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30年:文物保護也是一種平衡選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6日訊30年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1屆會議上,長城、北京故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6處中國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文明優秀成果開始正式登上世界舞臺。如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之路也已走過了30年。在這30年的時間裡,有關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也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

論壇對話環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注重文物保護的高精尖技術管理投入

在今年6月份,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於加強“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加強科技成果推廣示範。在文化遺產地風險預控、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與調控、館藏文物防震,以及土遺址、古代壁畫、木結構建築、陶質彩繪文物、竹木漆器、出水文物保護等方面,實施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示範工程”。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30年紀念論壇”上,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敦煌文化之所以會有今天如此大的影響力,除了敦煌文化藝術本身的魅力外,跟政府對敦煌文物的高精尖技術管理投入密不可分。30年前,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界率先開展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如今,致力於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數位敦煌”專案已實現了壁畫的數位化、塑像的三維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體的三維重建。
“數字敦煌”資源庫第一期中英文版本先後上線,並實現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用,在更廣範圍裡促進了敦煌文化藝術傳播和交流。

據悉,兩年前,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由於文物保護難度大,在當時的考古發掘中,率先運用了低壓氧倉文物保護設備等大量高新技術,彼時在世界考古史尚屬首次。同時,值得引起我們一再注意的是,在文博界,由於保存環境、自然因素、技術條件等種種原因,文物保護也常常遇到脫落、腐蝕等損失。

技術管理作為一種必要的預防保護手段,既需要自上而下、在不同層級的文保單位逐步推進,同時也需要自下而上形成文保共識,有側重、有步驟地加強國內文保系統在高精尖技術的管理投入。

“設計施工一體化”讓預防性保護價值最大化

“十三五”時期,國家文物局提出,將推動文物保護實現“兩個轉變”:由注重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

由注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轉變,確保文物安全。

預防性保護作為一種以研究為基礎的保護,不同於工程性的物化保護,即本質可逆。在具體的保護過程中,也對工程技術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於像敦煌石窟這樣的文物保護,往往存在諸如地震、沙塵暴、旅遊、崖體坍塌、環境污染等風險因素,甚至旺季時過量的遊客參觀也會造成一些洞窟長期得不到休養。王旭東認為,類似氣象監測、崖體監測、安防監測等監測預警系統這樣設計施工一體化、帶有研究性的文物保護,其實就是用最小的投入來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文物保護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選擇的平衡

目前,部分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尤其是偏遠農村尚缺乏基層文物保護力量以及相關意識,不免存在破壞文物、破壞文物景觀的現象,推土機下掩埋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說不計其數。

針對這樣事關重建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也表示,古村落保護有的時候的確會陷入兩難之地,比如在解決地方電、水、取暖等基礎性問題時會有很多取捨,但文物保護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選擇的平衡,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靈活的方式來解決。

甚至旺季時過量的遊客參觀也會造成一些洞窟長期得不到休養。王旭東認為,類似氣象監測、崖體監測、安防監測等監測預警系統這樣設計施工一體化、帶有研究性的文物保護,其實就是用最小的投入來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文物保護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選擇的平衡

目前,部分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尤其是偏遠農村尚缺乏基層文物保護力量以及相關意識,不免存在破壞文物、破壞文物景觀的現象,推土機下掩埋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說不計其數。

針對這樣事關重建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也表示,古村落保護有的時候的確會陷入兩難之地,比如在解決地方電、水、取暖等基礎性問題時會有很多取捨,但文物保護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選擇的平衡,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靈活的方式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