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XID首席體驗設計師Joe:對真正的汽車設計師來說,這是最好的年代

【採訪理由】結識Joe是在知乎上,我非常喜歡他的文章,甚至覺得他完全可以和專業媒體人“搶飯碗”。作為一位優秀的汽車設計師,Joe不願意只解決汽車“造型”的問題,他正憑藉敏銳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去探究汽車設計的本源,

嘗試解決“體驗”的問題。

每個人都會有興趣愛好,這其中很可能就潛藏著我們的未來,如果你能捕捉到它並沿著這個脈絡去挖掘和探尋,或許你就能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

Joe小時候喜歡畫恐龍,而且還會給它們裝一些盔甲。高中時他開始對電子產品感興趣,喜歡那些充滿質感的設計。於是大學時他選擇了工業設計方向。一切順理成章,

不過稍偏軌道。

在Joe看來,汽車是一個會移動的產品,有發動機,有輪子,在某種程度上像一種人造的生物一樣,所以男生通常會對汽車有跟其他產品不一樣的感情。

Joe想學汽車設計,不過汽車設計雖然從廣義上屬於工業設計,但通常會單獨列出來,那時候學校裡並沒有老師教這方面的知識,Joe只能一邊在網上搜集相關的資訊,一邊找圈子裡的朋友前輩們交流學習。要知道,

零幾年的時候,國內的互聯網還沒現在這麼興盛,汽車設計方面的資源少的可憐,可以說沒有放棄的都是“真愛”。

為了提高自己的設計水準,Joe還進入英國考文垂大學汽車內飾設計專業繼續深造。這段留學經歷對他之後的職業生涯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捩點。“去英國之前我其實是鑽在造型裡面,特別喜歡把車畫得非常好看,視覺效果很棒。但是在考文垂的時候,導師會讓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這樣做?就是說,

你的設計一定要合理,如果只是為了好看,他會讓你回去再想清楚。那時候我才真正進入一個設計師的角色,而不僅僅是一個畫車的人。”

(Joe在考文垂大學的畢業設計草圖)

巴西or巴黎?

碩士畢業之後,Joe先後在江森自控和佛吉亞這兩家全球Top2內飾供應商的設計團隊供職。身處其中,Joe感覺到這兩家公司的區別非常鮮明。美國的江森自控實際上是用制度來管理公司的。

而佛吉亞是典型的法國公司,主要靠人來解決問題,它的系統性會遠遠弱于江森,但正因為如此,反而凸顯人的價值。“可能你會感覺這幫人好不靠譜啊,但是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總會有一個人站出來把問題解決掉。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我更喜歡待在法國人的公司。”

在佛吉亞工作的第三年,有一次佛吉亞全球設計總裁找Joe聊天,問及他將來的打算。

因為佛吉亞的業務遍佈全球,所以Joe提出想換個環境,他很爽快答應了。當時公司在巴西和法國巴黎都有專案要展開,“如果去巴西,我會是一個team leader,但那個地方是要“開荒”的;如果去法國,我會是一個team member,但是我會置身於一個全球頂尖的內飾設計團隊之中。多方考慮之後,我選擇後者。這對我來說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也極大地豐富了我在佛吉亞的履歷。”

(Joe在佛吉亞做的Intuition Concept 在2015年法蘭克福車展展出)

每個設計師都應該嘗試去做一個甲方

2016年1月,Joe從巴黎回到上海,加入新興互聯網純電動汽車公司小鵬汽車任設計負責人,角色從乙方轉為甲方,“當你的設計方案面對的不是最終的消費者,而是另外一家企業的時候,你思考的點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實我認為每個設計師都應該嘗試去做一個甲方,做一個為最終使用產品的人服務的設計師。”

在行業內關於新能源汽車的探討和研究由來已久,直到特斯拉的出現,眾多傳統車企在鯰魚效應之下紛紛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而一些新興的汽車公司更是從誕生起就種下了純電動的基因。新的動力系統必然會給汽車設計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但當前市面上的產品並沒有多大變化,整個變革還是會呈漸進式發展。

“第一,行業慣性很大,很多新能源車都是通過燃油車改過來的,單純把動力系統改動一些,沒有改變整個框架,因為從底層架構一個全新的產品投入是非常大的,你不得不把它拆成幾步去做,沒辦法在一個項目裡一下子實現。第二,市場風險很大,你不知道激進的車型設計出來用戶的接受程度怎樣。”

在Xiaopeng Beta和Xiaopeng Identy X設計的過程中,Joe和團隊也是綜合了上面兩點考慮,做了一個平衡。

造型是體驗的一部分

在小鵬汽車時,Joe還發起了小鵬汽車體驗設計中心X Lab。

“以往傳統汽車公司的設計團隊解決的大量是造型問題,因為汽車這個行業,多年以來的使用場景其實沒有什麼本質變化,無非是大家從A點到B點,這樣開就好了,產品的架構已經形成,沒辦法改變。

但是現在面臨一個轉捩點,汽車由於純電化、網聯化和智慧化,能呈現非常多的使用場景,用戶本身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這時候如果再僅僅解決造型問題是不夠的,造型是體驗的一部分,除了漂亮的外觀,設計師還應該像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一樣去思考:用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如何滿足用戶這個需求?所以我們嘗試在內部實驗性地探討這個問題。”

XID,參與到設計的上游

前段時間,Joe和幾個設計師朋友發起了新的設計公司XID,並擔任首席體驗設計師。“體驗設計這個點並沒有哪個車企特別強,大家都處在摸索的階段,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是一個團隊,專門來做這個方向,就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車企,看到不同車企對這方面的理解和需求,在不同的合作專案當中吸收各家的營養,形成我們自己的一些見解。”

Joe認為汽車設計師可以分兩類,一類人本質上更喜歡汽車,而不是設計,另一類人更喜歡設計,多過汽車。“可能我們的發起人裡大部分是更喜歡設計的,這不代表我們不喜歡汽車,只是我們願意去考慮設計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Joe說,他們希望XID能類似於frog design+ Pinifarina design,不僅僅局限在設計的下游,還要更多地參與到設計的上游,參與到從品牌策略到公司商業策略,再到產品的框架,最後落實到產品原型的整個流程中。“現在在汽車設計行業是沒有這樣的公司的。”

雖然成立時間並不長,但是XID已經拿到了幾個有趣的專案,其中一個是某國內一線互聯網公司的合作專案。“我們的合作夥伴是一家希望改變所有人出行方式的公司,今天街上跑的99%都是私家車,私家車利用率特別低,開的時間少,座位空置多。我們想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重新設計一款車。這方面我們雙方是非常聊得到一起去的。”

Joe's Studio & Cafe

前面說過,Joe的文筆很贊,再加上汽車設計專業知識的加持,想必就算他現在辭職專門做自媒體也可以活得很好。Joe在知乎上的專欄叫Joe's Studio & Cafe,三年時間只發了八篇文章,仍然獲得了六千多的關注量。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有記錄的習慣。在知乎上面,一開始就是記錄東西,還可以跟一些人分享,也不會被過多的噪音干擾,就是一個小小的圈子,並沒有太多的想法。”

後來有做自媒體的朋友建議他把知乎運營起來,但是由於精力有限,Joe並沒有去做。相比於人頭攢動的大會,Joe更希望它成為一個雅致的小沙龍。

設計師的工作是他文章靈感的源泉,我們希望Joe能作出更多優秀的設計,也希望他在工作中有更多感悟付諸文字以饗讀者。

最後,以他在專欄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在汽車設計的第三個黃金十年,那些天性喜歡思考產品與體驗,而不僅僅是喜歡畫圖的設計師,將會發揮真正的價值。對所有真正的汽車設計師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

以下為部分訪談實錄:

X職場:小鵬汽車是新興的互聯網汽車品牌,互聯網汽車與傳統汽車相比,在內飾設計上會更有挑戰性嗎?

Joe:互聯網對汽車的改變是方方面面的,但更重要的是,小鵬汽車是在用互聯網人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用汽車人的思考方式來設計汽車。傳統汽車行業大部分情況下是通過類推的形式來思考產品定義問題——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那它應該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的,那它應該就是這樣……

像小鵬這樣完全從另外一個行業闖進來的新人,反而敢於去從本質上思考東西,他會在車內體驗的每一個環節都會重新再打一個問號,他不會去想別人怎麼樣,而是想這個設計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這個思路本身就會讓汽車內飾設計有很大變化。

X職場:有人覺得小鵬內飾很像特斯拉,您怎麼看這種觀點?

Joe:當時我們的產品定義一出來,還沒開始設計,我就知道一定會有人這麼說。因為它裡面有一個大屏,而且也是豎著也是放在中間,那這個屏就會變成整個內飾最大的特徵,所以一定會有人說它是特斯拉。但是屏你沒辦法改變,它一定是方的,放在這個位置也是跟人類的基本操作習慣有關係。

如果從專業角度來看的話,小鵬汽車的內飾架構以及設計語言,統統跟特斯拉完全不一樣。就連那塊屏,雖然大小尺寸、位置跟特斯拉差不多,但它是懸浮出來的,而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的屏是鑲嵌在儀錶台裡面的。當屏鑲嵌到裡面,整個儀錶台的設計語言都要圍繞這個屏,這樣其實是一種限制;而當屏跳脫出來,後面的儀錶台就可以有更多造型方面的空間。可以看到,後來特斯拉的Model 3也採用了懸浮式設計,我們設計的時候他們還沒有發佈,所以我們的設計也是基於對行業發展的預判。

X職場:您認為這種大屏會成為趨勢嗎?

Joe:看你放在怎樣的時間維度上,如果你把時間維度拉得足夠長,大屏就會消失,被新的對話模式替代,比如AR,可以把前擋風玻璃變成一個屏,那你就不需要大屏了。比如VR,當你把頭盔帶上來處理交互,連玻璃都不需要了。也有可能你到時候就不需要開車,它是無人駕駛的。

但是近幾年大屏還是一個趨勢。一是大屏承載的內容更多,再者也有跟風的情況。我們看到有些公司,只是把螢幕做大了,並沒有提升功能。

X職場:當無人駕駛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有駕駛位嗎?

Joe:從10%到99.9%的無人駕駛階段,在某些時刻仍然需要你去接管駕駛無人車,仍然需要你看路,仍然需要有刹車油門,這點是沒辦法改變的。但是當它從99.9%變成100%的時候,一下子就解放了。那個轉捩點對汽車設計將會是一個質變。

X職場:您覺得目前國內的汽車設計水準與國外有差距嗎?您怎麼看車企對國外優秀汽車設計人才的引進?

Joe:現在國內外的設計水準拉近了很多,原因就在於之前國內的設計太爛了,五年前的很多設計都可以載入汽車設計笑話大全了,但是今天國內的汽車設計水準已經有了很大提高。雖然設計理念上跟國外一線品牌的設計團隊還有差距,但是比起其他一些品牌來說並不差。而且由於國內的團隊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的理解更深刻,所以他們的有些想法甚至是走在前面的。現在國內的設計團隊,思路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原來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走了。

很多車企會找國外的知名設計師來擔任設計負責人,甚至團隊大部分成員都邀請外國的設計師,這當然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幫自己提升水準。但是,其實汽車設計做到最後就是在做品牌設計,設計做到越高層次,越接近於公司的品牌核心,所以很快他們也會面臨一個問題——國外的設計團隊是否能夠深刻理解這個品牌的企業文化的內核,以及是否能與公司的頂層真正做到深層次的溝通,這可能是一個瓶頸。

X職場:在供應商工作要為不同的車企服務,那麼設計師能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嗎?

Joe:在供應商,我們要具備一種能力,就是隨時調整我們的設計風格。但是車企找我們來也是考慮到,自己的團隊時間長了之後風格可能就固化了,他們其實還想看看我們理解車企品牌的風格之後,能否演變出新的東西。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去深刻理解這個品牌最核心是要表達什麼,另一方面,我們自己的風格其實是有價值的,然後把兩個東西結合起來。

X職場:設計是一個團隊的工作,那麼作品呈現出來的是團隊磨合出來的,而不是一個設計師本身的風格?

Joe:我覺得歸根結底設計是很個人的事情,所有非常impressive的車,都有一個共性——它凝聚的是少數人的設計,而不是整個團隊的設計。當一款車凝聚的靈感的設計來源人數越多,越缺乏鮮活的性格,所以這款車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主心骨是從頭到尾貫穿下來的,而不是說這個階段是這個人、那個階段是那個人,那樣設計流程出來的產物,四平八穩,挑不出毛病,但也喪失了一些內涵的東西。

X職場:您心裡有沒有一款最理想的車,將來想要去設計的?

Joe:這個就多了,不是說我心目中有一款車,而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款車。設計師不是為自己設計的,這就是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區別,藝術家是要把自己想要的表達出來,而設計師是要盡最大可能站到使用者的視角去思考問題,讓用戶獲得他們最想要的東西。

至於我自己是更喜歡開燃油車,有駕駛快感的車型。儘管我認為這個市場會越來越小,未來純電共用的汽車會越來越弱化駕駛體驗,而去強調效率,但是如果我自己非要擁有一台車的話,我希望這台車是有樂趣的,至於其他場景我可以通過像滴滴打車這類平臺來實現。

X職場:您認為燃油車會被新能源車淘汰掉嗎?

Joe:燃油車最終還是會被淘汰,這個我覺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說的淘汰不是說它在地球上不存在了,就像今天還是有人騎馬,馬也沒有被汽車淘汰,但它不再作為交通工具,而是變成了娛樂消遣的方式。

▌版權聲明:文章系X職場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每個設計師都應該嘗試去做一個甲方

2016年1月,Joe從巴黎回到上海,加入新興互聯網純電動汽車公司小鵬汽車任設計負責人,角色從乙方轉為甲方,“當你的設計方案面對的不是最終的消費者,而是另外一家企業的時候,你思考的點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實我認為每個設計師都應該嘗試去做一個甲方,做一個為最終使用產品的人服務的設計師。”

在行業內關於新能源汽車的探討和研究由來已久,直到特斯拉的出現,眾多傳統車企在鯰魚效應之下紛紛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而一些新興的汽車公司更是從誕生起就種下了純電動的基因。新的動力系統必然會給汽車設計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但當前市面上的產品並沒有多大變化,整個變革還是會呈漸進式發展。

“第一,行業慣性很大,很多新能源車都是通過燃油車改過來的,單純把動力系統改動一些,沒有改變整個框架,因為從底層架構一個全新的產品投入是非常大的,你不得不把它拆成幾步去做,沒辦法在一個項目裡一下子實現。第二,市場風險很大,你不知道激進的車型設計出來用戶的接受程度怎樣。”

在Xiaopeng Beta和Xiaopeng Identy X設計的過程中,Joe和團隊也是綜合了上面兩點考慮,做了一個平衡。

造型是體驗的一部分

在小鵬汽車時,Joe還發起了小鵬汽車體驗設計中心X Lab。

“以往傳統汽車公司的設計團隊解決的大量是造型問題,因為汽車這個行業,多年以來的使用場景其實沒有什麼本質變化,無非是大家從A點到B點,這樣開就好了,產品的架構已經形成,沒辦法改變。

但是現在面臨一個轉捩點,汽車由於純電化、網聯化和智慧化,能呈現非常多的使用場景,用戶本身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這時候如果再僅僅解決造型問題是不夠的,造型是體驗的一部分,除了漂亮的外觀,設計師還應該像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一樣去思考:用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如何滿足用戶這個需求?所以我們嘗試在內部實驗性地探討這個問題。”

XID,參與到設計的上游

前段時間,Joe和幾個設計師朋友發起了新的設計公司XID,並擔任首席體驗設計師。“體驗設計這個點並沒有哪個車企特別強,大家都處在摸索的階段,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是一個團隊,專門來做這個方向,就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車企,看到不同車企對這方面的理解和需求,在不同的合作專案當中吸收各家的營養,形成我們自己的一些見解。”

Joe認為汽車設計師可以分兩類,一類人本質上更喜歡汽車,而不是設計,另一類人更喜歡設計,多過汽車。“可能我們的發起人裡大部分是更喜歡設計的,這不代表我們不喜歡汽車,只是我們願意去考慮設計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Joe說,他們希望XID能類似於frog design+ Pinifarina design,不僅僅局限在設計的下游,還要更多地參與到設計的上游,參與到從品牌策略到公司商業策略,再到產品的框架,最後落實到產品原型的整個流程中。“現在在汽車設計行業是沒有這樣的公司的。”

雖然成立時間並不長,但是XID已經拿到了幾個有趣的專案,其中一個是某國內一線互聯網公司的合作專案。“我們的合作夥伴是一家希望改變所有人出行方式的公司,今天街上跑的99%都是私家車,私家車利用率特別低,開的時間少,座位空置多。我們想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重新設計一款車。這方面我們雙方是非常聊得到一起去的。”

Joe's Studio & Cafe

前面說過,Joe的文筆很贊,再加上汽車設計專業知識的加持,想必就算他現在辭職專門做自媒體也可以活得很好。Joe在知乎上的專欄叫Joe's Studio & Cafe,三年時間只發了八篇文章,仍然獲得了六千多的關注量。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有記錄的習慣。在知乎上面,一開始就是記錄東西,還可以跟一些人分享,也不會被過多的噪音干擾,就是一個小小的圈子,並沒有太多的想法。”

後來有做自媒體的朋友建議他把知乎運營起來,但是由於精力有限,Joe並沒有去做。相比於人頭攢動的大會,Joe更希望它成為一個雅致的小沙龍。

設計師的工作是他文章靈感的源泉,我們希望Joe能作出更多優秀的設計,也希望他在工作中有更多感悟付諸文字以饗讀者。

最後,以他在專欄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在汽車設計的第三個黃金十年,那些天性喜歡思考產品與體驗,而不僅僅是喜歡畫圖的設計師,將會發揮真正的價值。對所有真正的汽車設計師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

以下為部分訪談實錄:

X職場:小鵬汽車是新興的互聯網汽車品牌,互聯網汽車與傳統汽車相比,在內飾設計上會更有挑戰性嗎?

Joe:互聯網對汽車的改變是方方面面的,但更重要的是,小鵬汽車是在用互聯網人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用汽車人的思考方式來設計汽車。傳統汽車行業大部分情況下是通過類推的形式來思考產品定義問題——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那它應該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的,那它應該就是這樣……

像小鵬這樣完全從另外一個行業闖進來的新人,反而敢於去從本質上思考東西,他會在車內體驗的每一個環節都會重新再打一個問號,他不會去想別人怎麼樣,而是想這個設計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這個思路本身就會讓汽車內飾設計有很大變化。

X職場:有人覺得小鵬內飾很像特斯拉,您怎麼看這種觀點?

Joe:當時我們的產品定義一出來,還沒開始設計,我就知道一定會有人這麼說。因為它裡面有一個大屏,而且也是豎著也是放在中間,那這個屏就會變成整個內飾最大的特徵,所以一定會有人說它是特斯拉。但是屏你沒辦法改變,它一定是方的,放在這個位置也是跟人類的基本操作習慣有關係。

如果從專業角度來看的話,小鵬汽車的內飾架構以及設計語言,統統跟特斯拉完全不一樣。就連那塊屏,雖然大小尺寸、位置跟特斯拉差不多,但它是懸浮出來的,而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的屏是鑲嵌在儀錶台裡面的。當屏鑲嵌到裡面,整個儀錶台的設計語言都要圍繞這個屏,這樣其實是一種限制;而當屏跳脫出來,後面的儀錶台就可以有更多造型方面的空間。可以看到,後來特斯拉的Model 3也採用了懸浮式設計,我們設計的時候他們還沒有發佈,所以我們的設計也是基於對行業發展的預判。

X職場:您認為這種大屏會成為趨勢嗎?

Joe:看你放在怎樣的時間維度上,如果你把時間維度拉得足夠長,大屏就會消失,被新的對話模式替代,比如AR,可以把前擋風玻璃變成一個屏,那你就不需要大屏了。比如VR,當你把頭盔帶上來處理交互,連玻璃都不需要了。也有可能你到時候就不需要開車,它是無人駕駛的。

但是近幾年大屏還是一個趨勢。一是大屏承載的內容更多,再者也有跟風的情況。我們看到有些公司,只是把螢幕做大了,並沒有提升功能。

X職場:當無人駕駛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有駕駛位嗎?

Joe:從10%到99.9%的無人駕駛階段,在某些時刻仍然需要你去接管駕駛無人車,仍然需要你看路,仍然需要有刹車油門,這點是沒辦法改變的。但是當它從99.9%變成100%的時候,一下子就解放了。那個轉捩點對汽車設計將會是一個質變。

X職場:您覺得目前國內的汽車設計水準與國外有差距嗎?您怎麼看車企對國外優秀汽車設計人才的引進?

Joe:現在國內外的設計水準拉近了很多,原因就在於之前國內的設計太爛了,五年前的很多設計都可以載入汽車設計笑話大全了,但是今天國內的汽車設計水準已經有了很大提高。雖然設計理念上跟國外一線品牌的設計團隊還有差距,但是比起其他一些品牌來說並不差。而且由於國內的團隊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的理解更深刻,所以他們的有些想法甚至是走在前面的。現在國內的設計團隊,思路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原來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走了。

很多車企會找國外的知名設計師來擔任設計負責人,甚至團隊大部分成員都邀請外國的設計師,這當然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幫自己提升水準。但是,其實汽車設計做到最後就是在做品牌設計,設計做到越高層次,越接近於公司的品牌核心,所以很快他們也會面臨一個問題——國外的設計團隊是否能夠深刻理解這個品牌的企業文化的內核,以及是否能與公司的頂層真正做到深層次的溝通,這可能是一個瓶頸。

X職場:在供應商工作要為不同的車企服務,那麼設計師能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嗎?

Joe:在供應商,我們要具備一種能力,就是隨時調整我們的設計風格。但是車企找我們來也是考慮到,自己的團隊時間長了之後風格可能就固化了,他們其實還想看看我們理解車企品牌的風格之後,能否演變出新的東西。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去深刻理解這個品牌最核心是要表達什麼,另一方面,我們自己的風格其實是有價值的,然後把兩個東西結合起來。

X職場:設計是一個團隊的工作,那麼作品呈現出來的是團隊磨合出來的,而不是一個設計師本身的風格?

Joe:我覺得歸根結底設計是很個人的事情,所有非常impressive的車,都有一個共性——它凝聚的是少數人的設計,而不是整個團隊的設計。當一款車凝聚的靈感的設計來源人數越多,越缺乏鮮活的性格,所以這款車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主心骨是從頭到尾貫穿下來的,而不是說這個階段是這個人、那個階段是那個人,那樣設計流程出來的產物,四平八穩,挑不出毛病,但也喪失了一些內涵的東西。

X職場:您心裡有沒有一款最理想的車,將來想要去設計的?

Joe:這個就多了,不是說我心目中有一款車,而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款車。設計師不是為自己設計的,這就是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區別,藝術家是要把自己想要的表達出來,而設計師是要盡最大可能站到使用者的視角去思考問題,讓用戶獲得他們最想要的東西。

至於我自己是更喜歡開燃油車,有駕駛快感的車型。儘管我認為這個市場會越來越小,未來純電共用的汽車會越來越弱化駕駛體驗,而去強調效率,但是如果我自己非要擁有一台車的話,我希望這台車是有樂趣的,至於其他場景我可以通過像滴滴打車這類平臺來實現。

X職場:您認為燃油車會被新能源車淘汰掉嗎?

Joe:燃油車最終還是會被淘汰,這個我覺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說的淘汰不是說它在地球上不存在了,就像今天還是有人騎馬,馬也沒有被汽車淘汰,但它不再作為交通工具,而是變成了娛樂消遣的方式。

▌版權聲明:文章系X職場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