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年終專特稿|熱詞:德國的“選擇”困境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作為歐洲的“主心骨”,德國這一年有些“心不定”。

2017年1月11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大雪中的國會大廈。

上一屆政府的搭檔、第二大黨社會民主黨(社民黨)起初明確表示不入閣,只當反對黨;默克爾只能選擇與自由民主黨(自民黨)和綠黨談判組閣。未料談判各方立場分歧太大,以致自民黨宣佈退出談判,第一次組閣努力破裂,一時間要求重新選舉的呼聲高漲。默克爾也認為,如果無法實現聯合組閣,與其“聯盟黨”孤身支撐“少數派政府”、今後在議會中事事受掣肘,

不如重新大選。

另一選項是再試組閣。排除立場過“左”的左翼黨和立場過“右”的德國選擇黨,默克爾只能轉向社民黨,猶豫不決的後者總算在各方勸說和內部權衡下同意進入組閣談判,第一輪“試探性談判”擬於1月初開始。

德國政界儘量避免用“政治危機”來形容當前困境,但也不得不承認德國政壇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選擇痛苦之中。

2017年11月3日,在德國柏林,德國現任總理、聯盟党領導人默克爾(右二)和其他與會代表在四党組閣談判間歇到陽臺上休息。 (新華/法新)

國際方面,美國特朗普政府對歐、對德政策也給德國帶來了新的難題。特朗普政府高舉“美國優先”旗幟重回貿易保守主義軌道,

比如要求歐盟為北約提供防務保障交更多“份子錢”,指責德國對美國傾銷產品、批評默克爾移民政策、讚賞英國“脫歐”……這一切使近70年來在國際事務上習慣了美國領導的德國突然丟掉“座標”。默克爾和德國副總理西格馬·加布里爾公開表示依賴美國的時代結束了,德國和歐洲以後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然而在紛繁多變的世界,獨立作出選擇十分艱難。加布里爾因此說,
德國外交“進入了很不舒服的時代”。

薑鋒說,就中國而言,美國和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對外政策趨向“收縮”,歐美整體實力相對縮減,對我經濟期望度上升,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我有廣泛冀望,中國的制度吸引力增強,是中國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機遇所在。

然而,當前世界局勢變化也為中國帶來不少挑戰。出於對西方價值體系領導地位喪失的憂慮,歐美對外政策基調從“經濟競爭與合作”正逐步過渡到“制度競爭與對抗”,

對華防備意識在累積;同時,全球經濟失衡和發展的綜合矛盾在美國“退出”過程中向中國挪移,使前行中的中國肩負更複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