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摸脈自查,掌控心臟健康的晴雨錶,中風心梗未卜可先知

心臟是人體的中心樞紐,心跳健康對人體至關重要。人們可以常常給自己摸摸脈,因為脈搏是心臟健康的晴雨錶。

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致的。

正常成人為60到100次/分,常為每分鐘70-80次,平均約72次/分。

老年人較慢,為55到60次/分。

脈搏的頻率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胎兒每分鐘110-160次,嬰兒每分鐘120-140次,幼兒每分鐘90-100次,學齡期兒童每分鐘80-90次。

脈搏測試為0到6分

3次脈搏數相加,減去200再除以10:(脈A+脈B+脈C-200)/10

結果為:0-3說明你的心臟強壯;3-6良好;6-9心臟一般;9-12心臟不怎麼好;12以上應及時找醫生。

脈搏如何測量?

摸脈法,大部分人很快就能掌握,將一手手指搭在另一隻手腕處的拇指一側,稍加尋找就會找到清晰的脈搏。

一般觸摸橈動脈:把自己的一個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放到另一個手大拇指的根部的掌面的橈側(那兒有骨頭結節隆起,

就挨著隆起的手掌面)

可以摸到動脈搏動,就是橈動脈。

觸摸脈搏也可以在肱動脈:肘上肱二頭肌的內側,也是測量血壓時聽診器放置的位置:其它:足背動脈,股動脈等等。

摸脈主要摸頻率和節律。脈搏的每一次跳動,都是由一次心臟跳動轉化的,通常每分鐘脈搏的跳動次數就是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摸脈主要是摸頻率(快慢)和節律(整齊與否)。

自查脈搏,

最好在清晨起床後半小時,或睡覺前半小時。每天自查兩次,可以數15秒鐘的脈搏次數,然後乘以4,就是1分鐘的脈搏次數。

正常人平靜時脈搏的頻率在每分鐘50-90次之間,如休息時低於或超過太多都應引起警惕。而節律是指脈搏跳動得是否整齊,正常的心臟節律就像鐘錶的秒針一樣,一下一下非常整齊。如自己的脈搏忽快忽慢,或摸著摸著忽然停止,過會兒才跳動,都是不健康的徵兆。

摸脈可防20%中風風險。脈搏異常主要提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中最常見的是房顫,而至少20%的中風是由房顫引起的。很多房顫並無明顯徵兆,病人可完全無症狀,所以中風成了一部分房顫患者的首發症狀。常摸脈可幫助早發現房顫,從而進行早期治療,降低乃至消除中風風險。舉例來說,對一名持續性房顫患者,病程在半年內治療和已持續五六年後治療,效果是有天壤之別的。

另外,常摸脈也可提前發現心跳過緩或者早搏等心律失常。建議您,胸部不適時可摸下自己的脈搏跳動得是否正常。對中老年人,即使沒有不適,最好也定時摸脈,每次最好超過一分鐘,記錄下脈搏。雖然很多老年人會通過電子血壓計來知道脈搏次數,但那個常常是十幾秒內的資料,不太準確,而且不能反映脈搏跳動是否整齊。

脈搏的評估及基礎護理

1. 頻率異常

(1)速脈:成人在安靜狀態下脈率每分鐘超過100次,見於發熱、大出血等患者。

(2)緩脈:成人在安靜狀態下脈率每分鐘低於60次,見於顱內壓增高、房室傳導阻滯等患者。

2. 節律異常

(1)間歇脈:在正常均勻的脈搏中出現一次提前而較弱的搏動,其後有一較正常延長的間歇,稱為間歇脈。如每隔一個或兩個正常搏動後出現一次過早搏動,則前者稱二聯律,後者稱三聯律。多見於心臟病患者或洋地黃中毒者。正常人在過度疲勞、精神興奮、體位改變時偶爾也會出現間歇脈。

(2)絀脈(脈搏短絀):在單位時間內脈率少於心率,快慢不一,強弱不等,極不規則。見於心房纖維顫動的患者。

3. 強弱的改變

(1)當心輸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小、動脈充盈度和脈壓較大時,脈搏強大有力,稱洪脈,見於高熱患者。

(2)當心輸出量減少、動脈充盈度降低時,脈搏細弱無力,稱絲脈,見於大出血、休克等患者。

4. 緊張度異常

動脈硬化時管壁變硬失去彈性,呈迂曲狀,診脈時有緊張條索感,

5. 基礎護理

(1)平時注意休息與適度活動

(2)加強觀察,經常摸脈

(3)準備急救物品和急救儀器

(4)心理護理,保持平和的心態,儘量避免易怒、抑鬱、緊張等情緒

(5)健康教育

6. 溫馨提示

(1)摸脈前應保持安靜,如有劇烈活動或情緒激動,應先休息20分鐘再測

(2)勿用拇指診脈

(3)異常脈搏應測量1min,脈搏細弱難以觸診時,應測心尖搏動1min;對有絀脈的病人,應由兩人同時分別測量脈搏與心率1min

【以分數記錄】 心率 / 脈率 / min

(4)為偏癱病人測量脈搏,應選擇健側肢體

心律與脈搏是一致的嗎?

正常人的心率與脈搏是一致的,如果有心房顫動,心律與脈搏會不同,心律快,脈搏慢很多。

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出現心率和脈搏不一致的現象應考慮心房纖顫。心房纖顫的臨床特點是心律不齊、心音強弱不一,心率大於脈率。儘管房顫是很常見和心律失常,但在健康人群中的發生率並不高所以,患者一旦出現心慌、氣短、呼吸困難等情況應及時去醫院就醫。

冠心病自查脈搏防心梗

患有冠心病的老人,因為供應心臟的血管狹窄或堵塞,心臟對缺氧尤其敏感,很容易在運動等耗氧的情況下出現心肌缺血的情況。所以,不少患者會服用減慢心跳次數的藥物(受體阻滯劑),目的是減慢心跳次數,減少心肌耗氧,緩解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患者的心跳次數控制在每分鐘50-60次比較滿意,如果低於每分鐘50次可能會引起患者乏力等不適,主要的原因就是心跳太慢,減少了心臟給身體供應的總的血量。

自查脈搏,最好在清晨起床後半小時,或睡覺前半小時。每天自查兩次,可以數15秒鐘的脈搏次數,然後乘以4,就是1分鐘的脈搏次數。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合併有慢性房顫,因為脈搏不規律,不宜通過這種方法進行測量。

血壓、呼吸與脈搏的正常指標是什麼?

1. 正常成人呼吸應為:16〜20次/分

2. 正常成人男性脈搏應為60〜80次/分,女性應為70〜90次/分。

3. 呼吸與脈搏之比,約為1 : 4

4. 體溫與脈搏的正常關係應為:體溫每升高1°C,脈搏約增加10〜20次/分。傷寒例外,體溫升高但脈搏並不相應加速,形成相對的緩脈。

新生兒出生呼吸正常值是多少?脈搏的正常值是多少?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呼吸與心率比較快,正常心率(脈搏)波動在120-140次/分之間,呼吸頻率波動在40次/分左右。建議平時多觀察寶寶情況,呼吸頻率超過60屬於呼吸急促。

脈搏的評估及基礎護理

1. 頻率異常

(1)速脈:成人在安靜狀態下脈率每分鐘超過100次,見於發熱、大出血等患者。

(2)緩脈:成人在安靜狀態下脈率每分鐘低於60次,見於顱內壓增高、房室傳導阻滯等患者。

2. 節律異常

(1)間歇脈:在正常均勻的脈搏中出現一次提前而較弱的搏動,其後有一較正常延長的間歇,稱為間歇脈。如每隔一個或兩個正常搏動後出現一次過早搏動,則前者稱二聯律,後者稱三聯律。多見於心臟病患者或洋地黃中毒者。正常人在過度疲勞、精神興奮、體位改變時偶爾也會出現間歇脈。

(2)絀脈(脈搏短絀):在單位時間內脈率少於心率,快慢不一,強弱不等,極不規則。見於心房纖維顫動的患者。

3. 強弱的改變

(1)當心輸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小、動脈充盈度和脈壓較大時,脈搏強大有力,稱洪脈,見於高熱患者。

(2)當心輸出量減少、動脈充盈度降低時,脈搏細弱無力,稱絲脈,見於大出血、休克等患者。

4. 緊張度異常

動脈硬化時管壁變硬失去彈性,呈迂曲狀,診脈時有緊張條索感,

5. 基礎護理

(1)平時注意休息與適度活動

(2)加強觀察,經常摸脈

(3)準備急救物品和急救儀器

(4)心理護理,保持平和的心態,儘量避免易怒、抑鬱、緊張等情緒

(5)健康教育

6. 溫馨提示

(1)摸脈前應保持安靜,如有劇烈活動或情緒激動,應先休息20分鐘再測

(2)勿用拇指診脈

(3)異常脈搏應測量1min,脈搏細弱難以觸診時,應測心尖搏動1min;對有絀脈的病人,應由兩人同時分別測量脈搏與心率1min

【以分數記錄】 心率 / 脈率 / min

(4)為偏癱病人測量脈搏,應選擇健側肢體

心律與脈搏是一致的嗎?

正常人的心率與脈搏是一致的,如果有心房顫動,心律與脈搏會不同,心律快,脈搏慢很多。

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出現心率和脈搏不一致的現象應考慮心房纖顫。心房纖顫的臨床特點是心律不齊、心音強弱不一,心率大於脈率。儘管房顫是很常見和心律失常,但在健康人群中的發生率並不高所以,患者一旦出現心慌、氣短、呼吸困難等情況應及時去醫院就醫。

冠心病自查脈搏防心梗

患有冠心病的老人,因為供應心臟的血管狹窄或堵塞,心臟對缺氧尤其敏感,很容易在運動等耗氧的情況下出現心肌缺血的情況。所以,不少患者會服用減慢心跳次數的藥物(受體阻滯劑),目的是減慢心跳次數,減少心肌耗氧,緩解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患者的心跳次數控制在每分鐘50-60次比較滿意,如果低於每分鐘50次可能會引起患者乏力等不適,主要的原因就是心跳太慢,減少了心臟給身體供應的總的血量。

自查脈搏,最好在清晨起床後半小時,或睡覺前半小時。每天自查兩次,可以數15秒鐘的脈搏次數,然後乘以4,就是1分鐘的脈搏次數。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合併有慢性房顫,因為脈搏不規律,不宜通過這種方法進行測量。

血壓、呼吸與脈搏的正常指標是什麼?

1. 正常成人呼吸應為:16〜20次/分

2. 正常成人男性脈搏應為60〜80次/分,女性應為70〜90次/分。

3. 呼吸與脈搏之比,約為1 : 4

4. 體溫與脈搏的正常關係應為:體溫每升高1°C,脈搏約增加10〜20次/分。傷寒例外,體溫升高但脈搏並不相應加速,形成相對的緩脈。

新生兒出生呼吸正常值是多少?脈搏的正常值是多少?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呼吸與心率比較快,正常心率(脈搏)波動在120-140次/分之間,呼吸頻率波動在40次/分左右。建議平時多觀察寶寶情況,呼吸頻率超過60屬於呼吸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