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袁世凱曾提出一個建議,若被清政府採納,就不會有甲午戰爭的慘敗

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是一位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尤其是他登基稱帝之事,被認為是倒行逆施的行為。但是,在某些事情方面,他的眼光不可謂不犀利,也正是因為這樣,才逐漸得到清廷的賞識,

從一個普通的小兵,成為手握實權的內閣總理大臣,最終逼迫溥儀退位,結束了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

少年時期,袁世凱也像其他讀書人一樣,想通過科舉考試踏入仕途,一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因家境還不錯,袁世凱就到京城讀書,

當時李鴻章為直隸總督,袁世凱對他的顯赫地位羡慕不已,甚至將李鴻章視為榜樣。然而,幾次考試均名落孫山,這讓他相當鬱悶,決定放棄科舉仕途這條道路。

不久後,袁世凱就燒了自己之前寫的詩文,並說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

”選擇了投筆從戎。起初,他是想成為李鴻章的幕僚,但考慮到李鴻章身邊都是舉人、進士,而他僅僅是一個無名的秀才,肯定不會被重用,就前往登州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

西元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當時它還是清朝的藩屬國,就請清廷出兵援救。

既然小弟都開口了,作為大哥的清政府就命吳長慶帶兵前去平亂,袁世凱也跟隨清軍來到朝鮮。在平亂的戰鬥中,袁世凱身先士卒,很快就幹掉了那些參與兵變的士兵,朝廷得知此事後對袁世凱大加稱讚。

當時的袁世凱僅有23歲,雖然已經平定了叛亂,

但他卻沒有立馬被調走,而是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在此期間,袁世凱的能力得到了朝鮮眾多大臣欽佩,曾這樣稱讚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漢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兩年後,此地又發生了叛亂,

而野心勃勃的日本想趁機挾制王室,朝鮮國王李熙就向袁世凱求援。當時中法戰爭已經爆發,袁世凱看出了日本的真正目的,想以朝鮮為跳板對清朝發起進攻,就帶兵擊退了日軍。此後,袁世凱曾上書清政府,希望朝廷能夠派大軍入朝,即使不把它納入大清版圖,至少能夠阻止日軍的野心,甚至可以先下手為強,消除日本對清朝的威脅。

但是,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壓根就沒看出日本的威脅,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果斷拒絕了袁世凱的建議。不久後,日軍大舉進攻朝鮮,並以此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軍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賠償了2億兩白銀。有人認為,如果清廷當時能夠採納袁世凱的建議,或許就不會有之後甲午戰爭的慘敗。

但是,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壓根就沒看出日本的威脅,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果斷拒絕了袁世凱的建議。不久後,日軍大舉進攻朝鮮,並以此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軍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賠償了2億兩白銀。有人認為,如果清廷當時能夠採納袁世凱的建議,或許就不會有之後甲午戰爭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