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仨是靈石靜升人,他仨玩“史海鉤沉”

王儒傑

王儒傑,生於1944年7月,中共黨員,初中文化,1965年參軍,

1971年復員到山西日報社編輯部工作,1984年,調回靈石檢察院任副科長、科長,評為一級檢察官。2003年退休後被聘為王家大院顧問和中華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並多次到外地參加中華王氏研討會議。

主編靜升西《王氏族譜》,參于編輯《靜升史海鉤沉》、靜升東《王氏族譜》、梁家焉西溝村《王氏族譜》、北王中《王氏族譜》,還有《王家大院志》、《靜升古韻》、《冷泉煙雨》、《王家大院﹒靜升文廟﹒資壽寺碑文彙編》、《王家大院歷史人物紀略》。

為保護開發古鎮靜升和王家大院,多次向專家、學者提供資料,引領搞規化和拍攝電視的同志跑遍古鎮的每個角落,人們戲稱為“螞蟻嚮導”、“古鎮活字典”。

2015年6月,與其他股東注資成立山西史海鉤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兩遺文化資源文本、圖片、音訊、視頻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發佈工作。

張百仟

張百仟,1944年11月生,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人。1964年太谷師範畢業,先後任教于本縣南關、水峪、靜升。2002年靈石縣第一職業高級中學退休,應聘為王家大院顧問。熱心家鄉歷史文化研究,探訪民俗風情,查抄碑石文字,讀閱各姓氏譜本,考校古建遺風,是其愛好。與王金釘、王儒傑共同編著的《靜升史海鉤沉》於2006年1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

與王儒傑執編《王家大院﹒靜升文廟﹒資壽寺碑文彙編》、《王家大院歷史人物記略》。參與了靜升西王氏、靜升東王氏、北王中王氏、西溝王氏、蘇溪張氏等族譜的修纂。同時參與編輯的還有《資壽寺》、《靜升古韻》、《冷泉煙雨》、和《靈石縣鄉村志》、《王家大院志》。為保護開發王家大院,為規劃修復靜升古鎮,與老友王儒傑向專家學者介紹家鄉,引領做規劃的同志跑遍古鎮,
被人們戲稱為“螞蟻嚮導”、“古鎮活字典”。

2015年6月,與其他股東注資成立山西史海鉤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兩遺文化資源文本、圖片、音訊、視頻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發佈工作。

吳修康

吳修康,1950年7月生,靈石縣作家協會會員,靈石文史會會員,曾為晉中地區音樂協會會員,

靈石縣老年書法協會理事,地區財貿學校基社會計班結業。1985年至2005年間任靜升供銷社書記、副主任、主任等職,2003年退休。

近年來,受祖輩對食品加工、釀造、飲食文化的遺傳,整理編寫了數十篇文稿,並對民間音樂的探索也撰寫了部分人物、短評、欣賞等稿件一併刊載于靈石文史和王家大院報刊。

2013年加入晉中文化志願者。

2015年中央四台選中“王家豆腐宴”和“中秋賞月話月餅”兩稿作為非遺文題並參加拍攝豆腐宴技藝操作的實地指導,面向全國及世界多次播放,贏得了不同程度的增益效能。

好友張佰仟

王儒傑 史海鉤沉文化傳媒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開頭白,而我和張佰仟的關係卻是合而必分,分而必合。做到了人分心不分,到目前已超過一輩子的交情。為什麼會有如此結果?正面的說法是情投意合,志趣一致。通俗的講是說得來,合脾胃。貶義詞叫臭味相投。反正不管怎麼說都是一個意思。

我倆除了不同名不同姓外,還有幾個共同點,年齡、身高、鞋的大小都一樣,並還都是靜升鎮史家山村的女婿,愛人都姓薛,並且還是同輩姊妹。更重要的是我倆都是地方誌願愛好者。所以,有幸都被聘為王家大院的顧問。朋友們戲稱我倆是靜升古鎮的王朝、馬漢,或是哼、哈二將。

我能和張佰仟處得來的秘訣就是求大同求小異,經常互補。往往會形成他的優點就是我的缺點,我的優點就是他的缺點。我倆有時會發生對某件事情有不同看法的時候,經過爭論,很快就統一了思想。

除此,他還有好多優點是人們永遠學不到手的,可以說是他的特異功能,人們也都承認好,就是學不到手。他能應用自如,具體到別人就不適應了。

就比如:張佰仟的《百讀巧點》教學法,就是他的獨創。純屬啟發式,充分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具體說分七點:預習—課前預習,留有筆記;自學—給以提綱,找出重點;爭論—聯繫作業,爭論質疑;點撥—點清重點,拔除難點;作業—趁熱打鐵,相互幫助;鞏固—溫故知新,扎實基礎;考查—單元小測,查漏補缺。達到了緊扣教材,開闊思路。最後的結果是:“以讀代練,以練代讀,已讀熟記,已練促活。點撥:引深分析、比較分析、綜合分析。”

學校曾經組織老師聽過他的課,確實不錯也找不出毛病,但就是推廣不開。還有好多推廣不開的經驗是他的專利,用到別人頭上就不適應了。

另一個特點他從來沒有害人之心,也不防別人害他,他的觀點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他認為他的愛好必定別人也愛好。所以,我知道的也想讓所有人知道。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愛聽不愛聽,只要我知道就來個布袋裡倒西瓜從來不保留。最後得出兩種結果:其一,愛聽得當然如獲貴寶跟著追根問底,引起張佰仟的興趣,他當義務導遊員心甘情願。最後,還要給遊客帶上幾個“天長久”月餅。他的理由這是做廣告哩;另一種是對他講的不感興趣,從禮貌上講走了不對,只能心不在意或打瞌睡,但他也不洩氣,管你感受如何,那是你們事反正我今天又過了一次導遊癮。我給他下的結論是:不能從事保密工作,但能當好宣傳員。

要說一個人沒有“名利”思想是不可能的,不為名就是為利,不為利就是為名,二者必屬其一。而張佰仟同志達到了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一種愛好而努力。名和利他都有機會得到,但他從不爭取甚至自動放棄。

在他看來,閉住眼又睜開啦—一天,閉住眼不睜啦—一輩子。他傾向於厚古薄今,長替古人擔憂,不關心發生在眼前的事,甚至他經過的人和事有百分之九十五記不清。他從孩子熬到孩兒王,一生中就在學校轉圈,很少和社會接觸,直到退休才走向社會,深入到實踐。在人事交往上雖有進步,但不明顯。沒辦法,因為他已經習慣成自然。

(史海鉤沉文化傳媒)

面向全國及世界多次播放,贏得了不同程度的增益效能。

好友張佰仟

王儒傑 史海鉤沉文化傳媒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開頭白,而我和張佰仟的關係卻是合而必分,分而必合。做到了人分心不分,到目前已超過一輩子的交情。為什麼會有如此結果?正面的說法是情投意合,志趣一致。通俗的講是說得來,合脾胃。貶義詞叫臭味相投。反正不管怎麼說都是一個意思。

我倆除了不同名不同姓外,還有幾個共同點,年齡、身高、鞋的大小都一樣,並還都是靜升鎮史家山村的女婿,愛人都姓薛,並且還是同輩姊妹。更重要的是我倆都是地方誌願愛好者。所以,有幸都被聘為王家大院的顧問。朋友們戲稱我倆是靜升古鎮的王朝、馬漢,或是哼、哈二將。

我能和張佰仟處得來的秘訣就是求大同求小異,經常互補。往往會形成他的優點就是我的缺點,我的優點就是他的缺點。我倆有時會發生對某件事情有不同看法的時候,經過爭論,很快就統一了思想。

除此,他還有好多優點是人們永遠學不到手的,可以說是他的特異功能,人們也都承認好,就是學不到手。他能應用自如,具體到別人就不適應了。

就比如:張佰仟的《百讀巧點》教學法,就是他的獨創。純屬啟發式,充分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具體說分七點:預習—課前預習,留有筆記;自學—給以提綱,找出重點;爭論—聯繫作業,爭論質疑;點撥—點清重點,拔除難點;作業—趁熱打鐵,相互幫助;鞏固—溫故知新,扎實基礎;考查—單元小測,查漏補缺。達到了緊扣教材,開闊思路。最後的結果是:“以讀代練,以練代讀,已讀熟記,已練促活。點撥:引深分析、比較分析、綜合分析。”

學校曾經組織老師聽過他的課,確實不錯也找不出毛病,但就是推廣不開。還有好多推廣不開的經驗是他的專利,用到別人頭上就不適應了。

另一個特點他從來沒有害人之心,也不防別人害他,他的觀點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他認為他的愛好必定別人也愛好。所以,我知道的也想讓所有人知道。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愛聽不愛聽,只要我知道就來個布袋裡倒西瓜從來不保留。最後得出兩種結果:其一,愛聽得當然如獲貴寶跟著追根問底,引起張佰仟的興趣,他當義務導遊員心甘情願。最後,還要給遊客帶上幾個“天長久”月餅。他的理由這是做廣告哩;另一種是對他講的不感興趣,從禮貌上講走了不對,只能心不在意或打瞌睡,但他也不洩氣,管你感受如何,那是你們事反正我今天又過了一次導遊癮。我給他下的結論是:不能從事保密工作,但能當好宣傳員。

要說一個人沒有“名利”思想是不可能的,不為名就是為利,不為利就是為名,二者必屬其一。而張佰仟同志達到了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一種愛好而努力。名和利他都有機會得到,但他從不爭取甚至自動放棄。

在他看來,閉住眼又睜開啦—一天,閉住眼不睜啦—一輩子。他傾向於厚古薄今,長替古人擔憂,不關心發生在眼前的事,甚至他經過的人和事有百分之九十五記不清。他從孩子熬到孩兒王,一生中就在學校轉圈,很少和社會接觸,直到退休才走向社會,深入到實踐。在人事交往上雖有進步,但不明顯。沒辦法,因為他已經習慣成自然。

(史海鉤沉文化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