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酒的這四重境界,喝酒的你,屬於哪一重?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世人有語:“佳人不可唐突,美酒不可糟蹋”,如此說來這飲酒也須有幾重境界。

做人有一種境界,這在莊子的作品裡可以看到。作詩有兩種境界,這在宋人詞話裡也可以看到。做學問有三種境界,這是晚清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說法。

與做人、作詩、做學問相喻,喝酒也有她的境界。酒,是一種文化,中國上下五千年就是一個酒的文化,就是一個酒的歷史。

所以喝酒的境界不比做人、作詩、做學問容易。喝酒的境界更像是做夢,可遇不可求。

都說時間是最好的釀酒師,那麼用時間來界定喝酒的境界,不妨分為一年、十年、百年、千年。

一年又過一年春。

“一年又過一年春,百歲曾無百歲人。”這是喝酒的第一境界,

看似灑脫,實則無奈。

曾聽人說:“江湖僅兩字裡就有六點水,而那些水就是他們杯中的酒”,雖是有點牽強的解讀,可也非全無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有怎能少了酒的陪襯。當然,人在江湖,生不由己,這其中是有多少的不情願就不得知了。

說到傷心事,生活中的種種坎坷,工作中的難免不順,人生在世,這些在所難免。且不說工作與生活,單就時光催人老,就夠人傷心的了。

再說又有多少人活到百歲?“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秉燭夜遊,尋歡作樂吧。尋歡作樂實則就是無奈。所以兩句詩的後面,又跟著兩句:“能向花前幾回醉?十千沽酒莫辭貧。”這是宋之問的絕句。

想來飲酒的第一重境界多數是強顏歡笑的。這第一重境界便是習慣酒的味道,酒的濃烈清淡,說不定能喚醒血脈深處的渴望,或許對酒的認知可以進一步深入,當慢慢懂得酒真正的含義,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十年磨一劍。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這是喝酒的第二境界,喝出了慨當以慷——“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平日裡愁眉苦臉,酒一喝,眉宇之間頓生一股勃勃英氣。沒喝酒時是蔣幹,做些雞鳴狗盜的勾當;一喝酒後成周瑜,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借酒消愁或許是大多人對酒的認知了,可也該知道李白的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借酒消愁或是買醉一說為了本是逃避內心的傷痛,沒有人願意帶著痛楚昏沉睡下,只是借用大家通俗認為的,用酒精來麻痹自己的心靈與肉體,借此宣洩內心的苦悶而已,殊不知酒的作用不僅在於宣洩情感,而是承載傳遞情感的。

飲酒的第二重境界便是如此,學會用酒來排解心裡的愁緒,習慣將酒作為情感的寄託,或是在異鄉漂泊的浪子,或是人生場上不如意的志士,或是一個滿是傷痕的傷心人,但他們內心的各類情感思緒都將隨著杯酒逐漸的稀釋或是沉澱。

在這裡,酒是洗滌精,一洗病氣、晦氣、小氣;酒是牡丹皮、山茱萸,讓人挺直腰板,走出情緒的低谷,走出情感的困境。而要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發展才是硬道理。

相較於第一境界的無奈,這第二境界想必是聞雞起舞的。

百年那得更百年。

“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還須愛今日。”這是喝酒的第三境界,既不要強顏歡笑,太累;也不要聞雞起舞,太苦。喝酒就是喝酒嘛!今日有酒今日醉,似乎大可不必;今日有酒今日不喝,似乎也不妥當。今日還須愛今日之酒,才算順其自然。

李白月下獨酌,朗聲吟道:“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此中真趣,也只有他知道了。正當曹操所言:“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酒雖一字而已,卻能圍繞華夏幾千年文明的足跡。有酒為伴,一支歌舞,誰人不曾感歎人世苦短,所渡時光已非昨日啊!人世不過百年,你看若是短暫便也是短暫了,若看是長久也長久啊!

這重境界是在酒裡未醉未醒,如朝露一般,有刹那的芳華,也有黎明前的凝聚等待,未醉未醒便是最適宜揣摩人生,見證那去日苦多的朝露的狀態,時光不曾為誰停留,但人卻可以為時光停留,未醉未醒,實則半醉半醒。

這第三境界,有點老生常談,也就是順其自然了。

千載有餘情。

古往今來飲酒的人何其之多,可是能真正品透酒的人又何其少,人來人往中,有幾人不是借酒以圖一爛醉,可能夠真正圖得一灑脫或是解脫的又有幾人,竹林七賢幾人算是,陶淵明、王羲之二人也不可少,唐朝的李太白自是傳世千年。

太守歐陽修自號醉翁,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相較于醉翁的悠然自得,李白更是“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何其灑脫。到了這個境界,你千載前喝的酒,千載之後人們也能感覺到,就像李白的鬥酒詩百篇,我們從中聞到的不僅有酒氣,更有萬千氣象。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詠荊軻》裡的話。這便可作為喝酒的第四境界,千年前喝的酒,卻餘情千載,這才是喝酒的最高境界。

酒是好東西,高興的時候他能助興,而悲傷的時候,它能為你解憂;酒是壞東西,如果你認為他能為你帶來勇氣,那麼這種勇氣不堪一擊。李白有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而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胸懷。歐陽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邁,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蒼涼。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瀟灑。

在飲這杯文化之酒時,喝酒的你,屬於哪個境界?

學會用酒來排解心裡的愁緒,習慣將酒作為情感的寄託,或是在異鄉漂泊的浪子,或是人生場上不如意的志士,或是一個滿是傷痕的傷心人,但他們內心的各類情感思緒都將隨著杯酒逐漸的稀釋或是沉澱。

在這裡,酒是洗滌精,一洗病氣、晦氣、小氣;酒是牡丹皮、山茱萸,讓人挺直腰板,走出情緒的低谷,走出情感的困境。而要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發展才是硬道理。

相較於第一境界的無奈,這第二境界想必是聞雞起舞的。

百年那得更百年。

“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還須愛今日。”這是喝酒的第三境界,既不要強顏歡笑,太累;也不要聞雞起舞,太苦。喝酒就是喝酒嘛!今日有酒今日醉,似乎大可不必;今日有酒今日不喝,似乎也不妥當。今日還須愛今日之酒,才算順其自然。

李白月下獨酌,朗聲吟道:“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此中真趣,也只有他知道了。正當曹操所言:“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酒雖一字而已,卻能圍繞華夏幾千年文明的足跡。有酒為伴,一支歌舞,誰人不曾感歎人世苦短,所渡時光已非昨日啊!人世不過百年,你看若是短暫便也是短暫了,若看是長久也長久啊!

這重境界是在酒裡未醉未醒,如朝露一般,有刹那的芳華,也有黎明前的凝聚等待,未醉未醒便是最適宜揣摩人生,見證那去日苦多的朝露的狀態,時光不曾為誰停留,但人卻可以為時光停留,未醉未醒,實則半醉半醒。

這第三境界,有點老生常談,也就是順其自然了。

千載有餘情。

古往今來飲酒的人何其之多,可是能真正品透酒的人又何其少,人來人往中,有幾人不是借酒以圖一爛醉,可能夠真正圖得一灑脫或是解脫的又有幾人,竹林七賢幾人算是,陶淵明、王羲之二人也不可少,唐朝的李太白自是傳世千年。

太守歐陽修自號醉翁,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相較于醉翁的悠然自得,李白更是“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何其灑脫。到了這個境界,你千載前喝的酒,千載之後人們也能感覺到,就像李白的鬥酒詩百篇,我們從中聞到的不僅有酒氣,更有萬千氣象。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詠荊軻》裡的話。這便可作為喝酒的第四境界,千年前喝的酒,卻餘情千載,這才是喝酒的最高境界。

酒是好東西,高興的時候他能助興,而悲傷的時候,它能為你解憂;酒是壞東西,如果你認為他能為你帶來勇氣,那麼這種勇氣不堪一擊。李白有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而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胸懷。歐陽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邁,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蒼涼。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瀟灑。

在飲這杯文化之酒時,喝酒的你,屬於哪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