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指尖上的大運河文化帶|第66期:大運河,流淌在兩千五百年的時光裡(下篇)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一條河,流淌著千年詩意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人們紛紛逃離長安。唐玄宗踏上了崎嶇的蜀道,倉皇奔向成都。更多的人則通過大運河前往相對安定的江南,其中就包括進士及第剛剛兩年的詩人張繼。

避亂的日子裡,張繼的小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眼前的景象讓詩人心有所動,傳唱千古的《楓橋夜泊》由此誕生在這運河的孤舟上。

大運河在古代不僅是漕運之河,

更是來往南北的“水上高速公路”。在這條河流上,有躊躇滿志的趕考舉子,有春風得意的上任官員,有行走四方的商賈巨富,也有落拓寂寥的失意文人,悲歡離合交織在一起,催生了一首首歎惋詠懷的詩篇。崔顥、皮日休、許渾、林逋、張先、湯顯祖、歸有光,甚至包括清代兩位風雅皇帝康熙和乾隆,均有大量寫大運河的詩詞流傳至今。

大運河,真的是一條流淌著詩意的河流。

有人在運河的旅途上思戀故土。

北宋熙寧八年,退隱南京多年的王安石又一次被起用,進京拜相。他在京口(鎮江)北渡長江,由瓜洲轉入運河水系直達汴京。停留瓜洲時,王安石寫下《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句中有對政治前途的忐忑和期望,更包含著對故土江甯(南京)的留戀和不舍。

有人在運河邊重逢暌違多年的故友。

元豐二年(1079年),詩人蘇轍受烏台詩案牽連,遭貶為監筠州(江西高安)鹽酒稅。他順著運河南下,老友秦觀早已等候在高郵運河邊。盤桓數日,相送六十裡,細雨中,蘇轍贈給友人三首《高郵別秦觀》,“濛濛春雨濕邗溝,篷底安眠晝擁裘。知有故人家在此,速將詩卷洗閒愁”,水上流淌出的詩句,負載的是詩人的蕭索離愁和對友人的眷戀。

有人在運河上悠遊,

用詩句留下珍貴的古運河寫生。

明內閣重臣楊士奇作有《發淮安》一詩:“岸蓼疏紅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雙鬟短袖慚人見,背立船頭自采菱”,蓼草淡紅,荇草青青。美麗的運河女兒梳著雙鬟,羞澀可人,背著身子立在船頭自顧自采菱。明初仁宣盛世期間,清新靜謐的運河生活圖景躍然紙上。

運河作為重要的文學意象,或者文學作品展開的“背景舞臺”,也頻頻出現在宋詞、元曲、小說、戲劇等各種文學樣式之中。

《紅樓夢》開篇始于蘇州城外運河邊的閶門,結束於寶玉出家。穿一件大紅猩猩氈斗篷的寶玉在毗陵驛拜別父親賈政,地點就在常州老西門古運河北岸。《紅樓夢》第三回寫“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由賈雨村陪同從揚州啟程,則是沿著大運河北上進京。

《水滸傳》也完結于運河邊,宋江的最後歸宿“楚州”是運河重鎮淮安,“蓼兒窪”則是楚州城外的一大片水泊。眾所周知,《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也來自楚州古城。《金瓶梅》《醒世姻緣傳》《老殘遊記》《鹿鼎記》等名著中也有大量情節發生在運河之上或者運河兩岸。

大運河還是一位大文豪人生的終點。蘇軾曾14次來到常州,幾乎都是沿著運河坐船而來。西元1101年,被貶謫在嶺南的蘇東坡獲赦,帶著全家北歸,經運河在常州上岸,卻因水土不服逝於藤花舊館。

一條河,孕育了燦爛“非遺”

西元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禦舟從揚州駛向鎮江時,遠遠見到岸邊有一個碩大無比的桃子,看起來紅翠欲滴。船駛近時,岸上焰火齊發,這時桃子裂開,露出了一個容納數百人的劇場,開始表演起新排的福山壽海戲,場面極為壯觀。

同光十三絕(沈蓉圃繪製工筆寫生戲畫像)

這很可能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國家級戲曲匯演。當時為了迎駕,各地有絕活的戲曲班子會集揚州,除在御駕所過之處各展絕技,還連續多日為市民演出。當皇帝繼續南行時,各戲班帶著“禦演”的激動沿運河一路北上演出,1782年,船隊到達京城再次“匯演”時,奇跡發生了:昆曲、弋陽腔同班,雅戲與花戲雜陳,徽戲中融進了二簧腔、昆曲等各類聲腔以及弋陽戲的武打做功……像用水和麵一樣,運河水把各曲種融合在一起,一個新劇種呼之欲出。

8年之後,乾隆皇帝80壽辰,四大徽班晉京,國粹京劇就這樣誕生了。

大運河用水的靈秀滋養著兩岸人們的生活,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戲劇、傳統技藝、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民俗歌謠……今天它們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列出江蘇與大運河相關的非遺,那將是一串長長的名單:

昆曲通過運河風靡大江南北,進入京師;

蘇州陸慕的金磚通過運河北上,

被鋪在故宮太和殿的大殿裡;

“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清代蘇州織造府每年農曆七月到常州定制

60把黃楊木梳、60把描繪古代四大美女圖的高級梳篦,

在十月間連同6套龍袍、600朵宮花

用貢船沿大運河一路北上送到紫禁城;

“和田玉,揚州工”

北京故宮現藏的重達5000公斤的玉石作品《大禹治水圖》,便是通過運河把玉料送到揚州,耗時6年完成後,再通過運河送到紫禁城……

大運河流淌千年,留下了很多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很多歷史事件在街頭巷尾卻有另一個版本。

例如:

➤ 隋煬帝死于宇文化及發動的叛亂,因為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荒淫殘暴的惡名,所以民間傳說他下葬時突然間暴雨傾盆,雷電劈開了他的墳墓,煬帝被拋屍於外,墓地也被擊成一個深塘。如此遷葬三次,他的葬地被稱作雷塘;

➤ 明清兩代蓄清刷黃、保運濟漕政策形成了中國最大人工湖洪澤湖,但在民間故事中,傳說水母娘娘挑著兩桶水,水量相當於汪洋大海,張果老騎著小毛驢經過時,小毛驢口渴幾乎喝光兩桶水,水母娘娘慌忙去搶,卻被小黑驢碰翻水桶,頓時濁浪濤天,淹沒了泗州城和明祖陵。

江蘇最廣為人知的非遺之一就是淮揚菜。淮揚地區因河而盛,高官巨賈雲集,揮金如土,淮揚菜一度烹天煮海極度奢靡,直至運河衰落才返璞歸真,以羊易鹿,用雞當鵠,蟹脂代熊掌,乳豬替豹胎,以出神入化技藝調製家常肉蔬,形成了“和精清新”的烹飪風格。1949年9月30日,中央政府招待參加開國大典的中外賓客,所用即是淮揚菜,率先上桌的就是淮揚名菜“軟兜長魚”,從此這道菜被稱為“共和國第一菜”。

一條河,是一座建築博物館

運河水滋養了兩岸生活,也留下了園林、住宅、行宮、會館等建築遺存,數量之多、門類之廣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說,一條河就是一座建築博物館。

揚州個園,以園內修竹湧浪、幽篁疊翠而聞名,袁枚詩曰:“月映竹成千個字”,這竹葉的形狀不就是“個”字嗎?“一石則見太華千尋”,個園的魅力還在春夏秋冬四座假山上。主體建築抱山樓,西牽夏山,東攜秋山。夏山宜看,用瘦透漏皺的太湖石疊成;秋山宜登,用黃石搭就,高大挺拔,峰迴路轉。

“揚州本不產石,但揚州園林中的大量假山石從何而來?正是通過大運河和長江運來的!”揚州著名文化學者韋明鏵說,一擲千金,採購奇石,在綠楊城郭內建造園墅的人,和大運河的關係更為密切——他們是鹽商。

列入大運河遺產點的揚州古建築,如汪魯門宅、盧紹緒宅、鹽宗廟、天寧寺等,無不與“鹽”有關。鹽商“有錢任性”的故事,還發生在瘦西湖。傳說乾隆遊覽瘦西湖時竟恍如身處京師的“瓊島綠陰”(北海),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揚州鹽業八大總商之一的江春聽說此事後,連夜從運河上運來食鹽,搭建了一座高大白塔。乾隆第二天見到後大為驚歎:“鹽商之財力偉哉!”這座鹽做的白塔就是如今瘦西湖景區內蓮性寺白塔的前身。

高郵城外,一側是碧波萬頃的高郵湖,一側是如高速公路一般繁忙的京杭大運河,中間小小的河心島上,巍然屹立著高郵鎮國寺塔。這座高達35米、逐級收分的七層古塔,為南下北上的船隻標識著方向。

大運河江蘇段兩岸,分佈著眾多古塔,如揚州文峰塔、鎮江僧伽塔、丹陽萬善塔、常州文筆塔、無錫妙光塔、蘇州雲岩寺塔和瑞光寺塔等,它們不僅有佛塔,而且有風水塔,還有的客串燈塔。運河溝通南北的獨特便利,使這些古塔博采各地特色,其中有和北方大雁塔極其相似的鎮國寺塔,也有在南方極其罕見的密簷式塔——淮安文通塔。

大運河是古代的“商務通道”,因商而生的行會組織建築——會館便應運而生。

清代,晉商富甲天下,“人間天堂”般的蘇州城自然不會少了他們的身影。史載,乾隆三十年(1765),旅蘇的晉商集資在“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的閶門外山塘街創設全晉會館,可惜這座運河邊的會館于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光緒五年,晉商又在平江路中張家巷重建全晉會館,地點同樣坐落于古運河之畔。

全晉會館是晉商們舉辦慶典,交流商機,調劑資金的所在,如今基本保存完好,整體建築佈局嚴謹,主次分明,尤其是中路的戲樓是會館的精粹所在。戲樓臺上有穹隆藻井,構造精巧,有彙聚聲波,使餘音久久繞梁的效果。如今,全晉會館已改為昆曲博物館,成為運河遺產點——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

一條河,溝通中國與世界

明萬曆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第二次從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向夢寐以求的北京進發。他惦記著皇帝的靈魂——向萬曆傳教,而皇帝惦記著玩具——聽說有個外國人要進貢自鳴鐘。

但是他們都沒想到,這趟運河之行,拉開了長達200年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幕,一方面是西方傳教士出入宮廷,帶來西方科技,甚至擔任中國外交官出使西方;另一方面是歐洲掀起長達百年的中國熱,穿絲綢衣服、喝中國紅茶、陳設青花瓷器成為上流社會的集體時尚,中國儒家思想還滋養了歐洲的啟蒙運動,文化巨匠伏爾泰甚至主張歐洲應該全盤中國化。

利瑪竇的運河之行只是大運河通向世界宏闊畫卷的一個細節,在更早的時候,運河一頭向西北通向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一頭向東南連接揚州、寧波這樣的大港,通向海外。

早在唐代,揚州位於長江入海口,是全國最發達的國際港口城市,當都城長安在宵禁中進入夜晚時,揚州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夜市千燈照碧樹,高樓紅袖客紛紛”就是這種場景的生動寫照。史料記載,當時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外國商人有上萬人,他們經營著珍寶、貴重藥材、象牙、犀角等生意,而中國的瓷器、金銀器和銅鏡等也由此出發,運往海外。西元9世紀上半葉,一艘阿拉伯雙桅帆船滿載貨物從揚州出發,在印尼勿裡洞島附近海域沉沒。1100多年後的1998年,這艘船被打撈出水,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石號”,其中僅中國瓷器就達6.7萬件。

《馬可波羅遊記》裡也記載了他遊歷大運河沿線淮安、寶應、揚州、鎮江、杭州等城市的故事——

他寫寶應:“貨幣為紙幣……有絲甚饒,用織金錦絲絹,各類多而且美。”

他寫高郵:“生活所需之物皆豐饒。產魚過度,野味中之鳥獸亦夥。”

寫泰州:“自海至於此城,制鹽甚多,蓋其地有最良之鹽池也。”

寫位於長江內的瓜洲:“此城屯聚有穀稻甚多,預備運往汗八裡城(注:北京城)以作大汗朝廷之用。”

……

他甚至寫道,自己曾在揚州為官三年。

在古代,江蘇通往世界最著名的事件,要數唐代鑒真東渡和明代鄭和下西洋,他們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他們行經的路線,瞭解的人卻並不多。鑒真第六次東渡的出海口在今天張家港的黃泗浦,而鄭河下西洋的出海口則是今天太倉的劉家港,當年南來北往的貨物經運河、長江和海岸線集中到當地,再運往世界各地。

如今,蘇州博物館考古隊正在太倉的樊村涇元代遺址上進行考古發掘,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照根告訴記者,東發掘區內發現了大量元代龍泉窯青瓷片和少量樞府瓷,總重超過了40噸,那裡的建築基址可能是庫房一類的瓷器倉儲地點,而西區則出現了大量的生活區遺跡。在元代,太倉被稱為“六國碼頭”,除了中國船隻,還有日本、琉球、高麗、安南等國的商船集結于此,樊村涇遺址是太倉歷史上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

一條運河,把中國南北連為一體的同時,也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通道。今天,千年大運河重新煥發光彩,對江蘇段來說,運河是江蘇文化的活態展廳、生態優美的綠色長廊、世界遺產的璀璨明珠,而江蘇也將為千年運河留下時代華章,為中華文化傳承留下江蘇印記,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人們即將看到“一河盡顯江蘇文化之美”。

往期內容推薦

《金瓶梅》《醒世姻緣傳》《老殘遊記》《鹿鼎記》等名著中也有大量情節發生在運河之上或者運河兩岸。

大運河還是一位大文豪人生的終點。蘇軾曾14次來到常州,幾乎都是沿著運河坐船而來。西元1101年,被貶謫在嶺南的蘇東坡獲赦,帶著全家北歸,經運河在常州上岸,卻因水土不服逝於藤花舊館。

一條河,孕育了燦爛“非遺”

西元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禦舟從揚州駛向鎮江時,遠遠見到岸邊有一個碩大無比的桃子,看起來紅翠欲滴。船駛近時,岸上焰火齊發,這時桃子裂開,露出了一個容納數百人的劇場,開始表演起新排的福山壽海戲,場面極為壯觀。

同光十三絕(沈蓉圃繪製工筆寫生戲畫像)

這很可能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國家級戲曲匯演。當時為了迎駕,各地有絕活的戲曲班子會集揚州,除在御駕所過之處各展絕技,還連續多日為市民演出。當皇帝繼續南行時,各戲班帶著“禦演”的激動沿運河一路北上演出,1782年,船隊到達京城再次“匯演”時,奇跡發生了:昆曲、弋陽腔同班,雅戲與花戲雜陳,徽戲中融進了二簧腔、昆曲等各類聲腔以及弋陽戲的武打做功……像用水和麵一樣,運河水把各曲種融合在一起,一個新劇種呼之欲出。

8年之後,乾隆皇帝80壽辰,四大徽班晉京,國粹京劇就這樣誕生了。

大運河用水的靈秀滋養著兩岸人們的生活,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戲劇、傳統技藝、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民俗歌謠……今天它們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列出江蘇與大運河相關的非遺,那將是一串長長的名單:

昆曲通過運河風靡大江南北,進入京師;

蘇州陸慕的金磚通過運河北上,

被鋪在故宮太和殿的大殿裡;

“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清代蘇州織造府每年農曆七月到常州定制

60把黃楊木梳、60把描繪古代四大美女圖的高級梳篦,

在十月間連同6套龍袍、600朵宮花

用貢船沿大運河一路北上送到紫禁城;

“和田玉,揚州工”

北京故宮現藏的重達5000公斤的玉石作品《大禹治水圖》,便是通過運河把玉料送到揚州,耗時6年完成後,再通過運河送到紫禁城……

大運河流淌千年,留下了很多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很多歷史事件在街頭巷尾卻有另一個版本。

例如:

➤ 隋煬帝死于宇文化及發動的叛亂,因為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荒淫殘暴的惡名,所以民間傳說他下葬時突然間暴雨傾盆,雷電劈開了他的墳墓,煬帝被拋屍於外,墓地也被擊成一個深塘。如此遷葬三次,他的葬地被稱作雷塘;

➤ 明清兩代蓄清刷黃、保運濟漕政策形成了中國最大人工湖洪澤湖,但在民間故事中,傳說水母娘娘挑著兩桶水,水量相當於汪洋大海,張果老騎著小毛驢經過時,小毛驢口渴幾乎喝光兩桶水,水母娘娘慌忙去搶,卻被小黑驢碰翻水桶,頓時濁浪濤天,淹沒了泗州城和明祖陵。

江蘇最廣為人知的非遺之一就是淮揚菜。淮揚地區因河而盛,高官巨賈雲集,揮金如土,淮揚菜一度烹天煮海極度奢靡,直至運河衰落才返璞歸真,以羊易鹿,用雞當鵠,蟹脂代熊掌,乳豬替豹胎,以出神入化技藝調製家常肉蔬,形成了“和精清新”的烹飪風格。1949年9月30日,中央政府招待參加開國大典的中外賓客,所用即是淮揚菜,率先上桌的就是淮揚名菜“軟兜長魚”,從此這道菜被稱為“共和國第一菜”。

一條河,是一座建築博物館

運河水滋養了兩岸生活,也留下了園林、住宅、行宮、會館等建築遺存,數量之多、門類之廣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說,一條河就是一座建築博物館。

揚州個園,以園內修竹湧浪、幽篁疊翠而聞名,袁枚詩曰:“月映竹成千個字”,這竹葉的形狀不就是“個”字嗎?“一石則見太華千尋”,個園的魅力還在春夏秋冬四座假山上。主體建築抱山樓,西牽夏山,東攜秋山。夏山宜看,用瘦透漏皺的太湖石疊成;秋山宜登,用黃石搭就,高大挺拔,峰迴路轉。

“揚州本不產石,但揚州園林中的大量假山石從何而來?正是通過大運河和長江運來的!”揚州著名文化學者韋明鏵說,一擲千金,採購奇石,在綠楊城郭內建造園墅的人,和大運河的關係更為密切——他們是鹽商。

列入大運河遺產點的揚州古建築,如汪魯門宅、盧紹緒宅、鹽宗廟、天寧寺等,無不與“鹽”有關。鹽商“有錢任性”的故事,還發生在瘦西湖。傳說乾隆遊覽瘦西湖時竟恍如身處京師的“瓊島綠陰”(北海),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揚州鹽業八大總商之一的江春聽說此事後,連夜從運河上運來食鹽,搭建了一座高大白塔。乾隆第二天見到後大為驚歎:“鹽商之財力偉哉!”這座鹽做的白塔就是如今瘦西湖景區內蓮性寺白塔的前身。

高郵城外,一側是碧波萬頃的高郵湖,一側是如高速公路一般繁忙的京杭大運河,中間小小的河心島上,巍然屹立著高郵鎮國寺塔。這座高達35米、逐級收分的七層古塔,為南下北上的船隻標識著方向。

大運河江蘇段兩岸,分佈著眾多古塔,如揚州文峰塔、鎮江僧伽塔、丹陽萬善塔、常州文筆塔、無錫妙光塔、蘇州雲岩寺塔和瑞光寺塔等,它們不僅有佛塔,而且有風水塔,還有的客串燈塔。運河溝通南北的獨特便利,使這些古塔博采各地特色,其中有和北方大雁塔極其相似的鎮國寺塔,也有在南方極其罕見的密簷式塔——淮安文通塔。

大運河是古代的“商務通道”,因商而生的行會組織建築——會館便應運而生。

清代,晉商富甲天下,“人間天堂”般的蘇州城自然不會少了他們的身影。史載,乾隆三十年(1765),旅蘇的晉商集資在“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的閶門外山塘街創設全晉會館,可惜這座運河邊的會館于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光緒五年,晉商又在平江路中張家巷重建全晉會館,地點同樣坐落于古運河之畔。

全晉會館是晉商們舉辦慶典,交流商機,調劑資金的所在,如今基本保存完好,整體建築佈局嚴謹,主次分明,尤其是中路的戲樓是會館的精粹所在。戲樓臺上有穹隆藻井,構造精巧,有彙聚聲波,使餘音久久繞梁的效果。如今,全晉會館已改為昆曲博物館,成為運河遺產點——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

一條河,溝通中國與世界

明萬曆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第二次從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向夢寐以求的北京進發。他惦記著皇帝的靈魂——向萬曆傳教,而皇帝惦記著玩具——聽說有個外國人要進貢自鳴鐘。

但是他們都沒想到,這趟運河之行,拉開了長達200年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幕,一方面是西方傳教士出入宮廷,帶來西方科技,甚至擔任中國外交官出使西方;另一方面是歐洲掀起長達百年的中國熱,穿絲綢衣服、喝中國紅茶、陳設青花瓷器成為上流社會的集體時尚,中國儒家思想還滋養了歐洲的啟蒙運動,文化巨匠伏爾泰甚至主張歐洲應該全盤中國化。

利瑪竇的運河之行只是大運河通向世界宏闊畫卷的一個細節,在更早的時候,運河一頭向西北通向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一頭向東南連接揚州、寧波這樣的大港,通向海外。

早在唐代,揚州位於長江入海口,是全國最發達的國際港口城市,當都城長安在宵禁中進入夜晚時,揚州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夜市千燈照碧樹,高樓紅袖客紛紛”就是這種場景的生動寫照。史料記載,當時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外國商人有上萬人,他們經營著珍寶、貴重藥材、象牙、犀角等生意,而中國的瓷器、金銀器和銅鏡等也由此出發,運往海外。西元9世紀上半葉,一艘阿拉伯雙桅帆船滿載貨物從揚州出發,在印尼勿裡洞島附近海域沉沒。1100多年後的1998年,這艘船被打撈出水,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石號”,其中僅中國瓷器就達6.7萬件。

《馬可波羅遊記》裡也記載了他遊歷大運河沿線淮安、寶應、揚州、鎮江、杭州等城市的故事——

他寫寶應:“貨幣為紙幣……有絲甚饒,用織金錦絲絹,各類多而且美。”

他寫高郵:“生活所需之物皆豐饒。產魚過度,野味中之鳥獸亦夥。”

寫泰州:“自海至於此城,制鹽甚多,蓋其地有最良之鹽池也。”

寫位於長江內的瓜洲:“此城屯聚有穀稻甚多,預備運往汗八裡城(注:北京城)以作大汗朝廷之用。”

……

他甚至寫道,自己曾在揚州為官三年。

在古代,江蘇通往世界最著名的事件,要數唐代鑒真東渡和明代鄭和下西洋,他們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他們行經的路線,瞭解的人卻並不多。鑒真第六次東渡的出海口在今天張家港的黃泗浦,而鄭河下西洋的出海口則是今天太倉的劉家港,當年南來北往的貨物經運河、長江和海岸線集中到當地,再運往世界各地。

如今,蘇州博物館考古隊正在太倉的樊村涇元代遺址上進行考古發掘,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照根告訴記者,東發掘區內發現了大量元代龍泉窯青瓷片和少量樞府瓷,總重超過了40噸,那裡的建築基址可能是庫房一類的瓷器倉儲地點,而西區則出現了大量的生活區遺跡。在元代,太倉被稱為“六國碼頭”,除了中國船隻,還有日本、琉球、高麗、安南等國的商船集結于此,樊村涇遺址是太倉歷史上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

一條運河,把中國南北連為一體的同時,也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通道。今天,千年大運河重新煥發光彩,對江蘇段來說,運河是江蘇文化的活態展廳、生態優美的綠色長廊、世界遺產的璀璨明珠,而江蘇也將為千年運河留下時代華章,為中華文化傳承留下江蘇印記,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人們即將看到“一河盡顯江蘇文化之美”。

往期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