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失足少年都是生了一場病,經這位“法官媽媽”幫教的他們有30多人考上大學

她以法官的理性和慈母的柔情,彰顯法律公正,傳遞人性溫暖。

‘法官媽媽’的一聲呼喚,喚醒了人性的至真至善。”

這位“法官媽媽”就是廣州中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因為瞭解不幸的孩子背後往往都有一個不幸的家庭,她堅信對少年犯懲罰不是目的,教育感化挽救才是根本。

陳海儀從事少年審判工作21個年頭,

審結涉少刑事案件4000餘件,無一投訴,無一抗訴。很多人在她的指引下重新校正人生方向,浪子回頭。

經她幫教的未成年罪犯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學,300余人重新返校完成初高中學業。她深感個人力量之限,積極奔走建立庭前社會調查、判前聯席司法會議等少年審判制度,經過一系列改革,廣州法院少年審判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近日,省委宣傳部授予陳海儀“南粵楷模”榮譽稱號。

法官的理性:

用“遊標卡尺”來量刑 敢管敢判

少年審判不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是簡單地輕判了之,而是要在準確適用法律的基礎上,讓未成年犯對情、理、法有明晰的認識,勝敗皆服。 ——陳海儀

作為一名法官,陳海儀是一個辦案較真的業務“領頭羊”,拿“放大鏡”看證據,用“遊標卡尺”來量刑,一定要精確到分毫不差才肯甘休。

被告人小胡被控搶劫殺人、盜竊,辯稱自己的實際年齡與指控不符,前後相差一個月,雖殺人時已滿18周歲,但盜竊時還未滿18周歲。

陳海儀帶著書記員乘車奔波千里來到貴州綏陽,在盤山公路上顛簸5個小時,又徒步走了1小時山路,才來到小胡的村子,核實了年齡資訊。

很多人不理解,因為盜竊罪的量刑並不影響最終的刑期,沒必要為了這一細微的差別如此“折騰”。陳海儀卻不這樣認為,“案件1%的誤差,對被告人就是100%的不公正。”

況且,被告人提出了這個問題,就要對其有個公正的回應,不然會讓被告人覺得法官不公正,

對法官失去信任,對判決也會不服。

擔當的勇氣,讓陳海儀在工作中一切以挽救“失足孩子”為出發點,勇於探索,敢管敢判。

2016年,陳海儀審理了一起發生在未成年人之間的搶劫案。“這是因為早戀引發的校園欺淩,小浩懷疑女友和其他人曖昧,約了網上結識的三人,想給女友‘教訓’。”陳海儀告訴記者,兩名未成年被告被認定為主犯,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案子上訴到中院,陳海儀經過庭前調查發現,兩名未成年被告均是父母早年離異,缺乏親情關懷。

“今年16歲的小浩,兩歲時母親離家出走,父親一直在上海打工,爺爺奶奶對他疏於管教。”陳海儀說,他的成長過程缺乏關愛,懷疑女友“背叛”了他,聯想到出走的母親,由此產生忿恨。另一主犯15歲的小芳,父親離開後,母親沉迷于娛樂跳舞,她也曾遭到校園欺淩,被強行灌酒。

“他們是欺淩行為的施暴者,也是問題家庭的受害者。”陳海儀感到心痛。她認為這兩名主犯“並不是壞孩子,應該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二審期間,她堅持改判緩刑。

慈母的柔情:

為緩刑少年爭取上學機會 絕不放棄

不幸的孩子身後往往都有一個不幸的家庭,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愛,浪子回頭金不換,希望每一個失足的孩子都不要被拋棄和落下。 ——陳海儀

欺淩事件發生後,被害人小英變得沉默寡言,拒絕和陌生人說話,母親將她送到一間心理矯治學校恢復。

“修復性司法是未成年案件的關鍵一環。”陳海儀總結了過往的工作經驗,“現在辦理未成年案件時,往往缺乏對被害人的關注。修復是定罪量刑的前提,如果沒有修復,就沒有辦法達成諒解,無論如何量刑,受害人都是不服的。”

於是,陳海儀找到小英的媽媽,承諾“只要你們需要幫助,或者想要回歸到正常的教育體系中,隨時跟我聯繫,我們一定會全力救助修復她。”

小英媽媽告訴陳海儀,心理矯治學費很貴,能否讓被告人父母負擔一些。陳海儀又去做對方的工作,“你們孩子造成人家孩子這麼大創傷,應該給予一定補償。”

在她的努力下,被告人的家長籌了14000元。看著這位為自己女兒奔波爭取的盡職法官,小英媽媽非常感動,“感謝您陳法官,從來沒有人對我們那麼關心。”最終在征得小英的同意後,她將一紙諒解書送到了法院。

工作並沒有到此為止。陳海儀又開了一個判前司法聯席會議,把所有社會資源都聚集起來,包括社區矯治、學校、辯護人。“我主持,主要和他們說,這孩子回到社會還會不會有危害。”陳海儀告訴記者。

現在,陳海儀正在為小浩和小芳上學的事奔走。

小浩判緩刑出來後,給陳海儀寫了一封信,信中寫到“我的生日可以出來過,爸爸也回到廣州工作了。爸爸在廚房做了一個煎雞蛋,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煎雞蛋。每天晚上爸爸給我們做飯,我就很早起床,給爺爺奶奶爸爸做早餐。”

少年審判改革:

春風化雨 靜待花開

少年審判,判的是案子,使命是挽救孩子,需要傾注更多的關愛。 ——陳海儀

許多失足少年都稱陳海儀為“法官媽媽”,在她的指引下重新校正人生方向,浪子回頭,回歸正途。多年來,陳海儀累計與幫教物件通信、通話1000餘次,並定期入監探視,目前仍與20多名未成年罪犯及其家長保持聯繫。經她幫教的未成年罪犯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學,300余人重新返校完成初高中學業。

一名14歲時故意殺人的女孩,經陳海儀6年幫教,給她寫了一首詩:

在我的未來播下期待的種子,我會開最盛的花。無論風雨有多大,我都會勇敢堅強,努力的綻放。

綻放

陳海儀告訴記者,判決書宣讀之後,一般的刑事審判工作就可以畫上句號了。但對於少年審判,到此只能是逗號。審判人員還必須對未成年犯開展幫教矯正,引導他們更好地走向新生、回歸社會。

從事少年審判工作21年,陳海儀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須建議一個系統的少年審判制度,從審前延伸到判後。”陳海儀說,完善的制度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這個案子即使不是我審,其他的法官也都會這樣做。”

長期以來,陳海儀積極探索、推進少年審判改革,制定合適成年人工作規程、庭前社會調查實施細則、判前聯席會議規則等規範,完備未成年司法保護的特有體系;她引入圓桌審判模式,建設特色少審法庭,軟化法庭氛圍;她聯合社工、團委、婦聯、社區等多方力量,構建涉少審判的社會觀護制度,確立涉少案件心理測評、疏導機制;開展未成年刑事案件簡化審改革,縮短涉少案件審理週期,減少對未成年人被告人的過度羈押。經過一系列改革,廣州法院少年審判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相信

沒有愛和營養的判決是沒有意義的。當時講的道理,孩子們也許不能完全明白,但我能做的就是不斷給他們營養,澆水施肥,靜待花開,相信他們會幡然醒悟。”陳海儀說。

Believe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魏麗娜、侯翔宇 通訊員楊曉梅、甘尚釗、隋岳(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監製:廣州日報全媒體陳向軍

拍攝: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溪

剪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溪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約了網上結識的三人,想給女友‘教訓’。”陳海儀告訴記者,兩名未成年被告被認定為主犯,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案子上訴到中院,陳海儀經過庭前調查發現,兩名未成年被告均是父母早年離異,缺乏親情關懷。

“今年16歲的小浩,兩歲時母親離家出走,父親一直在上海打工,爺爺奶奶對他疏於管教。”陳海儀說,他的成長過程缺乏關愛,懷疑女友“背叛”了他,聯想到出走的母親,由此產生忿恨。另一主犯15歲的小芳,父親離開後,母親沉迷于娛樂跳舞,她也曾遭到校園欺淩,被強行灌酒。

“他們是欺淩行為的施暴者,也是問題家庭的受害者。”陳海儀感到心痛。她認為這兩名主犯“並不是壞孩子,應該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二審期間,她堅持改判緩刑。

慈母的柔情:

為緩刑少年爭取上學機會 絕不放棄

不幸的孩子身後往往都有一個不幸的家庭,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愛,浪子回頭金不換,希望每一個失足的孩子都不要被拋棄和落下。 ——陳海儀

欺淩事件發生後,被害人小英變得沉默寡言,拒絕和陌生人說話,母親將她送到一間心理矯治學校恢復。

“修復性司法是未成年案件的關鍵一環。”陳海儀總結了過往的工作經驗,“現在辦理未成年案件時,往往缺乏對被害人的關注。修復是定罪量刑的前提,如果沒有修復,就沒有辦法達成諒解,無論如何量刑,受害人都是不服的。”

於是,陳海儀找到小英的媽媽,承諾“只要你們需要幫助,或者想要回歸到正常的教育體系中,隨時跟我聯繫,我們一定會全力救助修復她。”

小英媽媽告訴陳海儀,心理矯治學費很貴,能否讓被告人父母負擔一些。陳海儀又去做對方的工作,“你們孩子造成人家孩子這麼大創傷,應該給予一定補償。”

在她的努力下,被告人的家長籌了14000元。看著這位為自己女兒奔波爭取的盡職法官,小英媽媽非常感動,“感謝您陳法官,從來沒有人對我們那麼關心。”最終在征得小英的同意後,她將一紙諒解書送到了法院。

工作並沒有到此為止。陳海儀又開了一個判前司法聯席會議,把所有社會資源都聚集起來,包括社區矯治、學校、辯護人。“我主持,主要和他們說,這孩子回到社會還會不會有危害。”陳海儀告訴記者。

現在,陳海儀正在為小浩和小芳上學的事奔走。

小浩判緩刑出來後,給陳海儀寫了一封信,信中寫到“我的生日可以出來過,爸爸也回到廣州工作了。爸爸在廚房做了一個煎雞蛋,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煎雞蛋。每天晚上爸爸給我們做飯,我就很早起床,給爺爺奶奶爸爸做早餐。”

少年審判改革:

春風化雨 靜待花開

少年審判,判的是案子,使命是挽救孩子,需要傾注更多的關愛。 ——陳海儀

許多失足少年都稱陳海儀為“法官媽媽”,在她的指引下重新校正人生方向,浪子回頭,回歸正途。多年來,陳海儀累計與幫教物件通信、通話1000餘次,並定期入監探視,目前仍與20多名未成年罪犯及其家長保持聯繫。經她幫教的未成年罪犯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學,300余人重新返校完成初高中學業。

一名14歲時故意殺人的女孩,經陳海儀6年幫教,給她寫了一首詩:

在我的未來播下期待的種子,我會開最盛的花。無論風雨有多大,我都會勇敢堅強,努力的綻放。

綻放

陳海儀告訴記者,判決書宣讀之後,一般的刑事審判工作就可以畫上句號了。但對於少年審判,到此只能是逗號。審判人員還必須對未成年犯開展幫教矯正,引導他們更好地走向新生、回歸社會。

從事少年審判工作21年,陳海儀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須建議一個系統的少年審判制度,從審前延伸到判後。”陳海儀說,完善的制度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這個案子即使不是我審,其他的法官也都會這樣做。”

長期以來,陳海儀積極探索、推進少年審判改革,制定合適成年人工作規程、庭前社會調查實施細則、判前聯席會議規則等規範,完備未成年司法保護的特有體系;她引入圓桌審判模式,建設特色少審法庭,軟化法庭氛圍;她聯合社工、團委、婦聯、社區等多方力量,構建涉少審判的社會觀護制度,確立涉少案件心理測評、疏導機制;開展未成年刑事案件簡化審改革,縮短涉少案件審理週期,減少對未成年人被告人的過度羈押。經過一系列改革,廣州法院少年審判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相信

沒有愛和營養的判決是沒有意義的。當時講的道理,孩子們也許不能完全明白,但我能做的就是不斷給他們營養,澆水施肥,靜待花開,相信他們會幡然醒悟。”陳海儀說。

Believe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魏麗娜、侯翔宇 通訊員楊曉梅、甘尚釗、隋岳(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監製:廣州日報全媒體陳向軍

拍攝: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溪

剪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溪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