產業園,園區內高新、孵化、新能源等項目紛紛湧現。

過去一年更被稱之為“機器人元年”。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6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已達7.24萬台,同比增長34.3%。據資料表明,過去兩年,建成和在建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個。相關機器人產品和服務已經在機械、電子、化工、輕工、船舶、礦山開採、醫療手術、康復、餐飲、消費、消防、公共服務等領域得到了應用。

據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預測,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超15萬台,

保有量達到80萬台。屆時,新一代機器人資訊技術將取得突破,有望培養出2到3家年產萬台以上、產業規模超過百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並打造出5到8個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

目前主要的工業機器人產品市場價格在每台15萬元到50萬元之間,部分高端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價格則會達到百萬元級別。如果以每台20萬元計算,預計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總銷售額將達到450億元左右,

加上其他服務類機器人,整個機器人產業的銷售額有望突破500億元。

政策推進產業升級

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市場需求持續提升,扶持政策也在不斷地出臺助推產業加速發展。近日《機械工業“十三五”品質管制規劃綱要》發佈,

提出機械工業不僅承接著高端裝備製造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而且面臨著傳統產業向現代製造服務業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據瞭解,《規劃綱要》以全面提高機械工業產品品質和品質管制水準為目標,以創建世界知名品牌為主線,以資訊化、數位化、智慧化為支撐,統籌規劃,多措並舉,促進機械工業實現由規模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的歷史跨越,
為實現機械強國夯實品質管制基礎。

為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工信部等部委將陸續出臺一系列後續產業發展促進措施。

首先是推進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為此,工信部將率先進一步整合產業的創新資源,推動建立機器人創新中心,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將重點支持機器人產業關鍵零部件品質及可靠性能的提升,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將開展機器人試點示範、推廣應用。推進機器人在新興產業和傳統製造業領域的應用;將進一步實施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加大對機器人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

其次,在產業無序發展方面,工信部表示,要加強規劃引導作用,進一步強化科學發展、理性發展;儘快制定實施工業機器人的行業規範公告管理辦法,進一步提高准入門檻,規範市場競爭秩序;推進機器人行業組織建設,建立有利於研發、創新和公平競爭的行業規則,加強行業自律,加快完善檢測認證平臺,做好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進一步促進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認證和評價體系的完善。

為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下一階段我國還將展開四大應用示範工程,包括: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研製及應用示範工程、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工程、服務機器人技術研究及示範工程以及機器人人才培養示範工程。

適時調整招商模式

目前地方政府普遍想到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和國外機器人企業合作,吸引國外企業投資建廠。吸引外國機器人企業到中國來投資建廠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招商引資模式。

但是,如果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搶抓機器人產業發展先機,一開始就停留在生產製造環節,甘於充當外資企業的生產車間和生產工廠,很顯然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起點就太低了。中國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傳統製造業占比太大的情況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該調整這種戰略了。

引進外資企業投資建廠的模式僅僅適用於中西部地區。沿海發達地區應該站在機器人和3D列印產業的制高點上思考和佈局,帶領機器人產業走出“世界工廠”的發展誤區。

與此同時,沿海發達地區也該營造國際化的創新氛圍。具體而言就是吸引國際化的研發人才和風險資本,構建國際化的投融資環境,從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國際間的對話交流、產業孵化入手,而不是一說到發展機器人就去引進國外機器人企業前往投資建廠。

很多科技中心之所以失敗,在於只注重了人才的重要性,忽視了資本的力量。高科技成果轉化需要資本的介入,這才是科技創新的完整理解。

防範過剩理性前行

隨著機器人產業在我國迅速升溫、企業數量快速增長,資料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超過800家,但是,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製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各地還出現了4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有些園區存在著重招商引資、輕技術創新、輕人才培養的傾向。

工信部部長苗圩、副部長辛國斌等就多次指出,在自主品牌、關鍵技術等方面,我國的機器人,特別是工業機器人大多還是一些中低端產品,6軸以上多關節的機器人供給能力相對較低。因此,機器人產業存在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風險。

另外,同質化競爭加劇,產業“小、散、弱”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不足,自主品牌認知度低,推廣應用難等制約產業健康發展的多方面問題也日益顯現。業內人士呼籲應該避免盲目擴張,把重心轉移到技術創新上,並完善行業標準。

對此,工信部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和各個省市,包括機器人產業聯盟加強溝通和交流,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制定了分省市的差別化實施指南。此外,工信部還在加緊制定工業機器人的行業准入條件,希望能以提高行業准入門檻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使機器人產業科學、理性、健康發展。

大家都在看

-------------------

本文綜合自公開信息。編輯:米果。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

經濟進退、行業冷暖、牛企動靜、觀察者發言,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推進機器人在新興產業和傳統製造業領域的應用;將進一步實施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加大對機器人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

其次,在產業無序發展方面,工信部表示,要加強規劃引導作用,進一步強化科學發展、理性發展;儘快制定實施工業機器人的行業規範公告管理辦法,進一步提高准入門檻,規範市場競爭秩序;推進機器人行業組織建設,建立有利於研發、創新和公平競爭的行業規則,加強行業自律,加快完善檢測認證平臺,做好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進一步促進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認證和評價體系的完善。

為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下一階段我國還將展開四大應用示範工程,包括: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研製及應用示範工程、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工程、服務機器人技術研究及示範工程以及機器人人才培養示範工程。

適時調整招商模式

目前地方政府普遍想到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和國外機器人企業合作,吸引國外企業投資建廠。吸引外國機器人企業到中國來投資建廠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招商引資模式。

但是,如果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搶抓機器人產業發展先機,一開始就停留在生產製造環節,甘於充當外資企業的生產車間和生產工廠,很顯然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起點就太低了。中國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傳統製造業占比太大的情況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該調整這種戰略了。

引進外資企業投資建廠的模式僅僅適用於中西部地區。沿海發達地區應該站在機器人和3D列印產業的制高點上思考和佈局,帶領機器人產業走出“世界工廠”的發展誤區。

與此同時,沿海發達地區也該營造國際化的創新氛圍。具體而言就是吸引國際化的研發人才和風險資本,構建國際化的投融資環境,從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國際間的對話交流、產業孵化入手,而不是一說到發展機器人就去引進國外機器人企業前往投資建廠。

很多科技中心之所以失敗,在於只注重了人才的重要性,忽視了資本的力量。高科技成果轉化需要資本的介入,這才是科技創新的完整理解。

防範過剩理性前行

隨著機器人產業在我國迅速升溫、企業數量快速增長,資料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超過800家,但是,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製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各地還出現了4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有些園區存在著重招商引資、輕技術創新、輕人才培養的傾向。

工信部部長苗圩、副部長辛國斌等就多次指出,在自主品牌、關鍵技術等方面,我國的機器人,特別是工業機器人大多還是一些中低端產品,6軸以上多關節的機器人供給能力相對較低。因此,機器人產業存在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風險。

另外,同質化競爭加劇,產業“小、散、弱”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不足,自主品牌認知度低,推廣應用難等制約產業健康發展的多方面問題也日益顯現。業內人士呼籲應該避免盲目擴張,把重心轉移到技術創新上,並完善行業標準。

對此,工信部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和各個省市,包括機器人產業聯盟加強溝通和交流,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制定了分省市的差別化實施指南。此外,工信部還在加緊制定工業機器人的行業准入條件,希望能以提高行業准入門檻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使機器人產業科學、理性、健康發展。

大家都在看

-------------------

本文綜合自公開信息。編輯:米果。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

經濟進退、行業冷暖、牛企動靜、觀察者發言,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