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包頭的歷史脈絡在這裡 土默特蒙古族巴氏家族也曾定居在此

嘉靖十一年(1532年),成吉思汗的十七世孫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崇禎九年(1636年),後金改為清,土默特部分為左、右兩翼,博托河(今包頭市東河區東河槽)東西兩岸為土默特右翼六甲地。

隨著“走西口”人的大量遷入,乾隆二年(1737年),在博托河西岸大青山臺地形成包頭村。在臺地南有包頭最早的東街、西街。東街、西街以北的黃土坡地俗稱“梁”,從而有了“北梁”之稱,亦稱“梁上”、“後樑” “召梁”。

老包頭城垣南門(馬歆安 提供)

同治十二年(1873年),包頭城垣建成,

將東街改為東門大街,西街改為西門大街,將東門大街、西門大街以北,北城牆以南稱為“北梁”。“北梁” 歷來為蒙古、漢、回等各民族和諧相處的家園。

老包頭城垣西北門(張毅 提供)

1996年,包頭發生6.4級地震,北梁開始拆遷移居。2013年,包頭市委、市政府組織開展了北梁棚戶區搬遷改造“百日攻堅”、“春季戰役”和“秋季戰役”。

2014年8月,各族群眾聚居的北梁棚戶區拆遷任務全面完成,北梁居民由“憂居”變“宜居”。

土默特蒙古族巴氏家族定居北梁

清政府撥給土默特蒙古族土地放牧,稱“戶口地”(亦稱“蒙丁地”),不納歲租,但男子要擔負戍邊的任務。順治七年(1650年)每丁5頃。乾隆八年(1743年)改為每口1頃,“每口以一頃為率,以為常業”。(《清高宗實錄》)。

康熙年間,巴氏家族八拜的父親在自己“戶口地”北梁修建了藏傳佛教福徵寺為家廟。

巴氏家族的“戶口地”在博托河兩岸,北至大廟,東至陳戶窯子、壕賴溝、臭水井,南至黃河北岸,西至廠漢此老、廠漢腦包、梁家營子,北梁皆為巴氏家族的“戶口地”。清政府還在黃河南撥給福徵寺一塊香火地,用香火地的農牧業收入供給寺院開支。

康雍年間已有“西口”人落腳博托河兩岸,開始租押巴氏家族的“戶口地”,

土地所有權歸巴氏家族,只要交納一次押地錢就可在所租地上蓋房、種地、打井、修路、種樹等。之後每年需交納地租。山西人李節、張居相等租押八拜父親北梁地建房定居。乾隆二年(1737年),形成包頭村,巴氏家族八拜完全放棄遊牧,靠出租“戶口地”為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拜用16兩白銀買下李節北梁9間房屋(後為召梁二道巷9召梁二道巷9號),從此巴氏家族開始定居北梁。

召梁二道巷9號(張貴 提供)

巴氏家族為滿足“走西口”人的需求,康熙五年(1666年)建南龍王廟,“舊有龍王廟一楹,系土默特蒙古所建,不知建於何年,有康熙五年修補匾額”。(《重修南龍王廟小記》大清光緒元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北梁又修建北龍王廟,“乾隆歲丁未,有新泰店梁君諱泰者,倡議興工”。(《龍王廟及火神牛馬像碑記》大清嘉慶十年)。

福徵寺是維繫巴氏家族的聖地。逢年過節巴氏家族要在福徵寺祭祀聚會,巴氏家族的成員各家都要捧著滿盤的敬神物品到召院大殿供奉,上香叩頭禮拜。每年還有兩次誦經謝神的廟會,除平日駐廟的執事喇嘛外,還邀請沙爾沁崇德寺、廣化寺的喇嘛來召念經,每次經會結束,供神的食品由各家帶回一份。日常召廟都要誦“吉格莎”(平安經)。

南龍王廟(李久明 提供)

巴氏家族八拜後第五代海寶家境日益富裕。海寶有三個兒子:大兒胡升,住召梁二道巷9號;二兒富興,住東門大街12號;三兒章勒豐,住東門大街12號西院。1926年胡升被土默特總管任命為包頭南海子渡務前鋒校,富興任驍騎校。富興生下兒子巴文峒,“包鎮公行”還送了“五世同堂”的匾額。

辛亥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巴氏家族有著紅色的記憶,是包頭紅色記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文峒是包頭第一位秀才,曾為包頭馬王廟二等學堂堂長,中國同盟會的會員,參加了包頭馬號巷辛亥義舉。國民革命時期,巴文峻與周恩來一起去法國留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巴維昭等參加了內蒙古人民革命軍。土地革命時期,土默特第五小學校長巴增華多次掩護革命地下黨員,巴三紅參加“老一團”多倫抗日戰役,巴征嶼參加包頭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抗日戰爭時期,巴增秀參加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戰鬥,1942年犧牲。

召梁頭道巷(張貴 提供)

巴氏家族世代生活在北梁。2013年棚戶區搬拆遷改造時,住在北梁的巴氏家族約有17戶,住在召梁頭道巷的約有10戶,住在召梁四道巷的約有3戶。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歷史學教授張貴

倡議興工”。(《龍王廟及火神牛馬像碑記》大清嘉慶十年)。

福徵寺是維繫巴氏家族的聖地。逢年過節巴氏家族要在福徵寺祭祀聚會,巴氏家族的成員各家都要捧著滿盤的敬神物品到召院大殿供奉,上香叩頭禮拜。每年還有兩次誦經謝神的廟會,除平日駐廟的執事喇嘛外,還邀請沙爾沁崇德寺、廣化寺的喇嘛來召念經,每次經會結束,供神的食品由各家帶回一份。日常召廟都要誦“吉格莎”(平安經)。

南龍王廟(李久明 提供)

巴氏家族八拜後第五代海寶家境日益富裕。海寶有三個兒子:大兒胡升,住召梁二道巷9號;二兒富興,住東門大街12號;三兒章勒豐,住東門大街12號西院。1926年胡升被土默特總管任命為包頭南海子渡務前鋒校,富興任驍騎校。富興生下兒子巴文峒,“包鎮公行”還送了“五世同堂”的匾額。

辛亥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巴氏家族有著紅色的記憶,是包頭紅色記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文峒是包頭第一位秀才,曾為包頭馬王廟二等學堂堂長,中國同盟會的會員,參加了包頭馬號巷辛亥義舉。國民革命時期,巴文峻與周恩來一起去法國留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巴維昭等參加了內蒙古人民革命軍。土地革命時期,土默特第五小學校長巴增華多次掩護革命地下黨員,巴三紅參加“老一團”多倫抗日戰役,巴征嶼參加包頭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抗日戰爭時期,巴增秀參加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戰鬥,1942年犧牲。

召梁頭道巷(張貴 提供)

巴氏家族世代生活在北梁。2013年棚戶區搬拆遷改造時,住在北梁的巴氏家族約有17戶,住在召梁頭道巷的約有10戶,住在召梁四道巷的約有3戶。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歷史學教授張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