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影·音樂|至愛梵古,當我們在談論梵古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文 | 立佳

編輯 | 子木

當今時代,

與梵古相關的一切都蒸騰著狂熱的氛圍,

這個名字已經成為藝術界巨擘的象徵。

他的研究者與日俱增,

他作品中的質地、用色、光影等都成為藝術史中的重要部分。

梵古生前窮困潦倒,

死後成為藝術傳奇,

在大部分人眼中,

梵古都是孤僻、消極、窮困潦倒、精神有問題的“倒楣蛋”形象。

但是關於梵古,

除了向日葵和星空,

還有那半邊裹著白紗布的醜男人肖像畫,

恐怕大多數人知之甚少。

百年後的我們,

何以真正瞭解他的過往,

還原一個血肉之軀?

走進梵古的世界,

對於初階入門者來說,並不困難,

世界上第一部全手繪油畫風格動畫長片《至愛梵古·星空之謎》,

由來自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

花了超過 7 年時間,

手繪65000幀油畫精心打造而成。

以畫作去重現一個偉大畫家的一生,

似乎沒有比這種方式更善解人意,

更具有說服力的了。

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場生動的畫展。

故事是從梵古去世後一年說起,

阿爾芒從父親手中接過梵古的一封信,

本要交給梵古弟弟提奧,

卻得知提奧已經死了,

一系列問題困擾著阿爾芒,

於是他開始探尋梵古死亡的真相。

在梵古擅長的厚塗風格中,

我們走進了他生命中最後停留的小鎮,

傾聽那些不同的故事。

明晃晃的陽光,一望無際的麥田,

浩瀚璀璨的星空,灰白無光的生活,

全部都轉化成手下色彩明豔的畫作,

直到1890年7月,

麥田裡的一聲槍聲。

梵古的一生,並不幸福。

生前創作了1000多幅畫,

卻僅僅賣出去過一幅,

每次寫信給他弟弟提奧,

幾乎都會提到要錢,

行為更是荒誕古怪,

最後在37歲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在梵古看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很多人看到了《星夜》的浪漫,

卻不知道,這幅畫是在精神病院中畫出。

更不知道當時患病的梵古,

在創作時經歷了何等的抑鬱和痛苦,

看到了多少悲劇性的幻覺。

很多人喜歡《夜晚的露天咖啡座》明亮的色調,

卻不瞭解這個可憐的畫家,

竟然患有天生的色弱,

只能使用對比強烈的色彩進行創作。

很多人熱愛《向日葵》濃烈、厚重的色彩。

但不知道,這是長期依賴弟弟的資助,

一事無成、看不到未來的他,

心底對於激情和希望的渴求。

也不知道他的渴求是如此地深切,

足以讓他忍不住吃下含有水銀、砷化物等劇毒元素的顏料。

油畫就是梵古的生活,

梵古從未生活在油畫之外。

因此,有意走進梵古的生活,

就必須走進油畫的天地,

尤其是走進梵古個人的繪畫作品。

《至愛梵古》想做的,無非如此;

所以,

它極盡可能將梵古的畫作呈現於影片裡,

並嘗試追隨梵古的畫風

描繪出意欲表達的一切。

以畫作隔空對話,

何嘗不是最誠摯的問候。

《至愛梵古》將梵古融入他的畫作之中,

對於喜歡文藝的觀眾來說,

絕對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但如果對西方藝術一無所知,

則顯得過於瑣碎和無聊。

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偉大的電影。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認為,

英國批評家喬納森·鐘斯(Jonathan Jones)直言不諱:

“我們應當把梵古從流行文化的陳詞濫調中解救出來!”

“最讓人不能忍的是整部電影那種‘聰明’的繪畫風格,

這種做法可能很會討人歡心,但它很蠢。

梵古不會以所謂的‘梵古風格’作畫

——他在自然中努力的觀察和研究,

他的每件作品都有創造性。

他不會按照一定的筆觸順序創作,

每次他都面對著一張空畫布,

每一筆都是一次重生。

梵古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

每一個狂亂的筆觸背後都是他不安的靈魂。

“但是為了娛樂大眾,

這部電影把梵古充滿激情與力量的探索

變成了畫師手下刻板的模仿

——這正與梵古的精神背道而馳。”

一部帶著對梵古的敬仰與熱愛,

耗時7年製作的電影,

不應當如他所說的一文不值。

但他的觀點確實值得我們注意!

如果再回到最初的命題,

當我們在談論梵古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沉迷於他的色彩?

迷戀於他的筆觸?

驚歎于他的才華?

追尋他的死亡之謎?

梵古是矛盾的、複雜的、多面性的,

一切將他標籤化的企圖,都是一種偷懶。

如果看了《至愛梵古》之後,

真的熱血沸騰、不能自己地成為了梵古粉兒,

那麼不如沉下心來,

多去瞭解一些真實的梵古:

看看他與弟弟提奧的那些信,

聽聽他對藝術、對文學等眾多話題的獨特見解,

去瞭解那個活在過去歷史中的具體的梵古。

關於梵古的書很多,

小編就不一一推薦了,

但如果大家奔著探討真實和研究藝術的目的,

就儘量不要選擇虛構小說,

這類型的書大多是作者在研究梵古生平和各種資料後,

將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名重新加工的作品,

比如《渴望生活》,

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虛構小說不假,

但作者歐文·斯通在書的末尾作死地宣稱:

“除了這些寫作技巧上的自由之外,

本書是完全真實的。”

這就成了所有瞭解梵古生平的讀者

集體Diss他的理由,

當然了,以《渴望生活》為代表,

開啟了梵古故事被異化、傳奇化、理想化、妖魔化……

的各種不同版本,

如果真的至愛梵古,

不妨慢慢去瞭解吧!

畢竟從1956年起,

就有層出不窮的傳記電影

試圖讓我們明白梵古內心燃燒的究竟是什麼,

或許叫梵古本人來挑,

也不見得能選出一部最接近自己的吧……

聲 明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轉發推薦!

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後臺!

梵古的一生,並不幸福。

生前創作了1000多幅畫,

卻僅僅賣出去過一幅,

每次寫信給他弟弟提奧,

幾乎都會提到要錢,

行為更是荒誕古怪,

最後在37歲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在梵古看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很多人看到了《星夜》的浪漫,

卻不知道,這幅畫是在精神病院中畫出。

更不知道當時患病的梵古,

在創作時經歷了何等的抑鬱和痛苦,

看到了多少悲劇性的幻覺。

很多人喜歡《夜晚的露天咖啡座》明亮的色調,

卻不瞭解這個可憐的畫家,

竟然患有天生的色弱,

只能使用對比強烈的色彩進行創作。

很多人熱愛《向日葵》濃烈、厚重的色彩。

但不知道,這是長期依賴弟弟的資助,

一事無成、看不到未來的他,

心底對於激情和希望的渴求。

也不知道他的渴求是如此地深切,

足以讓他忍不住吃下含有水銀、砷化物等劇毒元素的顏料。

油畫就是梵古的生活,

梵古從未生活在油畫之外。

因此,有意走進梵古的生活,

就必須走進油畫的天地,

尤其是走進梵古個人的繪畫作品。

《至愛梵古》想做的,無非如此;

所以,

它極盡可能將梵古的畫作呈現於影片裡,

並嘗試追隨梵古的畫風

描繪出意欲表達的一切。

以畫作隔空對話,

何嘗不是最誠摯的問候。

《至愛梵古》將梵古融入他的畫作之中,

對於喜歡文藝的觀眾來說,

絕對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但如果對西方藝術一無所知,

則顯得過於瑣碎和無聊。

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偉大的電影。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認為,

英國批評家喬納森·鐘斯(Jonathan Jones)直言不諱:

“我們應當把梵古從流行文化的陳詞濫調中解救出來!”

“最讓人不能忍的是整部電影那種‘聰明’的繪畫風格,

這種做法可能很會討人歡心,但它很蠢。

梵古不會以所謂的‘梵古風格’作畫

——他在自然中努力的觀察和研究,

他的每件作品都有創造性。

他不會按照一定的筆觸順序創作,

每次他都面對著一張空畫布,

每一筆都是一次重生。

梵古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

每一個狂亂的筆觸背後都是他不安的靈魂。

“但是為了娛樂大眾,

這部電影把梵古充滿激情與力量的探索

變成了畫師手下刻板的模仿

——這正與梵古的精神背道而馳。”

一部帶著對梵古的敬仰與熱愛,

耗時7年製作的電影,

不應當如他所說的一文不值。

但他的觀點確實值得我們注意!

如果再回到最初的命題,

當我們在談論梵古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沉迷於他的色彩?

迷戀於他的筆觸?

驚歎于他的才華?

追尋他的死亡之謎?

梵古是矛盾的、複雜的、多面性的,

一切將他標籤化的企圖,都是一種偷懶。

如果看了《至愛梵古》之後,

真的熱血沸騰、不能自己地成為了梵古粉兒,

那麼不如沉下心來,

多去瞭解一些真實的梵古:

看看他與弟弟提奧的那些信,

聽聽他對藝術、對文學等眾多話題的獨特見解,

去瞭解那個活在過去歷史中的具體的梵古。

關於梵古的書很多,

小編就不一一推薦了,

但如果大家奔著探討真實和研究藝術的目的,

就儘量不要選擇虛構小說,

這類型的書大多是作者在研究梵古生平和各種資料後,

將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名重新加工的作品,

比如《渴望生活》,

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虛構小說不假,

但作者歐文·斯通在書的末尾作死地宣稱:

“除了這些寫作技巧上的自由之外,

本書是完全真實的。”

這就成了所有瞭解梵古生平的讀者

集體Diss他的理由,

當然了,以《渴望生活》為代表,

開啟了梵古故事被異化、傳奇化、理想化、妖魔化……

的各種不同版本,

如果真的至愛梵古,

不妨慢慢去瞭解吧!

畢竟從1956年起,

就有層出不窮的傳記電影

試圖讓我們明白梵古內心燃燒的究竟是什麼,

或許叫梵古本人來挑,

也不見得能選出一部最接近自己的吧……

聲 明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轉發推薦!

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