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今說史:二戰大海戰之馬來亞海面之戰

二戰海戰史,戰鬥形式幾經變遷。昭和16年12月10日,一個完全新型的海戰在馬來半島的關丹海面爆發——日本飛機與英國戰艦在這一海域展開了一場以魚雷轟炸對艦面炮擊為主要形式的殊死激戰。

這一劃時代的海戰,由日本海軍陸基航空部隊的95架飛機擔任主角;英國方面參戰的是威名赫赫的新型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以及戰列巡洋艦“反擊”號。交戰的雙方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戰,英國號稱“不沉戰艦”的“威爾斯親王”號終於悲慘地沉沒了,

全世界為之一震。

在海戰中,主力戰艦與飛機相比較,究竟哪一方更具神通,能在激戰中穩操勝券呢?對此問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沒有得出肯定的回答。如果兩者的陣勢是一對一的話,恐怕勝負難分,但倘若出動數量相當可觀的戰機展開進擊,勝負將如何呢?對於這一點,人們普遍認為,只有綜合敵對雙方進攻的陣形、環境、作戰情緒及有關的其他因素,

一決雌雄,方知高下。

馬來亞海戰,成敗已定,舉世皆知。以其戰鬥形式而言,完全可以說這是一場劃時代的海戰。坦率地說,日本海軍對自己所取得的輝煌戰果也是始料未及的。英國方面,禍從天降,恐慌至極,自不必說,而盟友美國,突聞噩耗,亦無不震驚萬分。美海軍在驚恐之餘,立即著手研究對策。於是,世界海戰史上空中打擊的新時代終於來到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史無前例的馬來亞海戰的詳情吧!

12月2 日,日本御前會議作出了對英美開戰的決定。幾乎就在這一決定頒佈的同時,擔任進攻馬來亞方面的部隊就全副武裝,於4 日拔兵南下,向海南島方向挺進。預定的作戰計畫是12月8 日發動攻勢,實施奇襲登陸。擔任增援和護送任務的是近藤中將的第二艦隊和小澤中將的第三艦隊。但是,南下馬來亞海面作戰與奇襲珍珠港部隊北進太平洋又有所不同。

此行途中與外國商船相遇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航行中萬事如意,未與外國船隻相遇,自然求之不得。但也必須充分考慮到,一旦被偵察巡邏的英國飛機發現,後果將不堪設想。果然不出所料,12月6 日下午,日本南下部隊在法屬印度支那南端的卡莫海角海面被英國大型偵察機發現,奇襲登陸的企圖顯然已經暴露,情形極其危險,於是,小澤命令擊退一切前來接觸的飛機,
艦隊繼續向目的地航進。從12月8日淩晨開始,日軍除在哥打巴魯登陸時遭敵機空襲略有損失之外,在宋卡等6處登陸都獲成功,而且,令人憂慮不安的敵機再也沒有露面。

在此之前,11月2 日,英國發表公告,宣告英國遠東艦隊組成,主力艦就是“威爾斯親王”號和高速戰列巡洋艦“反擊”號。英國遠東艦隊的組成對日本艦隊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在這以前,英國在遠東只是以萬噸級的重型巡洋艦“肯特”號為旗艦的巡洋艦隊,這次一舉派遣英國海軍的至寶、新式快速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到遠東來,顯示了英國遏制日本南下的決心,也表明了英國力圖加強它在遠東防衛力量的信心。日本海軍並沒有足以能夠與英國這一強有力的戰艦相抗衡的軍艦。具體地說,在日本海軍的主力戰艦中,能與“威爾斯親王”號相匹敵的不過是“長門”和“陸奧”這兩艘戰列艦;即將竣工的“大和”戰艦雖說炮火兇猛,足以壓倒它,但在“威爾斯親王”號14英寸的主炮面前,很難斷言能夠輕而易舉地取勝,更何況,當時日本海軍的南方部隊是以近藤中將的第二艦隊為骨幹的,其主力是第二流的戰艦“金剛”和“榛名”,這2 艘戰艦雖然也擁有14英寸的大炮,但其火力之猛,遠遠不如“威爾斯親王”號。另一方面,小澤中將的機動艦隊中沒有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調往珍珠港) 。因此,日本海軍深深地意識到,在南洋,自己在兵力上明顯地處於劣勢,如果和英國這樣的2艘大艦相抗衡,後果將不堪設想。12月9 日下午2 時10分,日潛艇“伊-6”號發來緊急報告:在昆山群島海面發現2 艘英國戰列艦。此時,南下登陸的各支日本運輸船隊獲悉情報後大驚失色,紛紛急速轉向,逃往暹羅灣避難。與此同時,近藤長官向駐守在泰國基地的空軍部隊發出了戰鬥命令,機群正在匆忙地做著進攻英艦的準備,近藤則親率該艦隊的主力艦只毅然向英艦隊進發,詳細的戰鬥計畫當晚便擬定就緒:第七艦隊( 重巡洋艦4 艘,驅逐艦3 艘) 和第三水雷戰鬥隊( 驅逐艦10艘),應首當其衝挑起夜戰,然後從10日黎明開始,第二艦隊( 戰列艦2 艘,重型巡洋艦2 艘,驅逐艦10艘) 配合發動白晝決戰。日本人估計其艦炮的威力與英國人相比雖然略有遜色,但是,在這南下關鍵的第一仗,他們不甘示弱,企圖以高超的戰術,數量上的優勢以及高昂的鬥志,力求首戰告捷。然而,倘若一旦形成白晝作戰的局面,將是一場遠距離的艦炮激戰,這樣一來,英國的2 艘戰艦必將充分發揮威力,估計炮戰勝利的可能性有60% 在英國一邊。在此情況下,在海面上整整熬了一夜的日本海軍官兵如欲挽回不利戰局,唯有依賴準確而高超的炮擊技術。

決戰之初,天助顯然在日本一方,因為英國艦隊折而快速南下,日本艦隊沒有追上,但卻被重型巡洋艦“熊野”號派出的偵察機一度發現,接著,“伊-59 ”號潛艇也曾發現了英國艦隊,只因海面風大浪高而丟失了目標。看來,決戰的可能性只能放在10日的空戰方面了。

這次一舉派遣英國海軍的至寶、新式快速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到遠東來,顯示了英國遏制日本南下的決心,也表明了英國力圖加強它在遠東防衛力量的信心。日本海軍並沒有足以能夠與英國這一強有力的戰艦相抗衡的軍艦。具體地說,在日本海軍的主力戰艦中,能與“威爾斯親王”號相匹敵的不過是“長門”和“陸奧”這兩艘戰列艦;即將竣工的“大和”戰艦雖說炮火兇猛,足以壓倒它,但在“威爾斯親王”號14英寸的主炮面前,很難斷言能夠輕而易舉地取勝,更何況,當時日本海軍的南方部隊是以近藤中將的第二艦隊為骨幹的,其主力是第二流的戰艦“金剛”和“榛名”,這2 艘戰艦雖然也擁有14英寸的大炮,但其火力之猛,遠遠不如“威爾斯親王”號。另一方面,小澤中將的機動艦隊中沒有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調往珍珠港) 。因此,日本海軍深深地意識到,在南洋,自己在兵力上明顯地處於劣勢,如果和英國這樣的2艘大艦相抗衡,後果將不堪設想。12月9 日下午2 時10分,日潛艇“伊-6”號發來緊急報告:在昆山群島海面發現2 艘英國戰列艦。此時,南下登陸的各支日本運輸船隊獲悉情報後大驚失色,紛紛急速轉向,逃往暹羅灣避難。與此同時,近藤長官向駐守在泰國基地的空軍部隊發出了戰鬥命令,機群正在匆忙地做著進攻英艦的準備,近藤則親率該艦隊的主力艦只毅然向英艦隊進發,詳細的戰鬥計畫當晚便擬定就緒:第七艦隊( 重巡洋艦4 艘,驅逐艦3 艘) 和第三水雷戰鬥隊( 驅逐艦10艘),應首當其衝挑起夜戰,然後從10日黎明開始,第二艦隊( 戰列艦2 艘,重型巡洋艦2 艘,驅逐艦10艘) 配合發動白晝決戰。日本人估計其艦炮的威力與英國人相比雖然略有遜色,但是,在這南下關鍵的第一仗,他們不甘示弱,企圖以高超的戰術,數量上的優勢以及高昂的鬥志,力求首戰告捷。然而,倘若一旦形成白晝作戰的局面,將是一場遠距離的艦炮激戰,這樣一來,英國的2 艘戰艦必將充分發揮威力,估計炮戰勝利的可能性有60% 在英國一邊。在此情況下,在海面上整整熬了一夜的日本海軍官兵如欲挽回不利戰局,唯有依賴準確而高超的炮擊技術。

決戰之初,天助顯然在日本一方,因為英國艦隊折而快速南下,日本艦隊沒有追上,但卻被重型巡洋艦“熊野”號派出的偵察機一度發現,接著,“伊-59 ”號潛艇也曾發現了英國艦隊,只因海面風大浪高而丟失了目標。看來,決戰的可能性只能放在10日的空戰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