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曲難忘: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秘魯名歌《El Condor Pasa》

《El condor Pasa》是由秘魯音樂民俗學家丹尼爾?阿洛米阿斯?羅夫萊斯(Daniel Alomias Robles,1871-1942)與T?米爾奇貝格(T? Milchbeg)根據秘魯民歌編為吉他獨奏曲。


羅夫萊斯是有印第安血統的秘魯民歌研究家,生於互努科,卒于利馬附近喬西卡。他畢生致力於搜集秘魯民歌,生前採集了包括《太陽頌》的印第安部族的民歌650首。

《雄鷹飛逝(El condor Pasa)》是根據民歌素材完成的小歌劇。其中的《印加舞曲》頗為著名。本曲由三部曲式構成,a小調。音樂質樸,民族色彩鮮明。在低音區的主持續音襯托下,流暢的歌聲顯得格外動人。

中間部分速度加快,這一部分開始之前,出現強烈的擊樂器般的聲響。隨後在二拍子民間舞曲的節奏型(XX XX X X)伴奏下,用小快板速度奏出熱情的舞蹈場面,最後再現開頭的部分。全曲雖用小調式譜曲,但是五聲音階性質的旋律進行貫穿全曲。

《El Condor Pasa (Fly Like An Eagle) 》後被Paul Simon & Garfunkel改編,用英文重唱。這首歌曲已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旋律寧靜、深邃、高遠,讓人心境明澈,是不可多的的優秀作品。

El Condor Pasa的原型據傳出自秘魯自由戰士Tupac Amaro的故事。1780年,他在領導一場反抗西班牙人的起義中被害,死後化作一隻雄鷹,永遠翱翔于祖國的安第斯山上空。秘魯人民憑歌寄意,表達了對英雄的懷念以及對自由的不息追求。

Paul Simon & Garfunkel演繹的版本具有濃厚拉丁美洲鄉間味道。排蕭的演奏給整個曲子帶來高亢而飄逸的美感。 Simon的聲線並不高昂,但相當有韻味,而Garfunkel對和聲的處理令人叫絕,與美妙的旋律配合得天衣無縫。

英文歌詞用了四對物體作比較:麻雀和蝸牛,鐵錘和鐵釘,森林和街道,天鵝與人。而作者都選擇每一對比較物的前者,因為它們比後者享有更大、更多的自由。正如歌曲最後表達的一種心情:天鵝自由自在地高飛于藍天,而人卻被束縛在大地上,唱著最悲哀的歌。但同時歌曲中充滿了一種現實感,表達了作者希望能夠腳踏實地。所以,此歌講述的是一種不脫離現實的自由,
也就是現實條件下所允許的自由。

歌詞:

I'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hm-m

I'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

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hm-m

Away, I'd rather sail away

Like a swan that's here and gone

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

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

Its saddest sound

I'd rather be a forest than a street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I'd rather feel the earth beneath my feet

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我寧願如此。如果我能夠,我當然願意。

我寧可當鐵錘也不當鐵釘。

我寧願如此。如果我能,我當然願意。

飛走,我寧可飛走,

像天鵝一樣來去自由。

人被地面束縛,

發出的聲音最悲,聲音最悲。

我寧可當森林也不當街道。

我寧願如此。若我能做到,我當然願意。

我寧可感覺腳踏實地。

我寧願如此。

如果能如此,我肯定願意。

飛走,我寧可飛走,

像天鵝一樣來去自由。

人被地面束縛,

發出的聲音最悲,聲音最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