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客家人的俚語俗話,有米記著冇米時

這些俗語,現在年輕人基本都沒聽過了,小編也只是聽母親有提起過,比如數茄子的故事,借米的故事,在這和大家分享,不一定是傳承,而是要讓大家知道客家文化豐富而有味。

數茄子的故事可以問問父輩,應該很多人知道的。

以後會多介紹這方面的內容,和大家分享!

昨日數穩七隻茄,今日剩下三雙半

上世紀七十年代,與筆者同村一新過門媳婦,人極蠢笨,不會算數,不能識錢。某日下菜園,記得園內有茄子七隻,數一數卻僅剩三雙半,

以為被歹人偷食,遂指天劃地,大罵出口,半日不絕:“哪個打短命的吃了爆肚,偷了我的茄子?昨日數穩七隻茄子,今日正剩下三雙半”。村人知其癡愚,聞聽也不作聲,只是竊笑,任其犯傻。

以後,這句傻話流傳開來,則用以取笑那些算術不精的人或因計算失誤前後矛盾的情況。

有米記著冇米時

客家地區有一句俗語:“有米記著冇米時”。這是勸人節儉和有計劃地調理生活的意思。

此語有一故事:話說舊時某公在富豪家裡為傭,見富家廚房出水口天天流出大量淘洗米粒和餐後剩飯,遂在工餘仔細挑揀,將米、飯分家,曬乾,多年積累,竟至家有餘糧。後富豪坐吃山空,加上天災,淪為乞丐。某則善於經營,購田置產,逐步發達,

至於小康,因憐其舊主,接為家養,善待之。富豪甚奇,因問致富之道。某以前事對,富豪歎曰:“居家積福儉有路,有米須記無米時。有米不知無米時,到頭終有討飯時!”

窮人食飽,富人食味

客家地區有個民間故事,在舊社會,有一群土匪劫持了一個商人和他的隨從,

土匪的意思是,叫他們留下買路錢走人。化過裝的商人卻說自己是窮人,身無分文,家裡也窮得一無所有。土匪不信,即把他們關在匪巢,待用餐時,做了一尾清蒸全魚給他們吃,土匪們在門外偷窺。當商人吃起魚時,土匪破門而入,指出商人是富人而非窮人,那商人仍舊不承認自己是富人,土匪說:不用狡辯了,我們看見你第一筷子夾向魚頭!只有富人吃魚才把第一筷子夾向魚頭,
而窮人往往先夾魚脊背上的肉吃,這叫“窮人食飽,富人食味”。富人徹底服輸,只好乖乖地派人回家取錢贖回自由。

這句俗語指出了富人和窮人在食性方面的差別,也反映了窮人吃肉而富人吃味的一般規律。

涯唔嫌你介籮爛,你還嫌涯介米碎

某公家貧,常向鄰居告借油米,多得接濟。某日,攜籮再往借糧,米漏。鄰居提醒道:“米漏矣,可惜!”公曰:“汝米細碎,故漏。”鄰憤然曰:“吾不嫌汝籮爛,汝反嫌吾米碎!”

後此語喻忘恩負義、不知好歹之人及行為。

某公家貧,常向鄰居告借油米,多得接濟。某日,攜籮再往借糧,米漏。鄰居提醒道:“米漏矣,可惜!”公曰:“汝米細碎,故漏。”鄰憤然曰:“吾不嫌汝籮爛,汝反嫌吾米碎!”

後此語喻忘恩負義、不知好歹之人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