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家談|趙銳:機器人產業未來與現在

【現在很骨感】

未來很豐滿,現在很骨感——這是我國機器人產業面對的客觀現實。

機器人從技術變成產業,不會像智慧手機的一夜春風。一台成熟的機器人產品,涉及新材料、精密零部件、本體製造、系統集成等幾大環節,

每個環節還有細化的分支領域,是集多學科、多技術的系統工程。機器人產業已經不是一條產業鏈,而是一棵產業樹,還是枝幹交錯的大榕樹。

機器人產業如同“一棵樹就是一片森林”,而我們剛爬到樹幹中間,在技術研發、生產製造、產業鏈構建等關鍵環節,與世界主流水準還存在代差。比如,一家國內著名機器人公司的工程師告訴我,

國內廠家也能製造出一些關鍵零部件,樣品幾乎和國外產品沒有差別,但安裝試用後,耐用度不及國外產品的一半。這又涉及到了基礎材料水準——機器人產業真不是一般的高端。

同時,由於機器人技術的戰略敏感性,沒有誰願意將先進技術輕易轉讓或輸出。智慧手機從“山寨”到“品牌”的引進模仿——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發展路徑,在機器人產業上根本行不通。這是一個需要全方位攻關、系統化推進的“金剛鑽”產業,

不是誰都能攬起的“瓷器活”。

【市場是吊詭的根源】

儘管面對骨感的現實,我國機器人產業還是在快速發展,短短幾年時間,企業擴充到近千家,40多個城市在建設機器人產業園,半數以上省份將機器人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是大家看不到機器人產業的骨感現實,還是在關鍵領域都獲得了重大突破?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為什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答案也很簡單——市場。

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8.8萬台,需求量增長約30%,已連續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這一數字到2020年將達到15萬台,2025年達到26萬台, 由此預計“十三五”末將產生千億元規模的產值。很顯然,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這是不可多得的逆市增長大蛋糕。

與此同時,我國的機器人產量也連續幾年保持30%以上的超常規增長,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國。也由此引發“虛火太旺”的評價,更有觀點認為機器人、無人機等產業已出現產能過剩——這真是相當吊詭的事情,一邊是產業整體水準不高,一邊卻出現產能過剩跡象,就像一所二流學校突然報考的學生爆棚,簡直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本身就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特點,

西方經濟學的很多理論都無法解釋中國的現實,在經濟不斷變動、持續演進的中國,有琢磨不盡的“不可思議”的經濟學問題。所以,在中國作一名經濟學者,真是穩定性和開拓感超強的職業。這是題外話。

【產能過剩為時尚早】

機器人產業真得產能過剩了嗎?還是用資料說話。目前,中國機器人7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世界四大製造商佔據,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庫卡,幾乎壟斷了中國的高端機器人市場。再除去其他國外品牌,國產機器人的市場份額不足10%。而遙想光伏當年,產能占全球80%以上,才早生華髮嚴重過剩,現在國產機器人連國內市場都不能滿足,又何來過剩。

我國汽車製造業是使用機器人最多的行業,但採購國外機器人產品占90%,難度較大的焊接領域,國外機器人占84%。那我們紛紛上馬的“過剩產能”究竟都造了些什麼?主要是搬運、碼垛、上下料這些幹粗活累活的機器人,還有打著機器人幌子的家用無人機、掃地機等等。

這就要考驗我們的認知水準了。那些遙控飛行的照相無人機、滿地亂跑的圓盤掃地機,充其量只是高級玩具罷了,既沒有智慧控制,也沒有識別能力,與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沒有半毛錢關係——不是所有的無人機都叫無人機,也不是所有的機器人都能叫機器人。可一旦混淆了概念,這些魚目混珠的產品就擾亂視聽,造出“產能過剩”的錯覺。

即便算上這些濫竽充數的產業,機器人的產能過剩也只是中低端產品過剩。至於高端產品,我們連自主製造都不能完全實現,又去哪裡過剩。

從機器人的核心部件看,減速器和伺服電機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而這兩部分占機器人整機成本的35%、25%。國外企業又趁火打劫,以高出正常價一兩倍的價格銷售,導致國產機器人成本高企、利潤微薄,在技術、品質和價格上都沒有競爭優勢。

因此,我國機器人產業整體仍然是弱質產業,培育週期長、投資回報低、產業見效慢,距離產能過剩為時尚早。

【出路何在】

作為智慧製造業,需要多領域多環節的綜合支撐,沒有哪家企業、哪個地區具有獨立構建全產業鏈的實力。換句話說,不是誰都能發展機器人產業。然而很多地方的熱情掩蓋了這些現實,罔顧基礎盲目上馬,導致一邊整體產能不足,一邊園區和項目建設過剩。

在產業發展初級階段,企業和專案良莠不齊無可厚非,隨著產業進步的時間推移,必然有很多會被淘汰出局。直白地說,很多城市的機器人產業園註定在陪練跑龍套,因為這些地方既沒有研發資源,也沒有製造基礎,單憑土地、資金、稅收扶持政策和“機器換人”計畫,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出路,在國家規劃中早已明確,即“兩突破、三提升”: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品質可靠性、市場佔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其中最根本的路徑是智慧技術、材料技術、製造技術的三大突破。

同時具備這三方面技術基礎的地區並不多,西安算是鳳毛麟角的一個。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等都有專門的機器人研究機構,西安交大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更是有30年歷史的國內機器人頂尖研究機構。同時,還有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全國最大的新材料研發基地、航空產業基地等一批新材料和精密零部件製造機構。坐擁如此富集的頂級資源,西安不發展自主機器人產業簡直都說不過去。

而對於缺少技術資源的地區,有一種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買全球——收購世界知名機器人公司。從2012年以來,我國企業通過海外收購+中國合資公司的模式,已經並購了10家以上歐洲機器人公司,尤其以最近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集團最具代表性。這種辦法是打開機器人產業的快捷方式,但從未來持續發展看,技術進步與創新還得靠自己。

對接未來與現在,明晰路徑,找准方法,機器人產業才不會成為玻璃板下的蒼蠅——前途光明沒有出路。如何集中優勢,穩紮穩打,巧力推進,還有很多值得研究探索,不過有一點可以預見,自主機器人一定會給你好看。

目前,中國機器人7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世界四大製造商佔據,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庫卡,幾乎壟斷了中國的高端機器人市場。再除去其他國外品牌,國產機器人的市場份額不足10%。而遙想光伏當年,產能占全球80%以上,才早生華髮嚴重過剩,現在國產機器人連國內市場都不能滿足,又何來過剩。

我國汽車製造業是使用機器人最多的行業,但採購國外機器人產品占90%,難度較大的焊接領域,國外機器人占84%。那我們紛紛上馬的“過剩產能”究竟都造了些什麼?主要是搬運、碼垛、上下料這些幹粗活累活的機器人,還有打著機器人幌子的家用無人機、掃地機等等。

這就要考驗我們的認知水準了。那些遙控飛行的照相無人機、滿地亂跑的圓盤掃地機,充其量只是高級玩具罷了,既沒有智慧控制,也沒有識別能力,與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沒有半毛錢關係——不是所有的無人機都叫無人機,也不是所有的機器人都能叫機器人。可一旦混淆了概念,這些魚目混珠的產品就擾亂視聽,造出“產能過剩”的錯覺。

即便算上這些濫竽充數的產業,機器人的產能過剩也只是中低端產品過剩。至於高端產品,我們連自主製造都不能完全實現,又去哪裡過剩。

從機器人的核心部件看,減速器和伺服電機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而這兩部分占機器人整機成本的35%、25%。國外企業又趁火打劫,以高出正常價一兩倍的價格銷售,導致國產機器人成本高企、利潤微薄,在技術、品質和價格上都沒有競爭優勢。

因此,我國機器人產業整體仍然是弱質產業,培育週期長、投資回報低、產業見效慢,距離產能過剩為時尚早。

【出路何在】

作為智慧製造業,需要多領域多環節的綜合支撐,沒有哪家企業、哪個地區具有獨立構建全產業鏈的實力。換句話說,不是誰都能發展機器人產業。然而很多地方的熱情掩蓋了這些現實,罔顧基礎盲目上馬,導致一邊整體產能不足,一邊園區和項目建設過剩。

在產業發展初級階段,企業和專案良莠不齊無可厚非,隨著產業進步的時間推移,必然有很多會被淘汰出局。直白地說,很多城市的機器人產業園註定在陪練跑龍套,因為這些地方既沒有研發資源,也沒有製造基礎,單憑土地、資金、稅收扶持政策和“機器換人”計畫,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出路,在國家規劃中早已明確,即“兩突破、三提升”: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品質可靠性、市場佔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其中最根本的路徑是智慧技術、材料技術、製造技術的三大突破。

同時具備這三方面技術基礎的地區並不多,西安算是鳳毛麟角的一個。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等都有專門的機器人研究機構,西安交大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更是有30年歷史的國內機器人頂尖研究機構。同時,還有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全國最大的新材料研發基地、航空產業基地等一批新材料和精密零部件製造機構。坐擁如此富集的頂級資源,西安不發展自主機器人產業簡直都說不過去。

而對於缺少技術資源的地區,有一種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買全球——收購世界知名機器人公司。從2012年以來,我國企業通過海外收購+中國合資公司的模式,已經並購了10家以上歐洲機器人公司,尤其以最近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集團最具代表性。這種辦法是打開機器人產業的快捷方式,但從未來持續發展看,技術進步與創新還得靠自己。

對接未來與現在,明晰路徑,找准方法,機器人產業才不會成為玻璃板下的蒼蠅——前途光明沒有出路。如何集中優勢,穩紮穩打,巧力推進,還有很多值得研究探索,不過有一點可以預見,自主機器人一定會給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