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施琅收復臺灣後,上書請求拿下日本永絕後患,但康熙的回復很意外

西元1661年,南明大將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

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經過九個月的激戰,鄭成功擊敗荷蘭侵略者,讓被荷蘭人侵佔了三十八年之久的臺灣,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南明也被清軍滅亡了,於是臺灣就變成了鄭家的小朝廷,自成一國。後來等康熙繼位後,力圖收復臺灣,統一全國。為此他大膽啟用了一個明朝將領—施琅。

施琅,福建泉州人,明末清初時期,為鄭成功部將,曾跟隨鄭成功打敗荷蘭侵略者,進駐臺灣。鄭成功死後,施琅受到鄭經的猜疑,被鄭經滅了全家。一怒之下的施琅投降了大清。施琅降清後得到了康熙的寬大對待,任命他為清朝同安總兵,負責訓練大清的水師,為日後收復臺灣做準備。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領大清水師兩萬多人,戰艦200多搜,從福建東山出發,開始先臺灣進軍。施琅一開始先佔領臺灣的澎湖,使臺灣處於孤立狀態,然後積極做鄭克爽和其他軍隊的工作。鄭克爽見敗局已定,於是就投降了大清。從此臺灣成為了清朝疆域的一部分,

中國再次進入一統。

施琅收復臺灣後,將士們歡呼雀躍,開始準備慶功宴。但此時卻不見他們的主帥施琅,因為施琅正在給康熙寫奏摺。施琅在奏摺中寫道:今我軍剛剛攻克臺灣,銳氣正盛,而倭賊盤踞海外為禍,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我們可效仿元祖之事,

攜帶精兵,一舉殲滅倭賊,以絕後患。而且施琅還在奏摺中提到,自己願意親自帶兵去平定倭寇,一定能輕而易舉拿下日本。施琅為什麼會這麼自信呢?

因為在康熙時代,大清的國力已經達到鼎盛時期,而且康熙又剛剛平定三番,收復臺灣,對外也打敗過強大的沙俄,

可以說無人能敵。而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閉關鎖國階段,十分落後。再加上日本當時對大清的態度也十分友好。即使拿下日本,大清只不過多一個落後的省份,所以拿下日本,對康熙來說沒有多大的誘惑力。再看看當時國內的情況。

當時康熙積極對抗三番,又著手收復臺灣,所以對當時的西北關注度不夠。而此時葛爾丹在西北作亂,不斷的入侵大清。這就不得不讓康熙把注意力轉移到西北,去平定葛爾丹。所以就否定了施琅去征服日本的計畫,這也讓中國喪失了消滅日本最好的機會。幾百年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國力強大後,毫不猶豫的禍害了中國半個多世紀。

當時康熙積極對抗三番,又著手收復臺灣,所以對當時的西北關注度不夠。而此時葛爾丹在西北作亂,不斷的入侵大清。這就不得不讓康熙把注意力轉移到西北,去平定葛爾丹。所以就否定了施琅去征服日本的計畫,這也讓中國喪失了消滅日本最好的機會。幾百年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國力強大後,毫不猶豫的禍害了中國半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