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福建武平客家人的喪俗

從中原遷來的福建武平客家人,一向尊崇古風,婚喪喜慶的操辦,

都依古禮。“死生亦大矣”,喪俗又是紅白喜事中最隆重的。桂坑村在武平縣最西邊,與贛南毗鄰。“禮失,求諸野。”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化,很多地區的喪俗都已經簡化。而偏隅一方的桂坑村,卻還遵循周禮,將古漢族的遺風完好地繼承下來。

送終

病人在彌留之際,至親、至友必須侍候于病榻前,為其送終。病人快要支撐不住時,親友趕緊為他擦洗身子,穿好壽衣壽服。

壽衣穿好後,不准脫下,也不得翻身,只能靜候其斷氣。

病人臨終,常常會有一番掙扎,即所謂的“兩腿一伸”。駝背的人,死後背會挺直。如果病人死前大小便失禁,這是吉兆,稱作祖輩留下遺產。

死者遺留的錢財,叫“子孫錢”,將會平分給子女。“子孫錢”不能用掉,要永遠貯存在箱底,它能保後人發財致富。

死者在入殮前,親人是不能哭泣的。傳說這時靈魂剛離開身體,六親不認,聽到哭聲會撲過來害人。

報喪

孝子(死者的兒子或孫子)在死者去世當天(半夜去世的則次日上午),由喪事的主持人(族親中的長輩)引領,挨家挨戶到其他族親家報喪。孝子不能進人家門,只是跪在家門口。主人趕緊出門,將孝子扶起。這時,孝子哭訴死者姓名、時辰。族親知聞後,會前來弔唁,並幫忙處理喪事。

較遠的親友,由前來幫忙的族親通知。以前交通不便,族親逐戶上門通知;現在,一般是電話通知。

下床(入殮)

病人彌留之時,親人一般會將他移到廳堂,堂中設簡易的床榻。死後擇時將他裝入棺木,或移交給殯儀館的工作人員。這就叫做入殮。入殮後,親人就可以開始放聲痛哭。

如果因故不能將病人移出,病人在房間去世的,則要準備好一隻騷雞(客家話,小公雞),稱為“下床雞”。喪事主持人在死者床前,將“下床雞”割頸,繞床周灑血,一直灑到房門外。然後,才可以把屍體殮入棺材,

或抬到殯儀館的擔架上。

如果不用“下床雞”,則可將死者偷偷放入棺材,在不驚動靈魂的情況下,悄悄蓋上棺蓋。這叫作“偷捉棺”。

入殮前,死者如果是男性,全部子孫要看最後一眼;如果是女性,要讓外家(娘家)的人看過屍體。

設靈堂

入殮或火化後,在廳堂設靈堂。靈堂正中是棺木(或骨灰盒)和靈牌、靈屋,親人則侍候兩側,出殯前吃住都在此,不能離開。

出殯前,靈堂必須二十四小時香燭不斷。

如果子孫不慎,香燭熄滅,就意味著“斷香火”,這是大凶之兆。

揀日、卜地

病人去世的當天或次日,孝家(辦喪事的人家)會請來地理先生(風水先生)。地理先生根據孝主(死者)的年齡、性別、生肖、去世時辰,和子女人數、年齡、生辰,推算成服、移柩的時辰,以及與孝主生肖相沖,不宜近前幫忙的人。

擇好時辰,地理先生在族親的陪同下,走山踏水,選擇適宜做陰宅的風水佳地。

成服和出殯那天,地理先生必須親臨指點。

燒香、弔唁

親友得知訃聞後,會帶上香燭紙錢前來弔唁。

親友入門,子孫要跪迎,等待親友扶起。親友進入靈堂,子孫則跪伏兩側,放聲痛哭。上香時,子孫中有一人(一般是婦女),會對著靈牌報上來人的姓名,報完後哭著唱挽歌。親友上完香,將子孫逐個扶起,子孫才可停止哭泣。

弔唁的人走時,族親會給他兩顆紅雞蛋。他回到家門口,面朝天把雞蛋吃掉,門口用魯箕(鐵芒箕)燃一小堆火,從上面跨過。用火除去穢氣,才能進入自己家門。

成服(頂白)

成服是入殮後很重要的一個儀式,指親屬穿上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裝(孝服)。源自《禮記.奔喪》:“唯父母之喪,見星而行,見星而舍。若未得行,則成服而後行。”

在地理先生選好的時辰,親屬羅跪院中。喪事主持人高聲唱禮:“成服!”鞭炮哀樂齊鳴,家屬親人同哭。族親按親屬與死者的親疏關係,給子他們披上不同的喪服。因為喪服是白色的,而且連著帽子戴在頭上,所以又叫“頂白”。配偶、子女、兒媳、孫子、孫女、孫媳等生前與死者一起居住的人,穿全白喪服;女兒、女婿、外孫、兄妹等在外另有家室的人,喪服的袖子上縫一塊紅布,稱為“上紅”。全白為全孝,半白為半孝。穿孝服後,腰間用麻繩(或稻草繩)系住,這就是俗稱的“披麻戴孝”。

長子(若無子則長孫)手上還要持一根孝杖,杖頭纏麻繩(或稻草繩)。如果死者為女性,孝杖為梧桐木;如果死者是男性,孝杖就是竹子。《禮記.喪服小記》有雲:“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父喪持竹,謂其節雖經四時而不變;母喪則持苦苓、刺菖、梧桐,謂十月懷胎、母恩深重。在出殯時,孝杖與靈牌、靈屋一起燒化於靈柩前。

成服一般在出殯前一兩天。孝服穿上後,就不能除下,吃住都要穿在身上。

超度

移柩前一日晚上,要請法師為死者做法事,超度亡靈。法師可以是和尚,也可以是道士。

法師作法超度,程度繁雜,此處不詳表。但大致可分為安靈、請神、送神三步。安靈即通過為亡靈誦經的方式,撫慰亡靈。請神,是請天上諸神下界,超度亡靈上天。送神,是在亡靈上天后,將請來的諸神送回天上。

移柩

移柩是指把靈柩移到戶外,等待出殯。

移柩的時辰,地理先生已經擇好。移柩前一天,孝家要跪拜“八仙”。“八仙”又稱“八大王”,是指扛棺材的八個人。自從開始火葬後,只有骨灰盒,不再用棺材,抬靈柩只需二人,但仍稱作“八仙”。“八仙”有很多忌諱,比如扛棺材時,叫別人在前面扛,不能說:“你先走。”或者:“你走前面。”這樣說的意思,就是比死者還先走,是不吉利的。他們一般說:“你打前差。”

臨近移柩時辰,“八仙”會把棺蓋釘上,或者把骨灰盒放入籮筐。時辰一到,“八仙”就把靈柩抬到戶外空曠的地方。此前,靈柩都在室內。移柩之後,才真正見天日。靈牌、靈屋仍留在靈堂,等出殯的時候帶出。

還山(出殯)

移柩之後,孝家還要在靈堂舉行隆重的跪別儀式。

在喪事主持人的唱禮下,親友按親疏關係次第上香跪拜。最先跪拜的是配偶、子女、孫子孫女,接著是女婿、孫婿、兒媳、孫媳,然後是兄弟姐妹。這些都是至親,行三跪九拜禮後,退到兩旁跪下。至親跪拜後完畢,就是族親跪拜,族親不必分次序。最後出場的是“八仙”。“八仙”一進靈堂,就是出殯的前兆,親人會立即放聲痛哭。“八仙”和死者的長輩、平輩都只需上香作揖,不必跪拜。

“八仙”上香完畢,孝子手捧靈牌,腰插孝杖,帶頭前行。旁邊一人撐著黑色雨傘護送,讓靈牌不會直接暴露在天日下。其餘的親友則哭喊著跟在孝子身後,號子手奏樂跟行,法師持靈屋在後。這些人就組成了送葬隊。

到了停放靈柩的地方,八仙扛起靈柩,送葬隊送行一段路程。到了離墳地較近的空曠處,送葬隊止步,親人跪伏靈柩前。法師開始作法,親人依其命令而行。孝子在法師的指引下,繞靈柩數周。如果靈柩是棺材,會用長條凳墊起,孝子還要在棺材下鑽過。作法完畢,“八仙”抬起靈柩上山,子女哭喊著追上前,不忍其離開。其餘親友則用力將子女拉住,囑其節哀勿追。

靈柩送上山后,送葬隊回家。此時,法師、哀樂隊的使命便完成了,他們會馬上收拾東西離開。當他們走出門時,親人手持掃帚,跟隨其後,迅速往地上掃幾下,然後把掃帚扔到他們的身後。這是要把他們掃地出門,永遠不希望他們再來。

脫孝

舊時父母喪,子女要為其守孝七七四十九日,甚至數年才可以除孝服。但現在的子孫有很多都在外地工作,不可能再像古人一樣守孝。所以,現在的除孝服一般都是在出殯當天。

送葬歸來,親人回到家,院子裡擺上幾條長板凳。配偶、子女、兒媳、孫子、孫女、孫媳等生前與死者一起居住的人,面朝裡坐;女兒、女婿、外孫、兄妹等在外另有家室的人,面朝外坐。在喪事主持人的唱禮下,每人拿兩顆紅雞蛋,沾上酒,朝天吃完。然後,才可把孝服除下。脫孝後,在外另有家室的親人撐著一把傘,各自回家。

謝“八仙”

出殯當晚,孝家準備宴席,答謝前來幫忙的族親、“八仙”,以及給予關心的親友。這時,死者已經入土為安,也算是完成解脫。所以,這晚的宴席是當作喜事操辦。

三朝

“三朝”是指出殯後的第三天。本意是族親來探望沉浸在悲傷中的家屬,關心他們的身體是否安好。

當天上午,族親會備好禮物(一般是雞蛋和紅包)慰問家屬。家屬則帶上香燭紙錢,到墳前祭拜。祭拜完畢,每人砍一根杉樹枝,拖著回家。“杉”在客家話裡,與“綻”同音,是生長的意思,有預示子孫繁衍不息、蓬勃發展之意。

祭拜歸來,孝家在中午準備宴席,答謝族親。

尾七

死者去世之日起,每過七天為一個七。分別為一七(頭七)、二七……七七(斷七、尾七)。客家人與廣府人不同,沒有頭七,只有尾七。如果七個七中,有一個逢上農曆帶七的日子時,則是凶日,要舉辦儀式除凶。

七七四十九天的儀式可以提前舉辦,但要以兒子的人數定。死者有一個兒子,可以提前一天,兩個則可以提前兩天,依此類推。

四十九天時,至親到墳前再次祭拜。傳說這天一過,死者的靈魂就徹底離開生前居所,永不回頭。

周年

死者去世一周年(農曆第二年當天),至親再次到墳前祭拜。這次祭拜後,喪俗基本結束。有些孝順的人家,三周年還會祭拜。但這樣做的人已經不多了。

武平縣桂坑村的喪俗程式繁雜、操辦嚴格,與周禮大致相同。《論語.學而》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桂坑村的喪俗雖然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這種“事死者,如事生”的人文思想,充分體現客家人對生命的敬畏、對逝者的尊重、對親人的至愛。

文/王繼峰

成服和出殯那天,地理先生必須親臨指點。

燒香、弔唁

親友得知訃聞後,會帶上香燭紙錢前來弔唁。

親友入門,子孫要跪迎,等待親友扶起。親友進入靈堂,子孫則跪伏兩側,放聲痛哭。上香時,子孫中有一人(一般是婦女),會對著靈牌報上來人的姓名,報完後哭著唱挽歌。親友上完香,將子孫逐個扶起,子孫才可停止哭泣。

弔唁的人走時,族親會給他兩顆紅雞蛋。他回到家門口,面朝天把雞蛋吃掉,門口用魯箕(鐵芒箕)燃一小堆火,從上面跨過。用火除去穢氣,才能進入自己家門。

成服(頂白)

成服是入殮後很重要的一個儀式,指親屬穿上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裝(孝服)。源自《禮記.奔喪》:“唯父母之喪,見星而行,見星而舍。若未得行,則成服而後行。”

在地理先生選好的時辰,親屬羅跪院中。喪事主持人高聲唱禮:“成服!”鞭炮哀樂齊鳴,家屬親人同哭。族親按親屬與死者的親疏關係,給子他們披上不同的喪服。因為喪服是白色的,而且連著帽子戴在頭上,所以又叫“頂白”。配偶、子女、兒媳、孫子、孫女、孫媳等生前與死者一起居住的人,穿全白喪服;女兒、女婿、外孫、兄妹等在外另有家室的人,喪服的袖子上縫一塊紅布,稱為“上紅”。全白為全孝,半白為半孝。穿孝服後,腰間用麻繩(或稻草繩)系住,這就是俗稱的“披麻戴孝”。

長子(若無子則長孫)手上還要持一根孝杖,杖頭纏麻繩(或稻草繩)。如果死者為女性,孝杖為梧桐木;如果死者是男性,孝杖就是竹子。《禮記.喪服小記》有雲:“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父喪持竹,謂其節雖經四時而不變;母喪則持苦苓、刺菖、梧桐,謂十月懷胎、母恩深重。在出殯時,孝杖與靈牌、靈屋一起燒化於靈柩前。

成服一般在出殯前一兩天。孝服穿上後,就不能除下,吃住都要穿在身上。

超度

移柩前一日晚上,要請法師為死者做法事,超度亡靈。法師可以是和尚,也可以是道士。

法師作法超度,程度繁雜,此處不詳表。但大致可分為安靈、請神、送神三步。安靈即通過為亡靈誦經的方式,撫慰亡靈。請神,是請天上諸神下界,超度亡靈上天。送神,是在亡靈上天后,將請來的諸神送回天上。

移柩

移柩是指把靈柩移到戶外,等待出殯。

移柩的時辰,地理先生已經擇好。移柩前一天,孝家要跪拜“八仙”。“八仙”又稱“八大王”,是指扛棺材的八個人。自從開始火葬後,只有骨灰盒,不再用棺材,抬靈柩只需二人,但仍稱作“八仙”。“八仙”有很多忌諱,比如扛棺材時,叫別人在前面扛,不能說:“你先走。”或者:“你走前面。”這樣說的意思,就是比死者還先走,是不吉利的。他們一般說:“你打前差。”

臨近移柩時辰,“八仙”會把棺蓋釘上,或者把骨灰盒放入籮筐。時辰一到,“八仙”就把靈柩抬到戶外空曠的地方。此前,靈柩都在室內。移柩之後,才真正見天日。靈牌、靈屋仍留在靈堂,等出殯的時候帶出。

還山(出殯)

移柩之後,孝家還要在靈堂舉行隆重的跪別儀式。

在喪事主持人的唱禮下,親友按親疏關係次第上香跪拜。最先跪拜的是配偶、子女、孫子孫女,接著是女婿、孫婿、兒媳、孫媳,然後是兄弟姐妹。這些都是至親,行三跪九拜禮後,退到兩旁跪下。至親跪拜後完畢,就是族親跪拜,族親不必分次序。最後出場的是“八仙”。“八仙”一進靈堂,就是出殯的前兆,親人會立即放聲痛哭。“八仙”和死者的長輩、平輩都只需上香作揖,不必跪拜。

“八仙”上香完畢,孝子手捧靈牌,腰插孝杖,帶頭前行。旁邊一人撐著黑色雨傘護送,讓靈牌不會直接暴露在天日下。其餘的親友則哭喊著跟在孝子身後,號子手奏樂跟行,法師持靈屋在後。這些人就組成了送葬隊。

到了停放靈柩的地方,八仙扛起靈柩,送葬隊送行一段路程。到了離墳地較近的空曠處,送葬隊止步,親人跪伏靈柩前。法師開始作法,親人依其命令而行。孝子在法師的指引下,繞靈柩數周。如果靈柩是棺材,會用長條凳墊起,孝子還要在棺材下鑽過。作法完畢,“八仙”抬起靈柩上山,子女哭喊著追上前,不忍其離開。其餘親友則用力將子女拉住,囑其節哀勿追。

靈柩送上山后,送葬隊回家。此時,法師、哀樂隊的使命便完成了,他們會馬上收拾東西離開。當他們走出門時,親人手持掃帚,跟隨其後,迅速往地上掃幾下,然後把掃帚扔到他們的身後。這是要把他們掃地出門,永遠不希望他們再來。

脫孝

舊時父母喪,子女要為其守孝七七四十九日,甚至數年才可以除孝服。但現在的子孫有很多都在外地工作,不可能再像古人一樣守孝。所以,現在的除孝服一般都是在出殯當天。

送葬歸來,親人回到家,院子裡擺上幾條長板凳。配偶、子女、兒媳、孫子、孫女、孫媳等生前與死者一起居住的人,面朝裡坐;女兒、女婿、外孫、兄妹等在外另有家室的人,面朝外坐。在喪事主持人的唱禮下,每人拿兩顆紅雞蛋,沾上酒,朝天吃完。然後,才可把孝服除下。脫孝後,在外另有家室的親人撐著一把傘,各自回家。

謝“八仙”

出殯當晚,孝家準備宴席,答謝前來幫忙的族親、“八仙”,以及給予關心的親友。這時,死者已經入土為安,也算是完成解脫。所以,這晚的宴席是當作喜事操辦。

三朝

“三朝”是指出殯後的第三天。本意是族親來探望沉浸在悲傷中的家屬,關心他們的身體是否安好。

當天上午,族親會備好禮物(一般是雞蛋和紅包)慰問家屬。家屬則帶上香燭紙錢,到墳前祭拜。祭拜完畢,每人砍一根杉樹枝,拖著回家。“杉”在客家話裡,與“綻”同音,是生長的意思,有預示子孫繁衍不息、蓬勃發展之意。

祭拜歸來,孝家在中午準備宴席,答謝族親。

尾七

死者去世之日起,每過七天為一個七。分別為一七(頭七)、二七……七七(斷七、尾七)。客家人與廣府人不同,沒有頭七,只有尾七。如果七個七中,有一個逢上農曆帶七的日子時,則是凶日,要舉辦儀式除凶。

七七四十九天的儀式可以提前舉辦,但要以兒子的人數定。死者有一個兒子,可以提前一天,兩個則可以提前兩天,依此類推。

四十九天時,至親到墳前再次祭拜。傳說這天一過,死者的靈魂就徹底離開生前居所,永不回頭。

周年

死者去世一周年(農曆第二年當天),至親再次到墳前祭拜。這次祭拜後,喪俗基本結束。有些孝順的人家,三周年還會祭拜。但這樣做的人已經不多了。

武平縣桂坑村的喪俗程式繁雜、操辦嚴格,與周禮大致相同。《論語.學而》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桂坑村的喪俗雖然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這種“事死者,如事生”的人文思想,充分體現客家人對生命的敬畏、對逝者的尊重、對親人的至愛。

文/王繼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