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因果觀念融進藝術作品》——電影《芳華》觀後感

看了電影《芳華》,有了一些最初的感覺。比如可以得出這句話:世上本沒有愛,互相取暖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愛。

還有這句話:所謂的人性,就是人的最本能,它與文化,與經濟,與教育,

絕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過去說人性是有階級性的,那是狗屁的說法。

接下來,說點雜感——

昨夜看了被閹過的《芳華》並沒有出現像人們所渲染的那樣淚水婆娑的現象。感覺好平。好淡。因為,這些都是曾經見過的,從童年到少年,那個時候也好,這個時候也好,

小山村也好,大城市也好,朝也好,野也好,現實生活裡本來就有的,司空見慣的,還有比這個更厲害的。所以,並沒有特別的強烈的反應。加之被閹割,就有太多銜接得簡陋的痕跡,看得不是很舒暢,很舒服。

但有幾點必須說一說。

第一,越戰老兵的待遇是個大問題,

社會問題,這部電影能在後面給予揭露,並能獲審通過,這本身就得佩服,並引起深思。 第二,從始至終,音樂感動人,音樂不是說熟悉才打動人,而是那種旋律,那種樂器的組合,以及對背景的渲染,倒是能給人某些撫慰。

第三,電影多多少少給人慰籍,安慰,畢竟融合了一些現當代的元素。沒有婚姻的結合,可以讓一些特殊人群互相取暖,社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空間。這是這部電影裡的一抹不大但有光的暖色。

第四,提一點看法。建議以後的文藝作品,當然包括影視作品多點因果報應主題。這有好處。不一定都圓滿。但,即使一點暗示都有好處。

先說這部電影,好人沒好報,善良得不到善待。這本是普遍社會問題,平時大家司空見慣,

但藝術作品就有了典型性,集中性,人們就看到了主人公的善良最終得不到善待。而出乎意料的即使軍隊裡也仍然存在欺負,欺淩。美好的東西得不到美好的結局,那就屬於悲劇的存在。而整個社會如果一味渲染悲劇,而不給社會,不給人們一抹亮色,一塊糖果,只一味給人苦水,那麼,寒冷冰冷的東西疊加多了,這個世道人心就冷了,麻了,也起反作用。不給善者一絲安慰,
不給為善者一份希望,一份溫暖,久之,僅有的一點為善的社會熱情就會消逝。

另方面,給為惡,有意無意的惡,醜,陋,陰暗一個警示,一個警戒,一些敬畏,一些懲戒。讓為惡者,知道是要付出代價的,是必須買單的。有了這些警與畏,慢慢的,就會減少,就會消逝。當然,消逝是遠景。

如果一味依靠法律,依靠懲罰,或者一味依靠自律,自我約束,很難奏效。法律是人操控的,只要有了人能辦的事,就一定有漏洞,有空子,有情份在。

西方社會的上帝也罷,東方的鬼神佛世界也好,都是有一個神秘的力量在默默看著你。所以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些傳統的東西,不要以為都是糟粕,那是精華。過去老是批判因果輪回,因果報應,是什麼什麼思想。往往就是這些因果報應的思想影響人最厲害。再說,這種因果報應就是物理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報應的事是現實存在的,是人自律的最後一根稻草。楊家那個四知宰相不就說過,誰說沒有人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啊。天知地知。這最後的底線,就是報應的後壁山。社會人,受社會公德的約束,黨派人士,受黨紀黨規的約束。畢竟,這些約束都是有形的,都是有空子可鑽的。只有天網,才是疏而不漏。

所以,請給善良人善待,請多以好人好報,惡人惡報,作為主題之一加以藝術的表現。這是意識形態觀念的更新和改革,開放。也是我看了電影《芳華》之後最想說的話。

文/吹水求魚

當然,消逝是遠景。

如果一味依靠法律,依靠懲罰,或者一味依靠自律,自我約束,很難奏效。法律是人操控的,只要有了人能辦的事,就一定有漏洞,有空子,有情份在。

西方社會的上帝也罷,東方的鬼神佛世界也好,都是有一個神秘的力量在默默看著你。所以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些傳統的東西,不要以為都是糟粕,那是精華。過去老是批判因果輪回,因果報應,是什麼什麼思想。往往就是這些因果報應的思想影響人最厲害。再說,這種因果報應就是物理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報應的事是現實存在的,是人自律的最後一根稻草。楊家那個四知宰相不就說過,誰說沒有人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啊。天知地知。這最後的底線,就是報應的後壁山。社會人,受社會公德的約束,黨派人士,受黨紀黨規的約束。畢竟,這些約束都是有形的,都是有空子可鑽的。只有天網,才是疏而不漏。

所以,請給善良人善待,請多以好人好報,惡人惡報,作為主題之一加以藝術的表現。這是意識形態觀念的更新和改革,開放。也是我看了電影《芳華》之後最想說的話。

文/吹水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