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共甘肅省委辦公廳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通知》做好2018年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

自2015年12月啟動河北省督察試點以來,中央環保督察兩年實現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督察全覆蓋,

共受理群眾信訪舉報13.5萬餘件,立案處罰2.9萬家,罰款約14.3億元,在邊督邊改過程中共問責黨政領導幹部18199人。12月28日,環境保護部在新聞發佈會上透露,初步考慮2018年對第一輪督察整改情況殺“回馬槍”,確保整改到位。

問責超1.8萬人 環保壓力有效傳導

環保部介紹,在成效方面,第一輪督察共受理群眾信訪舉報13.5萬餘件,累計立案處罰2.9萬家,罰款約14.3億元;立案偵查1518件,

拘留1527人;約談黨政領導幹部18448人,問責18199人。

第一輪督察共與768名省級及以上領導幹部、677名廳級領導幹部開展個別談話,對689個省級部門和單位進行走訪問詢,使地方領導普遍受到教育,特別是通過督察問責,一批領導幹部受到警醒,環保壓力得到有效傳導。

此外,第一輪督察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8萬餘個;同時地方借勢借力,還推動解決了一批多年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環保“老大難”問題,

納入整改方案的1532項突出環境問題近半已得到解決。

六大典型問題受關注度高

環保部在督察中發現,各地都有一些環境問題比較典型:

一是一些地區大氣和水環境問題突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不到位,一些流域,特別是一些支流污染嚴重,人民群眾反映較為強烈。

二是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污水直排、垃圾亂堆等問題十分普遍,

重點督察的30余個城市,每天累計直排生活污水1200多萬噸。

三是一些自然保護區違規審批、違規建設,還有許多採礦採石采砂造成的區域性生態破壞,以及只開發、不修復等問題較為常見。

四是水資源過度開發,圍湖占湖、攔壩築汊、侵佔岸線、毀壞濕地、違法填海等水生態、水環境破壞問題多發頻發,在一些地方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五是工業污染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一個是工業園區污染問題沒有解決。另一個方面就是,許多地方“散亂汙”企業量大面廣、污染嚴重。

六是農村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均存在差距,特別是一些地方對農村環境問題重視不夠,不督促、不辦理,不督察、不解決。

15省份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環保部介紹,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

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做出部署。環保部聯合發展改革委和有關部門指導推進各地按照文件要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目前,京津冀、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15個省份已經形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並通過了省(區、市)人民政府審議。11月28-30日,生態保護紅線部際協調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15省份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後,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發佈實施。

據介紹,2018年,環保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其餘16省份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全國“一張圖”,同時開展勘界定標試點,並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暫行辦法》。確保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國土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國家生態安全格局更加完善,用生態紅線扮靚“美麗中國”。

“大氣十條”的目標能夠實現

“大氣十條”收官在即,能不能實現既定目標,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環保部表示,經專家分析認為,“大氣十條”提出的空氣品質改善目標能夠實現。

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即“大氣十條”,提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即PM10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即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環保部介紹,今年1至11月,全國PM10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北京市PM2.5濃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

據介紹,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地區、部分時段環境空氣品質超標問題突出;大氣污染治理的區域進展不平衡,部分省份相對滯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公路貨物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轉變,污染物排放量大。

環保部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要繼續落實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有關部門將委託中國工程院對“大氣十條”實施情況進行終期評估,總結經驗,找准不足,提出對策。同時,要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第二階段指導性檔研究工作,明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明年或對首輪督察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

對於下一步中央環保督察工作,環保部透露初步考慮2018年對第一輪督察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緊盯問題,壓實責任;同時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針對重點地區大氣污染、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污染,以及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強大助力。

此外,還將對第一輪環保督察情況進行梳理,總結經驗,查找不足,進一步完善督察機制,為後續督察做好準備;研究推進環境保護督察法規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督察工作機制,逐步將環境保護督察納入法制化、規範化軌道;積極指導地方建立省級環保督察體系,實現國家督省、省督市縣的中央和省兩級督察體制機制,發揮督察聯動效應。

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發佈實施。

據介紹,2018年,環保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其餘16省份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全國“一張圖”,同時開展勘界定標試點,並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暫行辦法》。確保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國土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國家生態安全格局更加完善,用生態紅線扮靚“美麗中國”。

“大氣十條”的目標能夠實現

“大氣十條”收官在即,能不能實現既定目標,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環保部表示,經專家分析認為,“大氣十條”提出的空氣品質改善目標能夠實現。

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即“大氣十條”,提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即PM10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即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環保部介紹,今年1至11月,全國PM10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北京市PM2.5濃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

據介紹,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地區、部分時段環境空氣品質超標問題突出;大氣污染治理的區域進展不平衡,部分省份相對滯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公路貨物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轉變,污染物排放量大。

環保部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要繼續落實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有關部門將委託中國工程院對“大氣十條”實施情況進行終期評估,總結經驗,找准不足,提出對策。同時,要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第二階段指導性檔研究工作,明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明年或對首輪督察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

對於下一步中央環保督察工作,環保部透露初步考慮2018年對第一輪督察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緊盯問題,壓實責任;同時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針對重點地區大氣污染、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污染,以及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強大助力。

此外,還將對第一輪環保督察情況進行梳理,總結經驗,查找不足,進一步完善督察機制,為後續督察做好準備;研究推進環境保護督察法規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督察工作機制,逐步將環境保護督察納入法制化、規範化軌道;積極指導地方建立省級環保督察體系,實現國家督省、省督市縣的中央和省兩級督察體制機制,發揮督察聯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