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推動河北高品質發展|生態承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承德是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也是京津冀西北部生態涵養區。多年來,該市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森林面積從1962年的545萬畝增加到目前的341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9.2%上升到57.67%,成為華北最綠的地區。

每年向大氣中蒸發清潔水3840萬噸,釋放氧氣810萬噸,吸收二氧化碳1810萬噸,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170萬噸,是“華北綠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被列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區”“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2017年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對党絕對忠誠,堅決擔負好水源涵養、生態支撐、全面小康的歷史使命。

”承德市委書記周仲明說。

承德縣灤河、老牛河生態治理後美景。

堅守“四條底線”, 強化生態支撐

承德市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理念,始終把保護和發展生態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牢牢堅守“四條底線”,加快建設“天藍、山綠、水清、地潔”的生態環境。

凡是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專案,哪怕“一本萬利”,也堅決“一票否決”。

堅守“天藍”底線。承德打好“減煤、治企、控車、抑塵、多污染治理”五大攻堅戰,積極推廣木煤、清潔能源,市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穩定在70%以上。

堅決淘汰落後產能,今年前三季度,壓減煉鐵產能104萬噸、煉鋼產能190萬噸,提前完成年度壓減任務;圓滿完成省下達155萬噸煤炭去產能任務,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目標。

強力推進燃煤鍋爐取締、工業企業升級改造、礦山環境整治等專項行動,460台燃煤鍋爐取締任務全部完成,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推廣新能源公車511輛,實現了全市黃標車清零。加大對減排企業和項目的監管力度,減排24小時全程監控,污染防治設施穩定運行率達到96%以上。

堅守“山綠”底線。如今,承德已建成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13個,壩上沙化面積減少到713萬畝,比30年前減少36.8%,

涵養水源能力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提高30倍,已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和先行示範區,成為“華北最綠的地方”。

目前,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8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6.09平方米;全市村屯綠化率達到36%,道路綠化率達到97%,水岸綠化率達到85%,形成了青山環繞、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襯、林居相宜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空間格局。

堅守“水清”底線。承德“生態涵水、工程治水、管理節水、環保淨水、產業興水、借力保水”六措並舉,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強化水源治理,嚴格水質監管,有效保證了京津飲水安全。

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保護工程”,深入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21世紀首水保護、坡耕地試點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157個專案建設,新增蓄水15億立方米,水資源調控率達到40%以上。

深入實施“河長制”管理,採取“控源、治理、修復”等措施,實現全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出境水質監測斷面達成率100%,承德市連續多年整體水環境品質全省最優,獲得“最美中國生態城市”稱號。

堅守“地潔”底線。編制實施《承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逐步建立全市土壤環境品質檔案和分類清單,實行分類管控,不斷加大在工業源防治、生活源防治、農業源防治上的工作力度。

全力推進“國家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近10年來,先後取締小選金、澱粉廠、造紙廠、食品、化肥、化工等“五小”污染企業1410家,禁上“三高”項目2200多個,減少就業崗位30多萬個,年減少利稅50億元。

塞罕壩是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強化生態經營, 開發生態資源

“我們必須把生態資源作為寶貴財富來看待,作為經濟要素來謀劃,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積極開發生態,科學經營生態,通過發展生態實現生財聚財、涵養水源、拓展財源。”承德市長常麗虹提出。該市依託良好的生態,積極謀劃發展“十大綠色產業”,走上了一條從“兩黑”到綠色的產業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綠色低碳增長。

前三季度,接待中外遊客4455.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82.9億元,分別增長23%和33%,已成為承德市的支柱和主導產業。

搶抓被列為“京津冀大資料走廊”核心支撐城市機遇,引進一批科研機構,努力打造集存儲、分析、應用、交易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發揮水資源豐沛的優勢,以礦泉水開發彌補壓減鐵礦帶來的經濟缺口,成立了全國首家礦泉水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全國第一家礦泉水研究院,實施礦泉水項目26個,設計產能420萬噸,已投產110萬噸。

通過培育果、菜、牧、菌等九大特色農業產業,打造了總投資122.3億元的“五個百萬基地”(百萬畝經濟林、百萬噸食用菌、百萬畝中藥材花海、百萬頭優質肉牛、百萬隻優質肉羊),農業產業化率達到68.7%,產業經營總量407.2億元。

為實現鋼鐵“產能減半、效益倍增”目標,重點發展釩鈦新材料及延伸加工,釩鈦新材料企業已發展到12家;圍繞“尾礦變建材、建材變住宅”目標,讓25億噸尾礦砂“變廢為寶”,謀劃建設9個億元以上住宅產業化專案,綠色新型建材企業達到116家,年產值達到171.5億元。

著力打造風、光、水三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能源電力裝機已達到380萬千瓦。去年,承德清潔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火電發電量。節能環保、綠色食品和生物製藥、特色裝備製造、現代物流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脫貧攻堅。通過開發954萬畝經濟林,著力提升林業綜合效益。2016年,全市農民人均經濟林收入達到3040元,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去年,全市188個村、12.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出列。

推進生態產品交易。據測算,承德活立木蓄積量達到8000萬立方米,按照當前每立方米800元市場價折算,價值640億元;可用于碳匯開發林地面積2800萬畝,總碳匯量5320萬噸。

創新生態文明機制建設,研究制定《承德水源涵養功能區保護條例》,壓實生態保護責任。委託中科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資產總額達19.4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公開自然資源資產的地級市。

借助京津市場,積極探索跨區域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等生態產品交易,去年以來完成排汙權交易158筆、收益2390萬元。

努力探索利用生態、經營生態的新路子,積極開展生態產品交易,與北京合作開展了國內首單跨區域碳排放交易,截至目前,已完成碳匯交易13筆,交易量達6.9萬噸,收益達254.1萬元。

為保供天津水質,潘家口水庫全面清理網箱養魚。朱建軍攝

強化生態引力,促進要素聚集

良好的生態優勢,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金字招牌”,有效促進了高端要素向承德聚集。承德面向京津引產業項目、引社會資源、引高端人才、引高端消費、引社會資本,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今年上半年,引進項目103個,總投資達到1813億元,其中已到位361.6億元;引進先進技術160項。

綜合運用“假日人才庫”“週末工程師”“院士工作站”“大學生創業園”等方式,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和經營管理團隊。制定出臺“1+9+N”科技創新政策包,著力打造“承德•中關村協同創新共同體”和“京津科技成果中試轉化基地”。

2016年以來,引進京津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2680人、技術項目330項。成立承德市農林科學院,建成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3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家、院士工作站7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5家、各類科技研發和公共服務機構86家,為推進“十大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人才支撐。

依託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毗鄰京津等優勢,通過優良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文化旅遊、休閒度假、醫療康養等生態產業項目,吸引京津客源,吸引高端產業、人才和消費向承德聚集。

2018年,第三屆河北省旅發大會將在承德舉辦。目前,該市正在以“國家1號風景大道”(禦大線)為主線,串聯壩上地區6個組團(24個專案)新業態專案,以多維、縱深、實景、全域理念規劃景點景觀和文化元素,以充分展示“國家1號風景大道”180公里的秀美風光。

該市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農業開發全過程,建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重點打造了9個精品片區和15個特色小鎮,湧現出一批靠林果業發展鄉村旅遊業的村莊。引進29家戰略投資者,簽約美麗鄉村建設專案63個,計畫總投資254億元,通過持續滾動打造,到2020年,全市基本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

去年以來,該市引進實施億元以上綠色產業項目618個,總投資4341.3億元,綠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5%。

(燕趙都市報 陳琳琳、陳寶雲)

出境水質監測斷面達成率100%,承德市連續多年整體水環境品質全省最優,獲得“最美中國生態城市”稱號。

堅守“地潔”底線。編制實施《承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逐步建立全市土壤環境品質檔案和分類清單,實行分類管控,不斷加大在工業源防治、生活源防治、農業源防治上的工作力度。

全力推進“國家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近10年來,先後取締小選金、澱粉廠、造紙廠、食品、化肥、化工等“五小”污染企業1410家,禁上“三高”項目2200多個,減少就業崗位30多萬個,年減少利稅50億元。

塞罕壩是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強化生態經營, 開發生態資源

“我們必須把生態資源作為寶貴財富來看待,作為經濟要素來謀劃,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積極開發生態,科學經營生態,通過發展生態實現生財聚財、涵養水源、拓展財源。”承德市長常麗虹提出。該市依託良好的生態,積極謀劃發展“十大綠色產業”,走上了一條從“兩黑”到綠色的產業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綠色低碳增長。

前三季度,接待中外遊客4455.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82.9億元,分別增長23%和33%,已成為承德市的支柱和主導產業。

搶抓被列為“京津冀大資料走廊”核心支撐城市機遇,引進一批科研機構,努力打造集存儲、分析、應用、交易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發揮水資源豐沛的優勢,以礦泉水開發彌補壓減鐵礦帶來的經濟缺口,成立了全國首家礦泉水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全國第一家礦泉水研究院,實施礦泉水項目26個,設計產能420萬噸,已投產110萬噸。

通過培育果、菜、牧、菌等九大特色農業產業,打造了總投資122.3億元的“五個百萬基地”(百萬畝經濟林、百萬噸食用菌、百萬畝中藥材花海、百萬頭優質肉牛、百萬隻優質肉羊),農業產業化率達到68.7%,產業經營總量407.2億元。

為實現鋼鐵“產能減半、效益倍增”目標,重點發展釩鈦新材料及延伸加工,釩鈦新材料企業已發展到12家;圍繞“尾礦變建材、建材變住宅”目標,讓25億噸尾礦砂“變廢為寶”,謀劃建設9個億元以上住宅產業化專案,綠色新型建材企業達到116家,年產值達到171.5億元。

著力打造風、光、水三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能源電力裝機已達到380萬千瓦。去年,承德清潔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火電發電量。節能環保、綠色食品和生物製藥、特色裝備製造、現代物流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脫貧攻堅。通過開發954萬畝經濟林,著力提升林業綜合效益。2016年,全市農民人均經濟林收入達到3040元,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去年,全市188個村、12.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出列。

推進生態產品交易。據測算,承德活立木蓄積量達到8000萬立方米,按照當前每立方米800元市場價折算,價值640億元;可用于碳匯開發林地面積2800萬畝,總碳匯量5320萬噸。

創新生態文明機制建設,研究制定《承德水源涵養功能區保護條例》,壓實生態保護責任。委託中科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資產總額達19.4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公開自然資源資產的地級市。

借助京津市場,積極探索跨區域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等生態產品交易,去年以來完成排汙權交易158筆、收益2390萬元。

努力探索利用生態、經營生態的新路子,積極開展生態產品交易,與北京合作開展了國內首單跨區域碳排放交易,截至目前,已完成碳匯交易13筆,交易量達6.9萬噸,收益達254.1萬元。

為保供天津水質,潘家口水庫全面清理網箱養魚。朱建軍攝

強化生態引力,促進要素聚集

良好的生態優勢,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金字招牌”,有效促進了高端要素向承德聚集。承德面向京津引產業項目、引社會資源、引高端人才、引高端消費、引社會資本,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今年上半年,引進項目103個,總投資達到1813億元,其中已到位361.6億元;引進先進技術160項。

綜合運用“假日人才庫”“週末工程師”“院士工作站”“大學生創業園”等方式,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和經營管理團隊。制定出臺“1+9+N”科技創新政策包,著力打造“承德•中關村協同創新共同體”和“京津科技成果中試轉化基地”。

2016年以來,引進京津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2680人、技術項目330項。成立承德市農林科學院,建成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3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家、院士工作站7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5家、各類科技研發和公共服務機構86家,為推進“十大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人才支撐。

依託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毗鄰京津等優勢,通過優良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文化旅遊、休閒度假、醫療康養等生態產業項目,吸引京津客源,吸引高端產業、人才和消費向承德聚集。

2018年,第三屆河北省旅發大會將在承德舉辦。目前,該市正在以“國家1號風景大道”(禦大線)為主線,串聯壩上地區6個組團(24個專案)新業態專案,以多維、縱深、實景、全域理念規劃景點景觀和文化元素,以充分展示“國家1號風景大道”180公里的秀美風光。

該市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農業開發全過程,建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重點打造了9個精品片區和15個特色小鎮,湧現出一批靠林果業發展鄉村旅遊業的村莊。引進29家戰略投資者,簽約美麗鄉村建設專案63個,計畫總投資254億元,通過持續滾動打造,到2020年,全市基本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

去年以來,該市引進實施億元以上綠色產業項目618個,總投資4341.3億元,綠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5%。

(燕趙都市報 陳琳琳、陳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