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村隨處可見,這類中藥好醜陋,卻擅治疑難雜症

藥材往往有一個規律,越難找的藥材一般功效專一,治一些疑難雜症,而身邊隨處可見的藥材則作用廣泛,只是治的都是些小病痛。蒲公英就屬於後者,不過很多人對它具體能治哪些病還不瞭解。

蒲公英,也叫婆婆丁、黃花地丁,是一種菊科草本植物。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它來的花了,像一團白色的絨毛,風一吹,它的種子就像小傘兵一樣往天際飛去,看起來頗為浪漫唯美。所以很多中小學課本裡都提到過蒲公英,但大都是作為文學意象來出現的,

它的藥用價值反而一直被忽略。要知道蒲公英可是古代醫書中必提的一味藥材,因為它實在是太常見了,而且在藥用領域的運用相當廣泛。

蒲公英性寒味甘,微苦無毒,它的主要功效有清熱解毒、利尿催乳、消食通便、止咳化痰、補脾和胃、舒筋固齒、散結消淤等等,

細說起來一大段都講不完。此外,《本草述》裡還補充說它可以調腎精,烏鬚髮。《本草新編》則主要側重講了它瀉火的功效,講它能下胃火、陽明之火,比金銀花的效果還要好。

也有少部分人將蒲公英當成野菜來食用,用它清炒,

或者是做湯。作為食療的蒲公英營養價值較高,富含維生素ABC,以及鈣、鐵等微量元素,還含有少量的蛋白質。

此外,食補蒲公英非常適合一些患有慢性炎症的患者。在《上海常用中草藥》裡就有相關介紹,這類炎症主要包括咽喉炎、支氣管炎、胃炎、肝炎、淋巴腺炎、前列腺炎等。

藥用蒲公英製備簡單,只要把莖葉洗淨曬乾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它性寒涼,陽虛外寒和脾胃虛弱的人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