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靈石靜升旌介記

萬物生於天、產于地、成於人,莫不各有其情。凡“物”之情,有生有滅,凡“名”之情,亦然而不能情之獨永。以村名而言,乃一定時期特定區域特徵之文字代號,蘊藏著豐富寶貴的人文歷史資訊,旌介之名亦然。

旌介,原名旌介裡,《靈石縣誌》、村之《碑記》有記,源于春秋晉文公在此旌表裡之名賢介子推所賜。“旌”,表揚獎賞也;“介裡”,

介子推故里也,義與曲阜“孔裡”、解州“關裡”無二。旌介裡,即旌表介子推於之故里,言簡意賅,名實相符。

旌介裡,地處靈石東部,即《左傳》《史記》所謂古之“綿上”,介子推出生地。介子推與晉文公流亡列國十九年,割股奉君,功成身退,與母偕隱於此而被焚,文公懺悔至甚,於裡中隆重追悼旌表,以寄哀思,言出而法隨,旌介裡遂問之於世,《左傳》:“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

且旌善人’。”《史記》:“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是也,造物之鐘其意不亦宣乎!

兩千余年間,居旌介裡者幾何人?往旌介裡者幾何人?知旌介裡者又幾何人?世代遷移,人亡跡泯,獨“旌介裡”之名與太岳汾水同留終古。

清末民初,封建轉而民主,專制易為共和,凡物講求實用,凡言講求簡潔,旌介裡遂稱之為旌介。可歎乎!旌介之名雖存,旌介之義實亡,

介裡之名、介裡之實,亦終湮沒無聞矣。

生生滅滅,天之道也。旌介裡之名雖不復,旌介仍存,由此衍生之“寒食”之俗、之節,更是由旌介裡傳到西河、太原,傳到雁門、上黨,繼而傳到三晉都邑鄉間,直至遍及中華大江南北。兩千零六年,以其深厚的民俗文化積澱,列入中華民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共同成為全國人民享受法定假日的四大優秀傳統節日。

願旌介之名永存,旌介之實永存!願寒食之節永存,寒食之俗永存!此乃四方百姓之心願,豈止獨旌介裡之人有此情也哉?

旌介遺址保護碑、商代墓葬出土文物

景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