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指尖上的大運河文化帶|第16期:700年玉河故道建起景觀公園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修繕後的玉河南段碧波蕩漾,

花草繁茂,重現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盛世美景。本報記者 孫戉攝

從什刹海出來,穿過中軸線上的地安門往東,深砌的河堤裡,一條長河蜿蜒東流。明清風格的圍牆沿河而建,兩岸楊柳依依。

過了平安大街,又是另一番景象:

河道變淺,水草搖曳,觀水準台探入水面,5處銅色浮雕“京杭大運河風情圖”連成長卷:白浮泉、張家灣、楊柳青、南陽修船廠、微山湖……濃縮了1700多公里的大運河風光。

這裡,就是被填埋地下近半個世紀的古玉河河道,如今重見天日。

“以前,我們都去景山、北海遛彎,現在吃完晚飯,一問去哪兒?大家都說,河邊!連玉河都不用提,就知道准是這兒,這就是我們的後花園!”家住臘庫胡同41號院的李新紅說。

李新紅今年66歲,1977年嫁到這兒,

已經40年了。“那時候這上面都蓋著房子,很多人不知道這下面還有一條古河道。前些年,政府說要恢復,大夥兒都不相信!”

玉河始建於1293年,是元大都的漕運通道,元代始稱通惠河,明代改叫玉河。明朝以後,由於缺水等原因,玉河的漕運功能慢慢消失。

1918年後的幾十年裡,玉河逐漸斷水。1956年,河道被徹底填埋,上面陸續蓋滿了房子。2005年,作為北京市六片文保試點項目之一,玉河保護工程正式獲批立項。

玉河邊石碑

2007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開始一期考古挖掘。在歷時一年多的發掘過程中,清理出元、明、清時期的河道及堤岸,

東不壓橋、玉河庵東配殿等一批重要的遺跡;出土有玉河庵碑、銀錠鎖等大批文物。東不壓橋遺址、駁岸遺存等,按其出土原狀向公眾展示。如今,在東不壓橋展區,可以看到燕翅、裹頭、券臉石、金剛石條、石墩等古河道遺跡;在萬甯橋下方,兩隻鎮水石獸俯臥在堤岸兩側,北岸那只為存世不多的元代文物。

2014年,京杭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當年,玉河故道二期保護工程啟動,

從平安大街到北河沿大街,全長600余米。但這次的考古工作卻收穫不多,除下澄清閘外,連完整的河堤都沒有找到。而且河道很深,不適合原狀恢復,只能填埋之後,在上面做景觀公園。

京杭大運河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

一期露天遺址多,好展示。

二期怎麼辦?

“二期河道南高北低,落差有一兩米,為了方便遊覽者親水,在河道南側建了多個觀水準台。平臺本身就要安裝安全扶手,可以在扶手上做文章。”項目實施方北京天街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姚文國介紹。經過綜合考量,設計方決定把京杭大運河途經各地的主要節點摘出來,繪製成風情長卷,以浮雕畫的形式,兼具扶手功能,在觀水準臺上展示。

有了構思,參考各種資料、徵求專家意見,歷時三個月,終於拿出初稿,再根據各方意見,繼續修改。到了第三稿才終於確定下來。

打開170米長的“京杭大運河風情圖”手稿,貫穿始終的長河裡漕船交錯,河岸兩側,挑擔的、推車的、坐車的,販夫走卒川流不息;不時有市集出現,仿佛能聽見叫賣聲;房屋鱗次櫛比,好不熱鬧。一米一米展開看下去,好似《清明上河圖》。這幅美景,以浮雕畫的形式展示在了玉河故道上。

“按10000∶1的比例,把實景再現到浮雕上,一共做了5塊,寬0.8米,加起來116米,採用紫銅精鑄高浮雕的手法雕刻,展示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浙江、江蘇等京杭大運河沿線的風物。其中,對北京段進行了重點展示,從白浮泉下來一直到張家灣。”姚文國說。今年8月,玉河保護工程二期竣工。如今,漫步在景觀平臺上細看浮雕畫,近可見漕船街市、販夫走卒,遠可見山水城郭,千帆競渡,大運河沿線風光盡收眼底。

玉河二期工程建成後,西接什刹海、鐘鼓樓、中軸線,東連皇城根遺址公園、菖蒲河公園,形成完整的皇城自然文化景觀鏈。

玉河古河道風光重現,所在的景山街道又對兩岸胡同進行了環境整治。“涉及到鐘鼓社區和吉祥社區一共9條胡同,今年,我們完成了其中6條胡同的環境整治,明年底之前,將再完成三條。拆違、封堵開牆打洞後,我們請來專業規劃師,留白增綠、美化提升,改善居民身邊環境的同時,也方便遊客進入胡同遊覽。”景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田國明表示。

景色美了,居民更加愛護。今年7月,李新紅作為小巷管家上崗,就負責玉河所在的北河胡同。“看見垃圾、果皮,第一時間撿起來。遇到有來玩的遊客,我還會給他們講講這玉河的故事,作為河邊居民,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李新紅說。

好展示。

二期怎麼辦?

“二期河道南高北低,落差有一兩米,為了方便遊覽者親水,在河道南側建了多個觀水準台。平臺本身就要安裝安全扶手,可以在扶手上做文章。”項目實施方北京天街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姚文國介紹。經過綜合考量,設計方決定把京杭大運河途經各地的主要節點摘出來,繪製成風情長卷,以浮雕畫的形式,兼具扶手功能,在觀水準臺上展示。

有了構思,參考各種資料、徵求專家意見,歷時三個月,終於拿出初稿,再根據各方意見,繼續修改。到了第三稿才終於確定下來。

打開170米長的“京杭大運河風情圖”手稿,貫穿始終的長河裡漕船交錯,河岸兩側,挑擔的、推車的、坐車的,販夫走卒川流不息;不時有市集出現,仿佛能聽見叫賣聲;房屋鱗次櫛比,好不熱鬧。一米一米展開看下去,好似《清明上河圖》。這幅美景,以浮雕畫的形式展示在了玉河故道上。

“按10000∶1的比例,把實景再現到浮雕上,一共做了5塊,寬0.8米,加起來116米,採用紫銅精鑄高浮雕的手法雕刻,展示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浙江、江蘇等京杭大運河沿線的風物。其中,對北京段進行了重點展示,從白浮泉下來一直到張家灣。”姚文國說。今年8月,玉河保護工程二期竣工。如今,漫步在景觀平臺上細看浮雕畫,近可見漕船街市、販夫走卒,遠可見山水城郭,千帆競渡,大運河沿線風光盡收眼底。

玉河二期工程建成後,西接什刹海、鐘鼓樓、中軸線,東連皇城根遺址公園、菖蒲河公園,形成完整的皇城自然文化景觀鏈。

玉河古河道風光重現,所在的景山街道又對兩岸胡同進行了環境整治。“涉及到鐘鼓社區和吉祥社區一共9條胡同,今年,我們完成了其中6條胡同的環境整治,明年底之前,將再完成三條。拆違、封堵開牆打洞後,我們請來專業規劃師,留白增綠、美化提升,改善居民身邊環境的同時,也方便遊客進入胡同遊覽。”景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田國明表示。

景色美了,居民更加愛護。今年7月,李新紅作為小巷管家上崗,就負責玉河所在的北河胡同。“看見垃圾、果皮,第一時間撿起來。遇到有來玩的遊客,我還會給他們講講這玉河的故事,作為河邊居民,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李新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