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未來的鄉村,是一種有選擇的生活方式

按聶日明在《我為什麼不懷念故鄉》中的估計,近30年定居在城市的農村大學生超過4000萬人,

如考慮家庭人口,實際與鄉村有牽連的超過1億。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龐大人群,相當部分不可避免擁有傳統士人鄉村情結,儘管這個情結一定是複雜的。

從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傳統農業所能吸納的勞動力十分有限,大部分農村人的未來在城鎮化,城市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與發展機會,才能提供經濟生活不斷改善的可能,但戶籍制度仍在制度上阻礙這種流動。

換句話說,鄉村人口還將繼續減少,一些人的故鄉在人文意義上將不可逆轉地消失。但鄉村人口減少並不意味鄉村消失或凋敝,而是重生。

社會結構單一使得鄉村生活主要是以生產農產品為主要活動,再也不是傳統士人所追求的鄉村價值,

這種價值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體力勞動。這種價值不僅不是城市所規定,而是對城市生活方式的反動,是一種個人價值選擇,更沒有高下之分。

從歷史及國際鄉村建設經驗看,筆者認為鄉村的未來在於其獨立價值的顯現,鄉村應當是一種生活方式,農民是一種職業選擇,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因此,不僅是需要改革阻礙農民進城的制度,

同樣重要的也要創造制度條件讓喜歡鄉村生活的人下鄉。

現代中國人不喜歡當農民嗎?答案是未必。在筆者的家鄉,一位城裡人朋友就嚮往鄉村生活,也一直在山林發展生態養殖,為了在山林長期可靠發展,近年一直想買下林權,享受他的山林生活,

但他的夢想一直還沒有實現。

鄉村的未來在於開放,城市向想進城的農民開放,鄉村向所有人開放。城市不該只是城裡人的城市,鄉村也不只是農民的鄉村。我堅信中國文化不能沒有鄉村,田園鄉村情結將繼續傳承下去,鄉村仍會是很多中國人的心靈依歸。

或許有一天,農民不再是身份標籤,而只是一種職業選擇。鄉村不再是故鄉,而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

摘自蘇奎《鄉村是一種生活方式》